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思颖
(英国利兹大学 江苏 泰州 225300)
城市是文化的载体,是精神的家园。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急速扩张。然而,城市治理步伐,远远赶不上城市问题叠加的速度。钢筋水泥造就的“千城一面”早已让城市失去个性,家园的记忆逐步退去,不少城市长着一张相似的平庸的“脸”。在现代城市发展中,如何摒弃千城一面,塑造城市之美?或可通过文化治理寻找特色、强化特色、建构特色,让城市携带“文化基因”,进而实现城市精明增长。
城市哲学家芒福德说:“城市不只是建筑物群体的集中,更是文化的归极。”街区通常是指以一定自然特征、人文特征或者商业业态所划定的特定区域,这个概念是“舶来品”,最早发源于美国,如今,街区式生活已是欧美等许多发达国家人居的主流模式。如英国的伦敦牛津街、美国的环球CITYWALK、法国巴黎香榭丽舍大街、意大利的米兰街区等。[1]特色街区是街区在形式上的进一步拓展和内涵上的进一步延伸,是体现城市个性,具有旅游、休闲、娱乐、消费等功能的开放式街区。一般而言,可分为现代商业街区、休闲娱乐街区、风味美食街区、历史文化街区等四大类。城市文化是人类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是城市主体市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共同创造的具有城市特点的文化模式,是城市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总和。在凸显城市人文特色、彰显城市个性过程中,最能体现城市文化特质和“精神颜值”的莫过于历史文化街区。杭州市从2001年起逐步发展和完善了十条特色街区,其中清河坊历史文化特色街区在2005年被中国步行商业街工作委员会授予“中国著名商业街”称号,丝绸特色街区(杭州中国丝绸城)、文三路电子信息街区、四季青服装特色街区被授予“中国特色商业街”称号,南山路艺术休闲特色街区和武林路时尚女装街区被授予“中国最具升值前景商业街”称号。[2]
特色街区建设的理念与特色小镇建设有相同之处。与费孝通等一批学者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小城镇发展思路不同,特色小镇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镇”,也不同于产业园区或风景区,而是功能上强调“产业、文化、旅游、社区”的叠加,形态上力求小而精、小而美,物理空间集中连片。特色小镇在范围上比特色街区稍广,空间结构比特色街区错落,但两者都展现多元功能、体现人文风情。浙江省从2014年开始着力引导和培育特色小镇,每个特色小镇坚持生态优先,“一镇一风格”,多维展示地貌特色、建筑特色和生态特色,同时,围绕主攻产业,紧扣发展趋势,瞄准高端方向,延长产业链条,同时都嵌入旅游功能,每个特色小镇都利用自身旅游资源,打造3A级以上景区。这对于我们深化特色街区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从江苏一些地方特色街区建设的实践来看,特色街区建设都凸显自身文化特色,致力于推进旅游景区和商业街区融合。镇江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运用了腊像、雕塑、文物古迹等形式展示西津渡的悠久历史,用传统的材料、文化、工艺,恢复了待渡亭、小山楼、老街古巷和江南民居等文物古迹的传统风貌,引导人们追寻历史的记忆、展示千古的沧桑。[3]无锡以古运河为纽带,依托运河两岸人文古迹,连接特色景观,恢复民间建筑特色,集寺、塔、河、街、窑、宅、坊、弄、馆等众多人文景观于一体,成为“古运河之旅”线路。南京通过实行旅游精品发展战略,大力提升了中山陵、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等一批传统旅游产品,强力打造了具有市场震撼力的世界一流的旅游产品。[4]
在深化特色街区建设过程中,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是有效路径。宿迁市“项王故里”在第一期工程建设过程中,政府通过市场化运作,募集资金进行基础设施投资,并成立文旅集团。基础设施完善后,实行政府与企业分开,运营交给市场,运营团队可参与制定发展规划,第二、三期采取PPP模式,政府完全让出运营,只负责监管。徐州市淮河文博园管委会总共6名工作人员,运营则全部委托专业公司进行市场化操作,安保、保洁、物业均为外包,招商由政府设立标准,由专业招商公司招商。
自2014年底开始,泰州市实施《“城建新提升”两年行动计划》后,政府高标准、高品位推进了稻河古街区等城建项目。但整体上看,泰州的街区或缺失主题文化、或有形无神,这一点毋庸讳言。
(一)有说头,没看头。这是街区最直观的问题。客观而言,泰州历史文化资源较为丰厚,但大多都放在博物馆里,并没有充分直观的呈现在特色街区里。渔行、城中、涵东及兴化银北门等几个街区虽然还保留原有格局,但大多房屋自然陈旧,老宅周边拆建现象时有发生,特色行当逐渐流失。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年轻人宁可外出“潇洒走一回”,也不肯留守街区,留守的原居民缺乏参与街区建设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街区的“人气”。
