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倩
摘 要 本文论述了课堂中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意义,指出了发挥教师主导是实现学生主体的前提,要从提高目标调控、环境调控中去实现教师主导,并具体陈述了调控的策略。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教师主导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17-0199-01
一、发挥教师“主导”是充分实现学生“主体”的前提
新课程下,学生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们不再是教材,是教师的奴隶,由奴性的接受知识成为了问题提出者、探索者,情感体验者、表述者。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离不开三个重要因素,一是对学习目标明确,二是学习情绪优化,三是学习方法可行。三要素的体现,需要教师的主导,有人认为:学生成为了学习主人,教师尊重学生,依循学生思维教学,那么课堂上只要学生全面活动,热热闹闹,满堂开花便行,教师不必多加讲课,学生能悟多少就悟多少,这一论点显然偏颇,从中西教育对比看,中国教育一大优势便是基础知识抓得扎实,如果在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不能正确认识自身的主导作用,走入另一个误区,其结果不仅导致基础的破费,更谈不上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课堂实施主体教学决不可放松对教师主导的探索,它是学生主体的前提、保证。
二、提高对目标、环境的调控能力是有效实施教师主导的关键
(一)目标调控
目标在教学中起着指向、激励和检测的作用。确定目标,要从目标的准确性、全面性和针对性。三个方面进行考虑。目标的全面性就是要把握思品课的学科特点,从知、情、行三个角标确立目标,知是行的基础,情是知行的中界,行是知情的深化,三者缺一不可。做到目标的准确性,要依据“课程标准”对小学道德法治教学的总要求和年段目标,以此为基础,教师再按本册教材的编排体系,参考课后题目确定出课堂教学的认知目标与行为目标。教师不仅要对每个单元甚至每篇课文的目标在整个教材系列中的地位作用心中有数,而且在制定目标时还不可简单重复,更不能“跳跃”超前,如低、中、高三个年段的教材都要对学生进行“尊敬老师”的教育,但教学目标却各有不同,低段要求学生尊敬老师,听从老师指导,对老师有礼貌;中段则让学生明白要尊重老师的劳动;高段的要求更进步,要求学生能以个个成长和社会进步两方面,举例说明教师工作的意义,尊敬老师,能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实现目标的针对性就要求教师把握年段特点,明确准确目标后,要充分结合具体的教学材料和学生认识行为实际设定,看看主导学生从材料的哪些内容感悟观点,这些材料能感知出哪些观点,看看采用哪些材料指导行为,着力引导哪些行为实践能力,这便是课堂教学的具体目标。有了目标作统帅,无论学生自主学习中,出了多少偏差,教师的“导”总有方向,总有点子,使教学做到有的放矢。
(二)环境控制
1.把准学生层次,认真设计疑问。巧妙而富有思考性的疑问,能够有效地启发学生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去认知道德观点,但由于我们的教育对象就其认知能力、心理品质、智力因素等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差异,那么,教师的质疑又能否面对不同层次不同气质的学生,激起每个学生的求知欲望,认真思考呢?长期实践证明,课堂上教师单一的问题往往优惠到的是少数甚至及个别优等生,而多数学生思维抑制,那么,在主体教育下,如果教师的主导方式仍不改,就很难实现真正的民主。因此,在实现教师主导作用的最优化时,教师必须把准学生的各种层次,设计多样化的提问。
2.注意信息传递,灵活设计导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调控环境,必须注意信息的反馈,随时发挥教学机智,灵活调控,及时处理反馈到的信息,加强多元化的交流充分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学生才能自始自终作为学习的主人,自觉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教师在调控处理信息上关键点还在于导语设计。教师设计的导语要做到三点:一是精炼准确及时,课堂时间仅40分钟,要让学生充分活动,教师的语言绝不可拖沓重复,当学生的讨论学习偏离目标时,教师要及时点评,拉回本课的知、情、行目标中;二是激励鼓动,思品课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教师的导语切忌平淡枯燥,课堂上,如果教师身体力行,率先入情,再用抑扬顿挫、饱含真情的导语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定能以情激情,唤起学生的真情;三是启发诱导,课堂上,教师要有民主意识,以平等的身份,平易近人的口吻与学生商讨,参与共同的学习讨论,对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创新意识培养,错误实践行为的纠正,大有裨益。因此发挥教师主导,不断提高语言功底非常重要,如果教师处理课堂信息时,能具有雄辩家的口才、演讲者的气魄、主持人的敏锐,相信这样的导语定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定能对学生道德观点的内化,实践能力的提高起到极重要的深化作用,点拨作用。
3.恰当运用媒体,引导学生感悟。教学中恰当运用媒体,创设鲜活的声光环境,对激发学生饱满的情绪、提高学生道德认识能力有很好的作用,它能再现纷繁世界,特定场景,让学生感受生活中道德美的震撼力,知道实现道德行为的方式方法。如教学《我们小点声》的时候,教师借助课件,一开始就为学生再现有序声音与无序声音帶给人的真实感觉,让学生在特定氛围中,由然而生出对声音有序必要性的共识。产生出探究如何共行的愿望。总之,在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挖掘教材的内涵,同时还要让课内外相结合,那么发挥信息媒体容量大,效率快的优势,恰当运用,以此作导向,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J].教师,20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