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文化关系的逻辑演进*

2018-02-25 07:49:52胡宝平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文化站城乡乡镇

朱 冰 胡宝平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01)

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表明,城乡文化关系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必然产生、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该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关涉到一个国家整体现代化能否顺利实现。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化进程随之启动,伴随着工业化而来的城市化改变了农村命运以及城乡文化关系格局。从历史来看,如何实现中国的工业化,具备什么样的工业化条件,走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决定了城乡关系以及城乡文化关系的定位及其发展走向。我们依据中国的工业化道路选择及其实践发展逻辑,可以把城乡关系以及城乡文化关系的历史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四种状态。

一、低层次的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阶段

近代以来,帝国主义的侵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形成,军阀之间的混战与割据,国民党的腐败统治,这一切造成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化水平低、城乡关系扭曲、城乡文化割裂、城乡人民文化水平极端低下的局面。仅就城市化而言,1950年,城镇人口才有5765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仅为10.64%,城市化水平非常低,因此,迫切需要实施工业化,通过工业化推动城市化,改变低层次的城乡关系。[1]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对城乡发展关系非常重视、辩证对待。刘少奇认为,革命后全党的工作重心是城市工作,但是“要有城乡一体的观点。过去我们只有乡村,现在加上城市,就是说,加上了大工业、国营企业(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资本主义、城乡关系等等新问题。我们要以城市工作为重心来领导全党工作,就要想到、照顾到这种种问题,‘单打一’的做法必须改变,否则就要犯错误。”[2]可见,新中国成立前后,我们党一方面具有城乡一体的发展理念,另一方面并非视城乡为绝对平等的关系,而是工业化、城市化主导下的城乡发展关系,此种城乡关系认识也决定了城乡文化关系是工业化、城市化主导下的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关系。为此,国家主要采取了三方面举措推动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一是面向城乡人民开展文化教育,提高文化水平。据统计,1949年中国5.4亿人口中文盲占80%,达4.32亿之多。国家迅速恢复文化教育事业,用种种方法满足城乡人民的学习要求,包括在城乡开展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运动,破除封建主义、帝国主义与国民党反动思想的影响;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通过举办夜校、冬学、识字班等形式开展大规模的扫盲活动。二是通过城乡商品交换推动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国营的商业机构一方面把农产品、土产品收购上来,另一方面把城市工业品销往农村,通过城乡商品的平等交易,消除城市对农村的超经济剥削,改变城乡的对立,代之以城乡间的相互依存,城乡的相互依存、利益共生促进了城乡文化的互动与交流。三是通过生产关系勾连、贯通城乡,实现城乡一体。围绕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1953年以后的城乡经济关系被定位为“工业满足农民在生产和生活上的需要,农业满足工业发展对粮食、原料、资金积累和市场的需要”[3],城乡生产的密切关联推动了城乡人民的双向流动。1950—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农村人口迁入城市较多。该时期,城镇人口比重由10.64%上升到12.46%,城镇人口增加了1398万人,由5765万人增加到7163万人。但是,也要看到,这一时期城乡文化交流内容还是非常单调的,文化交流的覆盖面还是有限的,互动性还是比较低的,以自然自发的文化交流互动为主。

