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超
摘要:所谓“阶梯式”,从大的方面来说,就是将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分解成一百多个训练点,将这些训练点按照从片段训练到综合训练、从基础训练到优化训练两条线索进行编排,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形成一种阶梯式的作文训练体系。从小的方面而言,指的是每堂作文训练课的模式,要有步骤,有层次,即“七步法”。
关键词:初中作文;激发兴趣;发展写作;阶梯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12-0055
一、积极的情感是写好作文的基础
在写作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尽管命题贴近学生的生活,要求写亲身经历的事,但学生仍然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叙,无情可抒,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写作兴趣,缺乏表达欲望。
在指导作文时,教师虽然从审题立意、布局谋篇到遣词造句讲得头头是道,但如果不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学生不能进入作文表达的最佳状态,写出的作文仍然会空洞单调,枯燥乏味。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诱发学生的写作情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表达欲望,才能提高作文教学的效果。
为此,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创设最佳情景,提供鲜明生动的形象,诱发学生活生生的思想和丰富的想象,进而收到较好教学效果。在教学时,教师要想方设法“以景激情”,诱发学生的写作情感,激发表达欲望。没有学生都兴趣盎然地投入到作文活动中,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发挥学生的自由想象,联系生活实际。叶圣陶先生说:“实际作文,皆有作为而发。”“言各有的,辞不徒作。”学生一旦认识到作文目的后,就会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主动积极地写作。只要教师坚持每次作文训练都同一定社会生活实际需要相联系,就能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起“因为需要而学习表达”的观念。
二、阶梯式训练是发展性写作的核心
所谓“阶梯式”,从大的方面而言,就是将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分解成一百多个训练点,将这些训练点按照从片段训练到综合训练、从基础训练到优化训练两条线索进行编排,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形成一种阶梯式的作文训练体系。从小的方面说,指的是每堂作文训练课的模式,要有步骤,有层次,即“七步法”。操作过程如下。
1. 定点:即确定本节课的训练目标。这一目标是控制整个训练过程的依据,也是评价训练效果的标准。作文阶梯式训练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如何围绕这一总目标来确定每堂课的训练目标呢?笔者认为主要应注意三点。
首先,单纯性。每节课就确定一个训练点,不搞面面俱到。分散难点,降低难度,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这样有利于师生集中精力攻破作文某个难关,形成深刻的印象,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其次,新颖性。每节课的训练点都不相同,都有新鲜的面孔,这个训练点应是整个训练系统中的某一点,这一点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训练点密切联系的。训练点的新颖性应能唤起学生深入探索的好奇心,使学生每練一次就会有登上新台阶的成就感,可避免那种老生常谈,不断重复的毛病。
最后,针对性。训练点要针对学生作文中的难点。而难点要通过平时对学生作文的批改或是教师的“下水作文”来发现,准确把握难点,作文指导才能有的放矢,不至于隔靴搔痒。
2. 激趣。即通过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其他环节也应注意激趣)。作文是艰苦的劳动,许多学生将其视为畏途,克服这种畏难情绪的好办法之一便是激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应顺应学生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便可收到奇效。如果我们设计导语时能注意扣紧学生的心弦,就有良好的开端。
3. 导法。即指导写法。指导写法是否到位,决定着学生作文的成败。任何事物都是有规律的,写作也不例外。正如国学大师梁启超早年在《作文法讲义》中所说:“如何才能做成一篇文章,这是规矩范围的事,规矩是可以教可以学的。我不敢说,懂了规矩之后便会巧,然而敢说懂了规矩之后便有巧的可能性,又敢说不懂规矩的人绝对不会巧,无规矩的,绝对不算巧。”笔者认为要做到有效,必须体现四个特点。
首先,具有科学性。即确实体现了某种写作规律,它应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公认的写作规范,因为文章是用于交流的,应为大多数人所理解。那么这些写作规范应从名家名篇、学生的优秀习作、写作理论中提炼出来。例如命题议论文的“三段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材料议论文的“述、析、引、联、结”五字法就是常见的公认的写作模式。
