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同”

2018-02-24 05:15陈曦
大观 2018年10期
关键词:和而不同设计教育设计

陈曦

摘 要:“和而不同”是中国古往今来一直在探讨的重要哲学问题,并且被引申到不同的领域中进行思考与探讨,如引入文化观来作为世界不同文明之间对话的基本准则。设计在现代社会中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设计的发展与设计教育紧密相关。“和而不同”的哲学智慧是设计教育可以借鉴的思想资源,文章通过对“和而不同”古义今用意义的思考和当代设计教育的现状分析来探讨“和而不同”对于未来设计教育的借鉴意义和方法。

关键词:和而不同;设计教育;设计

“和而不同”是中国古往今来一直在探讨的重要哲学问题,在现代也被引申到不同的领域中进行思考与探讨,如引入文化观来作为世界不同文明之间对话的基本准则。现代社会的飞速进步,“设计”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到陆桥工程,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门类和生活细节中的用品,一切人类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都与设计息息相关。这种飞速发展带来大量设计需求,使得设计教育应运而生。纵观全国,不论是综合大学、多科或单科专业型大学还是职业技术学校纷纷开设了设计学科,想要以此来向社会输出“设计人才”。

设计在国内起步要晚于西方国家一百多年,却在改革开放的四十年里被“催熟式”地发展起来,并没有形成一套本土化的设计教育方法。由于国内地域、文化背景以及资源等差异,直接借鉴国内外优秀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编排显然不是促进设计发展最好的方法。设计教育应当在结合实际现状和交流对话中,寻找创新性的发展渠道与方法。“和而不同”的哲学智慧是设计教育可以借鉴的思想资源,本文通过对“和而不同”古义今用意义的思考和当代设计教育的现状分析来探讨“和而不同”对于未来设计教育的借鉴意义和方法。

一、古往今来的“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是古代的一个重要的哲学观念,其实早在西周末年便有学者在讨论“和”与“同”的相关问题。如:“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就是将自然中的事物和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结合起来,用“和”“同”关系进行论说。孔子正式提出的“和而不同”,随着时代发展与变化其内涵及外延含义也在发生更迭,并且由于受使用的时代背景和适用主体的影响其内涵也呈现出多层次的特征。

(一)“和而不同”的内涵及演变

春秋两汉时期,在儒家思想中三纲五常的架构下,这一时期的“和而不同”作为君子的一个重要品德——“君子之道”得到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认可;魏晋之后,士人阶层崛起逐渐成为社会的精英和贵族阶层,此时的“和而不同”思想随着君子品格的消解,转变向政治领域的“事君之道”;到宋元、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被重新确立,“和而不同”思想在这一时期体现在一方面“君子之道”有了新时期发展,另一方面政治领域的“事君之道”在士人阶层演化成他们之间的“相处之道”。“和而不同”思想的不断延续与演进,不仅说明了时代的不断变迁,也说反映了其思想具有与时俱进性,内容上具有现代价值。

(二)“和而不同”的新时代内涵

“和而不同”思想在当代最广泛的应用是在文化观这一层面上,中华文化始终以开放和宽容来对待异文化,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在与其他民族文化相处中便于交流与合作。这里的“和而不同”与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有异曲同工之妙。习近平也认为“和而不同”在新时代内涵更为丰富,即“在矛盾统一体中,认可并维护元素的多样性,保持各元素的相对独立;同时淡化差异,最大限度地减少摩擦对抗,矛盾各方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交流协作,共同发展”。“和而不同”成为在各个领域、各个门类学科的发展中探寻中国式表达与运用的重要方法。

二、“同而不和”的當代设计教育

设计教育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扩招导致设计相关学科学生数量增速过快以及设计教育的师资有限,在这三种因素的影响下当代的设计教育是存在本质问题的,而非我们看到的设计发展迅速但整体设计水平参差不齐的表象。这里所说的“参差不齐”与自然界中的万有不齐是不同的概念,自然界中“和而不同”是其根本规律,即使是同一种类的东西每一件也完全不同,而目前的设计教育却呈现出“同而不和”的问题。

(一)学校之间“同而不和”

受教育体制的影响,各学校在开设设计专业时是基于大学科背景进行设立,并且有设计学科规定性的必修课程对应的规范要求。设计学科发展速度过快,而我们并没有探索出自己专属的一条发展道路,直接借鉴西方美术教育开设三大基础课程是许多学校采用的教学方法,或者专业课设置借鉴办学相对成熟的美院已有课程。以上两个主要因素造成了国内设计教育趋同的问题。

不论是综合大学内的设计学院、单科或复合专业型设计大学还是设计相关的职业技术院校,其设计学科下的专业设定和教学方面都表现出同质化和普遍性。同一地区的不同院校之间,不同地区的不同院校普遍缺少自己的特色。设计是文化创意的发散,不应是各区域不同学校之间和一级学科下各小专业分支的“步调一致”却没有真正地“和谐贯通”。

(二)老师与学生之间“同而不和”