二、城乡文化二元发展阶段

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农村人多地少、分散经营、效率低下、商品粮销售过少的局面与城市居民以及工业化对粮食、原料作物需求增加之间的矛盾迅速凸显。为解决这一问题,保障工业化的顺利进行,1953年,国家实行了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城乡二元商品价格取代了曾经的城乡商品平等交易,城乡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逐步形成。据统计,1952—1986年,国家通过“剪刀差”从农业中隐蔽地抽走了5823.74亿元的巨额资金,加上农业为国家缴纳的税收1044.38亿元,两项合计6868.12亿元,约占农业所创造产值的18.5%。[4]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农业的巨大付出严重影响了农村文化的发展。同时,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中断了曾经的城乡之间的生产联系,因重工业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所需劳动力相对不多,因此限制农村人口自由流动便成为必然选择。1956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防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1958年1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正式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以法律的形式对农村人口的自由流动进行限制。一直到改革开放前,农业人口向制造业及相关部门的转移是相当缓慢的,绝大多数劳动力滞留在农业领域,农村被排除在工业化进程之外。据统计,1952—1978年间,中国社会总产值中农业所占份额由45.4%下降到20.4%,同期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份额仅从83.5% 下降到 73.8%,平均每年仅下降约 0.47%。[5]工农业商品价格差的形成、工农业生产关系的断裂、城乡人民之间双向流动的中断最终形成了城乡文化二元发展格局。文化需求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文化发展受制于文化需求,文化需求则受制于收入与文化消费的多少。收入低、收入大部分用于满足生存需要,则文化消费自然低,直接影响到文化发展。长期存在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二元结构,造成农村文化的极大落后。不仅农村教育落后,农民文化素质低,而且服务于农村的文化专业人才也非常少。截至2003年,全国县级图书馆从业人员25370中,具有高级职称618人,仅占图书馆总人数的2.4%;中级职称6050人,占总人数的23.8%。

西方国家工业化历史表明,农业劳动力转移在城乡关系转变中具有决定性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制度障碍逐步消除,农民工产生并且数量不断增加,流动范围日益扩大。20世纪80年代,农民工流动主要体现为“离土不离乡”,以本地乡镇企业就业为主。90年代以后主要体现为“离土又离乡”,以跨地区就业为主。1978—1988年,农村乡镇企业职工人数从2218万人增加到9545.45万人,累计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7327.45万人,到1994年,农村乡镇企业职工总数达到12017万人,超过全国国有单位(包括行政、企事业单位)的职工人数,占到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7%,农业劳动力则下降到占全社会劳动力的54.3%。[6]。农民工无论是流向本地企业还是流向城市,都对城乡文化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农民工流动促进了城乡文化之间的交流,工业文明、城市文明对传统农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传统农民逐渐转变成具有职业精神和开拓创新精神的新型农民,新型农民为乡村带来了城市的现代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推动了城乡文化的融合发展;农民工群体的出现,也影响到城市文化的发展,为城市文化带来了新鲜元素,推动城市市民思想观念、社会交往与心理的改变,型塑了新的城市文化生态,推动了城市文化的变革。

三、城乡文化协调发展阶段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挑战,特别是城乡差距过大的现实状况严重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此情势下,中央非常重视补农村发展短板,努力化解城乡发展矛盾。2002年1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指导思想,同年,国家开展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面向城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中华优秀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整合,推动实现全国范围内共建共享。2003年1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003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要求“把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作为工作重点,落实好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政策规定。”这一系列会议、意见推动城乡文化步入统筹发展的轨道。值得注意的是,党中央并没有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应急之策,而是上升到国家现代化发展规律的高度,2004年9月19日,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城乡发展“两个趋向”的科学论断,认为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历程表明:“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基于对城乡发展规律性的认识和把握,2005年10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任务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更好贯彻全会精神,促进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统筹发展,促进农村文化和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2005年11月,中央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再一次确认了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意见》指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意见》强调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政府投入,调整资源配置,深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和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意见》为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弥补城乡文化差距,促进城乡文化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做出了具体部署。2007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出台,进一步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其中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均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程项目。据统计,2003年至2012年,总量上,中央财政“三农”投入从2144亿元增加至12286.6亿元,累计投入超6万亿元;增长速度上,中央财政“三农”投入年均增长21%,高于同期财政支出年均增长4.5个百分点;比重上,中央财政“三农”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从 13.7% 提高至 19.2% ,接近五分之一。[7]

(一)城乡文化事业费尤其是农村文化事业费投入逐步增加

如下图所示,新世纪以来,农村文化事业费投入逐年增加,从2000年到2010年几乎增加了10倍;在增长速度上,农村总体快于城市;在所占比重上,2010年首次突破30%。同时,也要看到,农村文化事业费投入依然不足,总体占比仍然较低。