(二)重硬件,轻软件。近年来,泰州在街区开发方面进行了大力度的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重点还是停留在硬环境的建设上,在挖掘文化内涵,打造自身特色方面,创意不多,步子不快。例如,涵东历史文化街区的明代周氏故居(又称为“99间半”),被评为2005年全国十大文物修复工程,但目前作为中医药博物馆,其中包含丰富的建筑文化、民俗文化被淹没,未能充分发挥其文化作用。城郊结合部、背街小巷等地段脏乱差现象比较普遍,城中村滞后于时代发展步伐、游离于现代城市管理之外。
(三)有规划,难实施。现在,泰州6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中,除稻河古街区已经开街,其他或未建好,或未实施。渔行水村孤零散落,在卤汀河西侧拆迁工地“断壁残垣”的映衬下,显得更为破败。一些街区住宅的保护和产权状况不明晰,拆迁成本过大。市、区之间在建设中,区一级政府管理范围狭窄,统筹效能较低,属地管理犬牙交错。在历史文化街区中注入文化元素的过程中,牵涉部门较广,城管、旅游、规划、住建等部门,九龙治水,各行其是,难以汇聚合力。
应该说,特色街区的建设,特别是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设,为彰显城市特色、共创美好生活提供了某种可能。江苏省泰州市在特色街区建设中,注重规避上述三个问题,并从文化视角推进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无论特色街区的建设处于初创还是运营期,均可直接通过文化治理,凸显城市个性、传承城市记忆。
1.谋划是前提。古人讲,“谋定而后动。”要凸显“特色”,我们首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是:我们的家底如何?要建设什么样特色街区?特色从哪里体现?这些首先要有明晰的思路、明确的方向。空间上,特色街区要有明确发展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功能。理念上,特色街区不是简单的建筑物堆积,而是在充分借鉴其它地方经验基础上,在文化、业态、生活等中间找到最佳平衡点的区域。
2.策划是关键。特色街区建设的地方有很多,但是真正“让外地人留恋,让本地人眷恋”的街区或小镇并不多。“旧巷街如何变成新天地?”“究竟哪些文化可以融入街区?”“主题文化从哪儿彰显?”“人气从哪儿来?”“故纸堆的文化如何服务百姓生活?”这些都需要认真策划、精心研究、多出创意。中心城区集聚着诸多“最泰州”的元素,应是深化特色街区建设的重点。在市区周边的镇,应立足于“一镇一特色”,推进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目标是打造在全国和全省有影响的特色小镇。
3.规划要完善。天下难事必作于易,下一步,在服从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街区的主题文化、业态、功能等,都需要认真研究并充实到规划中。应立足于特色产业、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强化特色小镇顶层设计,高标准、高起点编制特色小镇布局规划,形成长远蓝图与现有规划相配套、统筹规划与分步实施相呼应的有机体系。
1.推进历史文化在当代的“视觉呈现”,让人们有“看头”。实现“现代文明与历史文化相辉映”,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给人们对泰州区域文化最为直观的感受。建议:一是在城中历史文化街区布置古代名人塑雕,旁边制作历史文化解读牌,让历史文化走进现实生活。二是丰富盐税文化载体,在税务街布置一些北宋著名盐税官员的蜡像,旁边配上历史背景介绍,打造原汁原味的历史博览区。三是从古代文史资料中挖掘资源。古代文化名人写泰州的诗歌是珍贵的资源。有学者认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就是在泰州写的,描写高港江边的景色。可以将描绘的场景嵌入高港水景街区,展现街区历史文化,给现代人诗意想象。北宋欧阳修写《海陵许氏南园记》,描写南园旧时的风貌。如今南园已不在,但是名称却流传了下来。现在“双水绕城”方案已出,可规划再造“南园”,丰富“双水绕城”中的名士产业文化景观带,再现北宋泰州繁华。
2.突出主题文化,让人们有“玩头”。特色街区需要的是特色内容。有“玩头”,人们才会“点头”。建议:一是突出凤城河宋、明文化。在西坝口等地建设宋代生活体验馆,让人们真正留恋穿梭在历史文化中。以南官河“出仕”文化为线索,以历代名人入泰为官做主题场景,凸显南官古韵。二是突出渔行水村水文化。放大“水城水乡”特色,凸显渔行水村水文化,拓展水乡民俗风情区中的水乡景观,与北部麒麟湾生态区、熏衣草园串起来,打造景象绮丽、风光旖旎的生态特色小镇。三是在钟楼巷、关帝庙巷内,打造明代风格居民客栈和明代文化体验馆,满足一些游客寻求雅致情趣的需求。五巷—涵西历史街可以“名人旧居”为主线,开发名人童年生活体验旅游产品,让年长的游客能怀旧、年轻的游客涨知识。
3.挖掘故事传说,让街区有“说头”。城中历史文化街区以老街巷为主,巷巷相连,一些巷子深远幽静。可利用这一特点,串联步行街巷。建议:一是将城中历史文化街区相通的各小弄、街列入创意街区的范围,在街旁各弄堂口设置弄名石匾,刻印小弄介绍。二是在涵东历史街区内保留原住民沿街的老行当,集中展示泰州吉祥民俗。草河边恢复往昔两岸商贾云集、河里运粮船穿梭的情景。三是进一步挖掘街区故事传说、民俗特色,在重要路口设置解说牌,赋予一些文化奇妙想象,使之成为丰富街区文化的“飞来之石”。