进入设计学科学习的学生大都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加上高中三年教育中成长起来的,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影响根深蒂固。这会带来两种直接的影响:一是学生认为教师就是知识的权威;二是学生本身缺乏了质疑精神。教学中的“教”与“学”被分隔开,这与我们大学教育所提倡的自由、开放的思想相悖。正如《师说》中写道“弟子不必不如师”,老师应当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而非知识的权威者,否则培育出的学生都成了老师的“继承者”,“道”与“业”就很难更迭前进了。

(三)学生与学生之间“同而不和”

目前大部分大学课堂仍然属于传统封闭式课堂,即在固定教学场所讲授固定学科内容,所以同一专业下的学生之间在“流水线式”的培养模式下和相似的学习过程“催化”后所具备的知识技能水平和专业素养也大致相同。这种教学模式下,“轻思重学”“轻学重教”,便会导致学生个体之间缺少个性化与差异化的发展。相同专业下的不同学生也应是“和而不同”的,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而不是把自己变成与其他人一致,做到教学相助、学思结合,要沿着自己的规律性,通过自身的矛盾运动变化发展,构建一种以学生自身为主导的学习框架。

三、何为“和而不同”的设计教育?

(一)有地域特色及产业导向的设计教育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之间都有各自独特的历史和民俗文化。尤其设计是一门需要多元和发散思维的学科,若使用相同或相似的教育模式是对于特色文化背景的浪费,同时也使设计失去了文化内涵。各个学校应当充分挖掘本校所处地区的文化特色,建设特色学科专业,让设计专业带动相对应文化的发展与传播,进一步以文化创意产业带动经济发展。也可与当地高新产业结合开设对应专业,建设对口的设计学科,为该行业培育精而准的设计人才。正如世界上不可能只存在一种文明或者文化一样,设计教育也不应只有同一种教学模式和办学理念。在地域特色及产业导向下形成的应是各有特色的设计教育,各校之间在设计的不同领域应各有所长,当它们协调统一在一起时就会形成多元互补,便能发挥各自专长共同推动整个设计行业的发展。

(二)“教学相长—去真理化”的设计教育

传统授课方式应在教学过程中作两种转变:由“老师—学生”的单向授课向老师与学生课堂对话交流的转变;由单一授课模式向多元化转变,上课不局限于教室内,如到博物馆内授课等,也可以不局限于老师讲课,如学生们就某一问题分别作课堂演讲与分享。这样的教育模式下老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老师从一个角度来论述一个问题,学生从其他的角度来思考这一问题,两种角度可能都是正确的,即使学生所考虑的角度不正确或不成熟也可表达出来,这说明有人在此角度做过这样的思考。老师应当鼓励学生积极提出不同的意见与想法,然后通过课堂讨论来深化对某一问题的认识,相成相济才能集思广益,这也是教学相长的一个过程。

(三)“為自己设计”的设计教育

“为自己设计”的设计教育已经有了实践,在中央美术学院与南京艺术学院学生们可以为自己设计课表,学校有固定开设专业课程,学生也可在自己感兴趣领域按需选课。这样突出课程淡化专业的模式,一方面可活跃专业与专业间的学术交叉氛围,另一方面学习理念会由重教轻学向重学轻教转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样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即使同学科同专业也是各有所长的、有差异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的需求是逐级递升的,而且跟所生活国家的经济、科技、文化发展水平以及人们的受教育程度是有关系的。以上几个维度在我国都在稳步提升,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需求更加丰富,所以未来市场细分会更精细。多方向和多层次化的设计人才才能创造出高品质、高情感化的产品来满足日益细致的市场需求。

四、“和而不同”对设计教育的启示

“和”是指设计内涵本质统一,“不同”是指设计形式、方法、思路多元化,“和而不同”的设计教育观意义在于“融合多元”。未来社会的发展提倡的是与生态和谐、绿色的可持续发展,这决定了我们不会再走依靠重工业的发展道路,机会便掌握在新兴产业手中。设计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发挥了关键作用,比如让许多产品的使用者打破了精英阶层和普通大众之间的差异。随着社会发展的转型,体验经济、人工智能、互联网等产业在生活中的应用愈发广泛,多元化是社会的本质。在这样的条件下有人说未来设计的发展是一片光明,也有人为其担忧。总之,如何在信息化、智能化的时代浪潮中产出有思想的精品,如何让设计更好地服务社会和民生是未来设计的发展方向,也是设计教育应当重点关注的。设计怎样紧跟新时代发展步伐,设计教育之路怎样走,孔夫子的“和而不同”便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元诰.国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何杨,刘荣清.论习近平的“和而不同”思想[J].黑河学刊,2016(5).

[3]邓国军,蓝海.古代“和而不同”思想的内涵演变及其社会价值[J].内蒙古大学学报,2016(2).

[4]王受之.王受之谈设计教育——专访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王受之[J].设计通讯,2016(3).

[5]方克立.“和而不同”作为一种文化观的意义和价值[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3(1).

[6]王小茉.基础·实验·创新——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的教学思考[J].装饰,2018(1).

作者单位:

中国艺术研究院

猜你喜欢
和而不同设计教育设计
BUBA台灯设计
有种设计叫而专
“和而不同”的美好婚姻
手艺精神对现代设计教育的意义
设计思维与创新创业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标志设计趋同化的思考
中华文化中的全球治理之道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时代发展下的词汇意义流变
谈判要追求“和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