表1 2000—2010年文化事业费城乡投入情况

(二)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实现长足发展

1.城乡广播电视事业发展

2004—2005年广电总局完成了全国5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的“村村通”建设,解决了10万个50户以上自然村约3000万农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2006年起,国家开始实施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截至2011年底,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覆盖了11.7万个行政村、10万个50户以上的自然村、72.6万个20户以上的自然村,基本满足了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8]

表2 2006—2010全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情况

2.农村电影放映工程

1998年文化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提出了农村电影放映“2131”目标,即在21世纪初,在广大农村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在国家计委的大力支持下,2000年12月,国家计委、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文化部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实施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的通知》,要求各级政府“成立‘213l工程’领导小组,有专门人员具体负责这项工作,要采取政府扶持和市场相结合的办法,解决农村电影放映问题”。“十五”期间,中央设立专项资金,每年拿出2300万元,共计1.15亿元资助全国600个低收入县建立了12000个左右电影放映队。同一期间,国家还向22个省区资助电影放映机7547台、流动电影放映机651辆、发电机2169台、电影拷贝23289个,组建电影放映队 7000个。[9]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做好农村电影工作意见的通知》,强调要继续实施“2131工程”,不断扩大农村电影覆盖面。截至2010年,全国组建了农村数字电影放映队3.8万支;截至2011年,全国农村电影放映812万次观众,近18亿人次,基本实现全国行政村一月放映一场的目标。

3.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快速推进

乡镇文化站是开展乡村文化活动,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乡村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和阵地。然而截至2005年,全国还有26712个乡镇没有文化站设施或站舍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下。2005年,国家发改委、文化部制定出台了《“十一五”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根据《规划》的总体安排,从2007年到2010年,中央财政共投入资金39.48亿元,新建和改扩建2.67万个规模不低于300平方米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基本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的建设目标。截至2010年6月,国家发改委下达了最后一批乡镇综合文化站中央预算内投资18.48亿元,顺利完成“十一五”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中央投资39.48亿元的全部下达任务。至2010年底,需要中央补助投资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23746个(不含黑龙江农垦项目),其中13561个建设项目竣工,占项目总数的57.1%,其余项目在2011内建成投入使用。[10]

表3 按年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资金下拨情况[11]

2009年9月8日,文化部颁布了《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对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性质、职能、任务做出了具体规定,并就规划、选址、建设、人员、经费、设施设备更新维护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使乡镇综合文化站的管理纳入了科学化、法制化轨道。2010年,中央有关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地方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通知》(中宣发〔2010〕14号),对乡镇综合文化站人员编制问题进行了明确规定:“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中心)至少应有1至2个编制,比较大的乡镇可适当增加编制。”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乡镇综合文化站34139个,平均每站面积由2006年的277.01平方米,增长到2011年的516.38平方米,增幅达86.4%。平均每站文化活动用房面积由2006年的175.49平方米增长到2011年的391.00平方米,增幅达 122.8%。

4.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本实现“村村通”

2002年起,文化部、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这一国家重大文化惠民工程。总体目标是:以数字资源建设为中心,以基层服务网点建设为重点,以多种形式的信息传播方式为手段,以共建共享为基本途径,到2010年,基本形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中华优秀文化资源的共享。[12]截至2010年底,建成1个国家中心,33个省级分中心,2867个县级支中心,2.3万个乡镇基层服务点,59.7万个村基层服务点,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服务网络,实现“村村通”的目标。[13]

5.实施农家书屋工程

2007年,新闻出版总署等八部委印发了《“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2008年,新闻出版总署又制定了《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办法》要求每个书屋图书一般不少于1500册,品种不少于500种(含必备书目),报刊不少于30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张),并具备满足出版物陈列、借阅、管理的基本条件。农家书屋工程2005年试点,2007年全面推开,在中央与地方的共同推动下,至2009年底,农家书屋建成近30万家,覆盖了全国40%以上的行政村,提前完成“十一五”建设目标;至2012年,共建成农家书屋60.0449万家,覆盖了全国具有基本条件的行政村。截至2012年底,中央和地方财政共计投入资金120多亿元,其中,中央财政下拨资金58.56亿元,地方财政投入资金61.68亿元。[14]