1.建设“大健康休闲体验”街区,打造东方医药创新小镇。“医药养游”中,“没玩头”是薄弱环节。建议:依托中国医药城湖滨医疗康养区,以健康、绿色、时尚为导向,在医药高新区建设“大健康休闲体验”文商街区,培育和发展健康服务等产业,引导转型升级,使之成为吸引外来游客和投资者的重要名片。在东方小镇集聚更多创新创业要素,加快打造成具有泰州特色的东方医药创新小镇。
2.以江苏中药科技园为中心,打造集产业、旅游、人文功能于一体的特色街区。加强城镇的道路交通改造的同时,重点培育中医药健康产业、旅游服务业和养生养老产业三大产业,建设成为以中草药文化为主、集高端中药产业、旅游度假养生、传承展示中国中医药文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致特色小镇。
3.以南山寺为支点,打造凤城河吉祥文化旅游商业街区。历史上,南山寺有“资福禅院”“万寿宫”称谓。可以根据历史文脉,保留具有吉祥文化的街巷名,做好祠堂、人文、水系、宗教等文化旅游。建议:放大历史文化,在寺内凸显“福”“寿”文化,在南山寺西侧以“资福”“万寿”为主题,打造寺、塔(文峰塔)、河(南凤城河)、街、宅(名人故居)、馆等众多人文景观于一体的吉祥文化主题街区。在凤城河南山寺码头融入柳敬亭的评话艺术,与凤城河南岸的柳园文商街区相呼应,使之成为沐浴祥瑞的“福地”。
4.推进规划儒释道历史文化街区。五一路、府前路、邑庙街是一条承载着老泰州几百年历史痕迹的街区。这条街最大的特色就是汇聚了中国传统文化最具代表的儒(泰州学派纪念馆)、释(光孝寺)、道(城隍庙)三家,学政试院、中山塔、范家花园等文化资源一字排开,既有全国文保单位,也有省级文保单位,具备历史文化街区的条件。建议:推进儒释道历史文化街区或传统文化一条街可行性规划论证,开展邑庙街、中医院门口旧街整治工作。谋划街区文化特色,满足现代生活的功能需求的同时,提升街区文化特质。
1.优化商业布局,丰富街区业态。舞台重要,更重要的是唱戏的人和叫好的观众,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人气”,街区发展不可持续,而是要形成具有较高场所感的、具有持久价值和社会意义的城市空间。[5]靠优惠政策聚集“人气”,短时间可以,长时间不行。建议:一是开发民居客栈、会馆经济,大力发展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和休闲娱乐等文化创意产业。二是丰富街区饮食文化。“民以食为天”,饮食是街区开发的基础层次。可策划“舌尖上的祥泰之州”等主题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泰州饮食文化。三是适当引进古书画店、民间绘画店、古玩店、金银珠宝店、文房四宝店等,支持石雕、根雕、木雕、文房等历史经典产业发展。
2.致力街区创意,推进文旅融合。根据市场需要,把城市内在的休闲消费需求与城市外来旅游需求充分结合考量。功能多样、满足多元化需求是特色街区的活力之源、生机之本。如简·雅各布斯所说,“在城市中,生机和多样性产生更多的生机,而寂寞和单调则让生机远离”“只有多样化的环境才具有实际的魅力,产生自然的生命之流,招致源源不断的使用的人流”“这是一个重要原则”。[6]对街区进行原有生活状态的情景化打造,设置富有本土气息的吃、住、行、游、购、娱业态,有效提升其整体吸引力和城市性格的表现力。例如,高港水景街区有“一步三庙”,可以打造道文化体验及民俗展演系列活动。
3.策划主题活动,提升街区影响。利用好移动互联网营销成本低、精确度高、互动性强的特点,加大推介力度。襄阳在特色街区市场推广上注重形象塑造、宣传推广,举办各类主题性活动。[7]与影视公司、微电影拍摄企业合作,使泰州几个街区成为影视作品制作的取景基地。邀请旅行社、媒体到泰州踩线,包装策划如让“泰州街区摄影采风旅”“驴友看泰州街区”“走进泰州历史文化”等文化主题系列活动,持续扩大影响力。
1.主体要明确。在深化特色街区建设的过程中,政府不能把所有都包办,但政府不参与,推进力度就慢。要以“强政府+强市场”结合的方式,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方式推进,形成政府完善基础设施、社会资本参与开发,居民自住改造提升的格局。
2.机制要理顺。实践证明,市区一体是中心城市的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扩大城市集聚效应的基本途径。在深化特色街区建设过程中,市区要“同办一桌席”“同谋一盘棋”,注重调整城建体制,优化土地运作机制。在街区文物保护、街区管理等方面,要下放一些权限,真正实现“属地管理”。
3.政策要跟上。旅游特色街区的建设需要有相关法律对其规模、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规范。[8]出台关于深化特色街区和特色小镇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建设与管理主体,统一步调,避免各说各话、各行其是。支持以街区院落为单位自我更新,鼓励街区内居民通过买卖方式实现产权明晰、人口外迁和居住条件改善。加强对特色小镇建设推进力度,积极争取省级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