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延兵
摘 要:本文探究“课程思政”大背景下,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如何渗透课程思政教育的几个问题,提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中自觉创新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寻找大学语文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内容的关联性,寻求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育与学生实际的针对性。
关键词:大学语文;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自从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了高校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使命以来,高校进行着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有效性方面的积极研究和实践探索。充分发挥着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努力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实践中,人们已认识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但实施的效果上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特别是课程思政的效果如何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还需精心研究和探索,而不是两张皮,缺乏亲和力。习近平在2018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了教师的时代使命:“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这再次充分说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不仅局限于部分课程的教学任务,而是我们所有教师这一职业所赋予的神圣使命。要认真研究我们承担的每一门课程不同的教育特点,让学生在接受知识中于潜移默化中接受主流价值观念的熏陶。
大学语文课程是高校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是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由于它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其课程教学直接培养大学生听说读写为核心的基本语言能力,还间接带给学生的东西是文化的熏陶,渐进地培育着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审美情趣、完善人格的形成。如何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内容呢?
一、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中自觉创新融入思政教育元素
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内容,就是要明确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中要有思政的目标。也就是通过语文课堂要传达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只有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设计进去,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才将在此目标的促使下完成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引导、启发和感染。大学语文中的选文,涉猎范围广泛,正如有学者所说,“大学语文包涵了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知识,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最好的资源。”[1]古今中外的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思想,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为我所用,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围绕如何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标准、坚定的政治信念这一主线,挖掘课程思政的目标元素,例如,当前我们寻找选文中的思政元素,可以从提高学生正确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正确树立远大政治理想、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地位、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等方面设定目标。
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内容,就是要在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设定中加强两个意识,即自觉意识和创新意识。这种自觉意识不是时有时无、可有可无的。我们知道,每门课程都有其学科特有知识与能力方面的教学目标,我们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中,不是将课程变为思政课程,也不是课程教学中时有时无地加一些思政元素就可以了,而是在课程教学中要自觉地挖掘思政元素进行施教,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为核心的语文能力的目标的同时,自觉渗透思政教育,如学习《<论语>五则》,学生不仅掌握这五则文字带来的表层内容的理解,而且要通过学生讨论、延伸阅读理解孔子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不局限于就学文章而学文章。大学语文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目标,语文教师要有创新意识,这是强调了文化的传承创新。比如目前在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的过程中,在强势文化向弱势文化入侵的形势下,我们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国古典传统的优秀文化,树立学生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如何整合和引领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文化,如何借鉴和吸纳西方现代文化为代表的外来文化,培育学生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需要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只有不受固有思维的束缚,我们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才能达到教化的
目的。
二、寻找大学语文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内容的关联性
语文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包含了古今中外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和思想内容,是文化发展的精华积淀,我们要以更高远的视野找寻广阔历史长河的思政教育内容,让学生通过对大学语文的学习,社会中辨别现实中的真、假、善、恶、美、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水平。为此,我们要选择一些与思政相关联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语言文学这一艺术殿堂里受到熏陶。
一是注重挖掘可以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的内容。爱因斯坦说:“卓越人物的道德品质,对于青年一代和历史的整个进程来说,可能比单纯的智力上的成就有更大的意义。”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大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选文,文笔优美、意境深远,包括着深厚的理想信念、德行修养方面内涵,是培养大学生道德品质的生动素材,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品德修养均能从大学语文教材选文中得到熏陶和完善。“君子忧道不忧贫”的至简之理、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思想情怀、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决心、郭沫若《炉中煤》中对祖国的深深眷恋、舒婷《致橡树》中对爱情品格的讴歌、雪莱《西风颂》中对坚定信念的咏唱等等,无不饱含着作者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无不渗透着作者的理想、道德、情操。正是这些,影响着大学生对生活的态度和看法, 助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是挖掘可以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的内容。大学语文教材中的诗歌、散文、小说,能够激发对生活真、善、美的追求,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康的审美趣味,所编录的经典作品,兼具内容美和形式美,诸如苏轼《前赤壁赋》景触情生、情染景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美感独特,朱自清散文娴熟缜密、文情并茂,皆是作家审美价值取向的流露。文学是美的艺术,有语句的韵律美、文学的人性美、思想的哲理美。有了美的熏陶感染, 学生就能在不断感受中描绘出美的人生图画,并能够在与作品情感的交流中获得审美感受、審美想象,逐步培养出审美能力,正确引导自身的审美需要、审美选择、审美评价。
三是挖掘可以完善學生人格品质的内容。健全的人格有仁爱、宽容、自信、乐观以及坚持力、控制力和意志力等特质。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在大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去寻找作家或作家描写的人物的人格魅力,如学习“至圣先师”孔子的孜孜不倦、身体力行、乐观坚毅的伟大人格,学习以曹操为代表的建安作家统一国家的不懈追求,学习陶渊明《归田园居》中追求自由、安于清贫的人格精神,学习关汉卿《窦娥冤》中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这些作家及作品,涉及到文人志士在改造世界、征服自然的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热爱民族、热爱人民的诚挚情感和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这些精神,对学生乐观开朗、幽默机智、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人格品质形成具有积极作用。
三、寻求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育与学生实际的针对性
大学语文课程渗透思政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研究课程中思政要素的表现和思政教育的途径,而且要研究教育对象思想政治素质的实际。在思想政治素质方面,不同高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存在着共性和个性的差异,就是同一高校、同一年级、同一专业的大学生也存在着差异性。我们目前面对的大学生,一进入高校,他们成长在一个思想舆论相对多元化的环境,网络等多种社交媒体影响着他们,因此他们身上有着显著时代烙印。生源地的不同也表现中不同差异性,如发达地区的学生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之间、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之间在思想观念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为此,要满足每个学生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对思想政治素质的需求和期待,我们就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
寻找课程思政的针对性,就是一要研究学生的生源情况,二要研究学生所处的时代特点,三要研究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包括学校、班级、家庭)。立足于学生实际,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方案才具有针对性,有的放矢地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方面出现的偏差,进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强调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育,并不是削弱和降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育,应是一体两翼的发展态势,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必须同频共振。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关注和重视。大学生的精神状态、政治面貌以及道德素质水平对我国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不断地改革创新,改变大学语文的尴尬处境,将思政教育自觉创新地融入到大学与语文教学中,发挥大学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和人格素质方面的引导作用。这是时代对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段鸣骅.大学语文课程结合思政教育之教学策略探究[J].语文建设,2015(3):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