(三)加强农村文化供给,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新世纪以来,以县级艺术院团为主体的全国艺术表演团体重视城乡基层演出,并不断加大了赴农村演出的比重,满足了广大农民精神文化的需要,丰富了农民的精神世界,提升了农民的精神力量。据统计,2010年,文艺院团赴农村演出共84.67万场次,农村观众5.64亿人次,占当年全部演出场次的61.8%。表4为2007—2010艺术院团赴农村演出场次及其农村比重。

表4 全国艺术表演团体赴农村演出场次与比重

2010年,乡镇文化站共组织文艺活动30.5万次、举办训练班15.3万次,举办展览7.6万个,分别占到群众文化总量的52.9%、42.6%和65.0%。

表5 “十一五”期间2006—2010乡镇综合文化站活动情况[15]

(四)保护历史文化名镇名村,避免城市化冲击

城市化的快速进程,不仅意味着相当数量的农民成为市民,而且意味着相当数量的农村被城市所代替,传统村落呈加速灭亡态势。自2000年至2010年,我国自然村由363万个锐减至271万个,10年间减少了90多万个自然村,其中包含大量传统村落。农村是农村文化的物质载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了农村,农村文化也将难以存在。因此,推动城乡文化协调发展,必须以相当数量的乡村存在与持续发展为基础。2003年,建设部会同国家文物局共同评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努力保存文物特别丰富且具有重要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的、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镇和村。2003年以来,我国共审批了350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其中名镇181个,名村169个,分布范围覆盖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保护了一批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16]

新世纪以来的10年,经过各级政府的努力,城乡文化差距有所缩小,但城乡文化差距依然较明显。从文化投入看,2010年全国文化事业费投入323.06亿元,其中农村投入116.41亿元,仅占36%。从公共文化服务看,2010年主要服务于农村的1532家县级图书馆总藏书量10819.4万册,仅占全国图书馆总藏书量的17.5%。从文化市场看,2010年县以下文化市场经营单位49897家,仅占20.4%。[17]从文化人才看,2010年全国34121个乡镇文化站中,14503个没有专职人员,占乡镇文化站总数的32.14%,也就是说,近1/3的乡镇文化站没有专职工作人员。[18]

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阶段

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在城乡文化发展问题上,首次提出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理念,把城乡文化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看待,这是我们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对城乡文化发展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全会强调要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则,努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央、省、市三级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文化建设,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一)城乡文化事业费投入趋于平衡

与2010年农村文化事业费116.41亿元相比,2011年达到187.12亿元,增加了近71亿元,首次实现农村投入占比超过40%,达到47.7%,实现了与城市投入占比相对平衡的地步。自2011年起,每年农村文化事业费投入占比均维持在49%左右,在资金的投入上,城乡文化建设获得了平等对待,基本实现了“平分秋色”。

表6 2010—2016年文化事业费城乡投入情况

(二)初步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

第一,初步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公共文化设施是政府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载体,实现公共文化设施城乡覆盖是推动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基础。2015年初,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和《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对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出了全面部署,2016年底全国人大表决通过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了法律支撑。2012年以来,已投入16亿元支持214个地市级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和文化馆新建和改扩建。投资17亿元对偏远农村地区1229座广播电视高山骨干无线发射台站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补助。为解决基层文化设施“空壳”问题,安排乡镇文化站和城市社区文化中心(文化活动室)设备购置专项资金,对基层文化设施设备购置进行补助。截至2014年底,我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逐步完善,基本实现“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乡有综合文化站”的建设目标。[19]

第二,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有效提升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国家坚持把文化惠民工程作为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抓手,以基层为重点扎实推进。“十二五”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顺利推进,已基本实现全国已通电农村地区广播电视村村通。截至2015年底,广播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8.17%和98.77%。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建成3.55万个乡镇(街道)基层服务点、70万个村(社区)基层服务点,基本实现覆盖所有乡镇、行政村。[20]