其次,具有操作性。写法应通俗易懂、简单好记。如果滔滔不绝说上一大篇,结果恐怕要变成文艺理论课而不是写作训练课。例如,相似联想,根本不需要在定义上多费口舌,只要告诉学生采用由物及人的“换词”法即可,如白杨树“笔直”,换成形容人的品质词就是“正直”,不就行了吗?否则说了半天,学生还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再次,具有阶梯性。即把写法分解成几个具体步骤,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展现合理的思维过程。例如“如何造出富有哲理性的句子”这个训练点,所用的方法之一是“嵌入比喻法”,可分成四步:(1)先为本体找恰当的喻体,构成比喻。如“勤奋是桥”。(2)再想喻体的作用是什么。如“桥的作用是通往彼岸”。(3)在句中嵌入体现本体作用的词语。如在“通往彼岸”之间嵌入“成功的”这一体现“勤奋”这个本体作用的词语。(4)整理通顺,使之简练。如“勤奋是桥,它可以通往成功的彼岸”。学生就能清楚看到这个格言式句子产生的全过程,不至于感到那神秘而高不可攀了。
4. 示例。即出示作文范例。例子是用于模仿的,模仿是学习写作的必由之路,用例子来引导学生掌握写法是符合人的认知规律的,关键在于如何精选范例。笔者认为适合学生模仿的范例有四个条件。
(1)典型:选那些文质优美的,堪称典范的,会使学生由衷地发出赞叹的文章,无论它来自何方,皆可“拿来”!这些文章最能体现写作规律和写法,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质的极好材料。
(2)切实: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便于学生理解,容易产生亲近感,笔者发现,同龄人的佳作和教师的“下水作文”的妙处往往比某些名家之作(指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更容易被学生吸收,恐怕就是这个缘故。
(3)新鲜:人们总是比较好奇的,所以具有鲜明时代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的令人耳目一新的文章总是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4)精短:短小精悍的文章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和模仿。对有的篇幅长的佳作可采取截取的办法。
对这些范例,应作精当的分析,使前述的写法具体化,让学生真正领会到文章的妙处。
5. 练习。这是写作方法能否转化为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训练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好文章是练出来的。当场练习要比课后练习效果好,因为练习中碰到的问题可以及时得到教师的点拨和同学的帮助。由于时间关系,当场练习应以片段练习为宜,练习设计应紧扣训练点,力求切实而有创意有梯度。
6. 反馈。这一环节主要检验学生练习的效果,思路的练习可通过提问,让学生代表汇报讨论结果;结构练习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读一读各自的习作,从中检验前面的指导是否达到训练目标,有无偏差。还可发现学生的创意,起到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完善写法的作用。反馈应以正面表扬鼓励为主,以增强学生信心,对存在的问题应以点拨修正为主,教师可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一起切磋探讨,师生共同努力,把作文中可能碰到的障礙尽可能地消灭在大作文之前,而不是之后,这一点非常重要,学生之所以害怕作文,往往是因为写作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障碍不能及时得到解决。
7. 拓展。即在练习、反馈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思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独立完成作文,呈现一种螺旋式地上升。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拓展性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为学生展示一片自由发挥的广阔天地。
这七步法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可分为四个阶段,第1-4步为第一阶段,以导为主,侧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一阶段要突出示范性和可操作性;第5步为第二阶段,以练为主,侧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消化巩固第一阶段的成果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突出实效性。第6步可为第三阶段,以评为主,这是教与学的交汇,互相切磋,扬长补短,双方“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积极性得以发挥,这是教学相长的阶段。第7步为第四阶段,以拓为主,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让师生的创造力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让生命的活力得以充分释放。
总之,笔者认为,作文训练应扎扎实实、循序渐进、层层铺垫,呈现阶梯式的上升态势。做到引导而不包办,规范而不束缚,模仿而再创造,先扶后放,先“入格”后“破格”,一定可以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作者单位: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基础教研室 477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