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文
摘 要:高职院校对于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而如何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所必须要积极思考、探索的课题。在文中就从优秀传统文化入手,就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中进行探讨。
关键词:工匠精神;优秀传统文化;高职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做出了重要讲话,明确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任务,就是要努力培养适合国家需要的“大国工匠”,这既是现代高职学院发展的基本任务,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生生不息的丰厚滋养,是我们民族植根的文化沃土,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对培养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具有积极指导作用。 研究优秀传统文化涵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方法与承载意义,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爱国理念、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创新能力,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也具有新的意义。
一、工匠精神的含义
工匠精神最早可追溯中国古代,早在《诗经》中,就把对骨器、象牙、玉石的加工形象地描述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再看《庄子》中的 “庖丁解牛,技进乎道”、《尚书》中的“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以及贾岛关于“推敲”的斟酌,都体现了古代中国的匠人精神。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工匠精神却历久弥新,更加鲜活,更有活力,更显价值。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说“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是工匠精神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工匠精神成为决策层共识,显得尤为难得和宝贵。此时的“工匠精神”被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它蕴含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严谨求真、敢于担当、勇于挑战、爱岗敬业、不畏困难、超越自我、开拓创新等源远流长的人文精神,加强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对个人而言,可以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社会而言,可以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新时代中华民族大国工匠。
二、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工匠精神的理论价值
(一)爱国理念是培育工匠精神的基本要求
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工匠精神的培育相融合,能更好的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塑造理想的大学生人格、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优秀深厚的传统文化之一,它传承了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它作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由于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下很多年轻人都心浮气躁,难免会追逐自身的经济利益,而难以潜心身心做好一门手艺、一项技能。用爱国主义精神培育大学生的工匠精神,可以让大学生在当前逐利的市场经济下、浮躁的社会风气下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初心,把工匠精神的实践定力与爱国理念紧密结合在一起,把工匠精神作为爱国情怀的自我实践,为祖国的强盛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爱岗敬业是培育工匠精神的必备素养
中国是一个“工匠大国”,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就一直赞扬爱岗敬业的工匠精神。如中国的古代木建筑,不管多大多高的樓,几乎没有一根铁钉,却非常牢固,历经几百年而不倒。奥妙就在于“榫卯”,它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无需钉子,就可以把木质框架牢牢筑构。这体现了我国古代匠人的潜心研究、专心致志,爱匠敬匠的精神。正是有了这些能工巧匠的支撑,中国的工匠精神,曾达到了辉煌的世界高度。
我们现在很多年轻人,总觉得从事技术和工匠行业不够体面,不够光鲜亮丽,但职业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不管我们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只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不断地钻研学习,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就能在本职工作中取得一定的成就,才能为社会为国家做出崇高而伟大的奉献。
工匠精神强调从业者对工作的一丝不苟、耐心执着,精益求精,说到底,就是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热爱。大学生需要从中华文化历史中学习先辈爱岗敬业的精神、劳动智慧,才能把爱岗敬业的精神贯穿于工作中,才能在工作岗位上做出成绩。
(三)开拓创新是培育工匠精神的不竭动力
中华文明从远古一直延续发展到今天,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的文化有自我更新的特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创新是中华文明的本质要求,通过对一代又一代文化的创造性传承,使中国五千年的文明血脉不仅未曾中断,还得以在变革与发展中融会贯通。
当前中国仍然是制造大国,但我们一直在努力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改变,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开拓创新来实现,我们更要加强技术的创新与变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小觑,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要加大力度发展职业教育,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职业实践能力、创新发展能力等,以适应我国经济、产业发展的总体需求。
高职院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培养大学生的工匠精神,需要将“创新精神”贯穿其中,这样才能打造一支技艺超群、敬业奉献的技能人才队伍,为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而做出贡献。因此,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中“开拓创新”教育,对培育大学生的工匠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以优秀传统文化培育高职大学生工匠精神的路径分析
(一)加强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培育高职大学生的工匠精神,最终是为了让大学生能自发的将匠心精神内化于心,自觉转化为实践行动。那要通过校园文化润物无声地陶冶来培育高校大学生的“工匠精神”。
高职学院根据自身专业学科特点,将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加强相关职业素质课程建设,在培养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完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培育学生诚实守信、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
充分发挥我们校园文化的课堂作用,把优秀传统文化中积极、精华的部分融入我们课堂之中,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敬业爱业的精神。还可以召开工匠精神的主题班会及班级宣讲,把工匠精神的精神内涵,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的中“爱国主义”“爱岗敬业”等内容,巧妙融入学校学生的培养当中;开展相关职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比赛等活动,将工匠精神中的“开拓创新”融合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实践之中。
(二)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教育
用优秀传统文化培育高职大学生的工匠精神,不能仅仅只是坐而论道,更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实践教育。
当前互联网网络的高速发展,给我们教育提供了更好的网络平台,我们可以利用网络新媒体的优势,打造“优秀传统文化”与“工匠精神”的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推送相关的优秀文章、典型人物事迹、校园活动等,并搭建与大學生互动的网络平台。有利于学生内心深处形成对于优秀“工匠精神”的人物、事件的共鸣,进而对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产生积极影响。要让“爱国情怀”“爱岗敬业”“开拓创新”等理念精神深入大学生内心,还可以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比如在党团日活动日,开展一些具有爱国主义教育的活动,比如走访参观革命老地、举行爱国纪念日活动等。另外,榜样的作用是振奋人心的,我们要积极发挥榜样的作用,可以选取一些优秀的校友代表、专业上比较有造诣的大咖的事迹,进行大范围、多角度的进行宣传,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得到广大同学的认可。
还可以借鉴休宁木工学院的创举,就是给学生颁发匠士学位。2003年,知名学者聂圣哲先生和他的长江平民教育基金会捐资创办了德胜—鲁班(休宁)木工学校,学校给每一届毕业生都授予中国匠士学位。十几年来,匠士学位颁发仪式从未间断。用聂圣哲的话说,这种匠士学位颁发仪式既是对木工的尊重,更是对平民和职业教育的尊重。有关高职院校可以借鉴此项创举,对培育大学生的职业自豪感、认同感都是极具鼓舞性的。
(三)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工匠精神的与时俱进性
习近平反复强调对历史传承的理念价值要不断的加以甄别,反复推敲,有选择性的进行传承。如何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中华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从现实出发来诠释和理解它,并结合当前的时代精神不断丰富其内涵,使其与校园文化培育相促进、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相契合,致力于推进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职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有着丰富的指导意义,随着当前时代的发展与变革,我们也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不断的丰富,推陈出新。让不断与时俱进的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可以培育具有爱国情怀、对中华民族有自豪感、认同感的中国社会主义工匠接班人;可以增强高职大学生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品质;可以激励高职大学生用于打破常规,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工匠风貌。通过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强化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塑造,让优秀传统文化与工匠精神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融入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为培养新时代大国工匠、培养社会主义匠人做贡献。
参考文献:
[1]赵怡悠.基于工业4.0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8
[2] 张利明.立德树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述论[J].《社会科学研究》.2016.11-01
[3]张旭刚.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战略诉求与创新转换--兼论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改革的推进策略[J].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 2016.03:171—176
[4]刘青敏.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研究[J].经营管理者. 2016(12):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