表7 2011—2015全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情况

第三,加大农村文化供给,缩小城乡文化差距。全国艺术表演团体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努力开拓农村市场,让广大农民共享艺术发展成果,农村场次及其比重不断攀高,进一步满足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维护了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缩小了城乡文化服务供给差距。

表8 全国艺术表演团体演出情况

第四,保护农民工文化权益,提高农民工城市适应能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国家将农民工(城市新市民)文化发展纳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总体布局统筹推进,起草并推动出台了《文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文化工作的意见》(文社文发〔2011〕45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办发〔2015〕2号),《文化部、国务院农民工办、全国总工会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文化服务工作的意见》(文公共发〔2016〕2号)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将保障农民工文化权益作为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的重要内容,着眼于促进农民工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丰富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农民工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城市文明素质,促进农民工适应并融入城市社会,主要举措包括开展示范性文化活动,丰富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满足农民工精神文化需求;开展文化志愿服务,创新农民工文化参与形式等。

第五,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提高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能力。2010年以来,文化部统筹各方资源,完善工作机制,通过举办示范性培训、公共文化巡回演讲及远程培训等方式,带动各地积极开展面向基层专兼职文化队伍和包括农村艺人在内的业余文化骨干的培训工作,确保了公共文化服务各层次、各领域培训工作全覆盖。“十三五”期间,文化部结合全国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工作,制定和实施《“十三五”期间全国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工作规划》,坚持“分级负责、分类实施”原则,通过示范性培训班、公共文化服务巡回演讲、公共文化空中大课堂、网络书香讲坛、数字学习港等多种培训手段和方式,加大基层文化人才特别是乡土文化能人的培训力度,引导各地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培育来自基层、扎根基层的文化骨干和文化工作者,以充实乡村文化骨干力量,增强乡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第六,开展传统村落与传统文化保护工作,实现城乡文化和谐发展。2012年,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等部门完成了全国传统村落摸底调查,成立了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制订了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在此基础上先后公布了3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涵盖31个省(区、市)的2555个村落。2014年以来又先后启动了两批共151个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项目。近年来,国家注重加强对优秀乡土文化的挖掘和培育,命名442个县(县级市、区)、乡镇(街道)为2014—2016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广泛开展以繁荣民间文化艺术为主题的传播交流、普及推广活动。积极实施地方戏曲振兴工程,广泛开展送戏下乡活动,加强对地方戏曲的保护与传承。同时,国家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以提升民间艺人的艺术修养和传承能力。传统村落与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维护了乡村文化发展的空间、保护了乡村文化发展生态、增强了乡村文化内生能力,促进了城乡文化和谐共生。

结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反映在城乡文化发展领域,主要表现为城乡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尽管2011年以来,我们在城乡文化一体化方面取得了有效进展,但因为乡村文化发展历史欠账太多,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需要正视、重视。一方面,城乡文化发展都存在不充分的问题,而乡村文化发展尤为不充分;另一方面,城乡文化发展失衡主要表现在城乡文化价值失衡、城乡文化生态失衡、农民文化身份失衡、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失衡、城乡数字文化失衡、城乡文化服务供给失衡、城乡文化市场发展失衡、城乡文化人才资源占有失衡、城乡文化交流失衡等九个方面。只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1]坚持系统思维、整体谋划,才能真正促进乡村文化发展,推动城乡文化融合发展,实现城乡文化和谐共生。

猜你喜欢
文化站城乡乡镇
乡镇改革怎样防止“改来改去”?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4
新时代基层文化站所如何开展好群众体育文化活动
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 07:21:24
“老乡镇”快退休,“新乡镇”还稚嫩 乡镇干部亟须“平稳换代”
当代陕西(2019年14期)2019-08-26 09:42:08
城乡涌动创业潮
红土地(2018年12期)2018-04-29 09:16:34
乡镇文化站工作创新机制的新举措
甘肃农业(2018年3期)2018-01-18 18:20:49
让乡镇纪委书记敢亮剑
新时期乡镇文化站发展困境与对策思考
中国市场(2016年12期)2016-05-17 05:10:53
党委重视 人大尽责 乡镇人大立出新威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中国卫生(2015年5期)2015-11-08 12: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