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妇女社会性别角色的变迁

2018-02-24 07:50买提西热扑·吉力力
青年时代 2018年35期
关键词:性别角色两性农村妇女

买提西热扑·吉力力

摘 要:因为受到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教育水平、交通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农村社会相对于城市社会来说是较封闭的。本文从农村妇女传统家庭事务分工和农业生产分工等方面探讨和分析农村妇女社会性别角色的变迁,认为农村妇女社会性别角色的变迁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提出了农村妇女文化程度的提高对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鍵词:社会性别角色;农业分工;刻板印象;标签化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妇女深入地参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和进步。农村传统观念受到现代城市文化的刺激,这给农村妇女的社会性别角色带来了很大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农村社会发生了显著地变化。城市社会和农村社会保留各自的独特性的同时,城乡之间交往的增多拉近了城乡人们之间的距离。

一、男女两性的性别角色

性别是根据男女双方的生理、心理特征和社会角色的差异而分成的结果。它主要包括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生理性别(Sex)是婴儿出生后从解剖学的角度区别男性和女性的生理特征,而社会性别(Gender)是社会和文化决定的心理特征 [1]不同社会阶段,女性的社会角色是不同的,是随着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改变和变迁的。女性社会角色是由文化规范、风俗习惯、女性本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决定的。女男两性是组成家庭的两个不可缺少的主体,女性社会别角色的改变影响家庭内部的结构,而家庭是组成社会的“细胞”,所以必然会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化。当然现在农村人们的文化观念有了很大变化,变得越来越开放、包容。农村妇女在农村社会发展中经历了社会性别角色的转型期,从单一的家庭主妇变成了分享更多权利和履行更多义务的主体。

二、农村妇女分工模式的发展

男女两性社会性别分工是在长期的社会生产中,男女两性的生理、心理特征,社会规范的影响而形成的分工模式。费孝通先生指出:“社会利用两性差别所安排出来的分工体系,并不完全是男女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别而引起他们所能做的工作的不同[2]。”在传统农村社会中的夫妻关系中,男性的责任主要是为家庭提供物质基础,而女性往往承担家庭主妇的角色,逐渐形成“男主外,女主内”的生活模式。农村妇女的主要任务是做饭、洗衣服、照顾孩子和老人,而男人的主要任务是室外劳动,例如农业生产、盖房子、搬运砖、做买卖等。男女两性的社会性别分工有很长的历史,从几千年的人类发展中男女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决定男女两性的性别分工。而从男女两性的生理特征来看,女性承担怀孕、生孩子,哺乳孩子等生育责任,长达9个月的怀孕,喂养婴儿等生理过程中,婴儿对母亲的依赖性很强,而男性的主要任务是保障家庭的物质需求。

(一)农村妇女家庭事务的分工

传统的农村家庭里,女性承担家庭主妇的主要责任之外,还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由于女性在家庭中承担照顾家庭其他成员的责任,对家庭经济、家庭重要事务和子女教育等方面很少有决定权[3]。在农村家庭里很多事务是由女性承担,例如做饭、洗碗、缝衣服、洗衣服、照顾婴儿及老人等。除了特殊情况以外,虽然男性有能力做有些家务,但绝大多数男性不愿意去做所谓“女性的活儿”,这是“刻板印象”和社会性别分工的结果。农村妇女的性别分工在大多数农村家庭里很明显,例如男人在做饭过程中主要负责准备木柴、摘蔬菜等,而女人有揉面、洗菜、炒菜、洗碗等细节活儿。农村社会中男女普遍认为厨房内几乎全部属于女性的,厨房不是男性的活动空间。传统农村社会中磨面被认为是男性的工作,所以去面粉厂磨面一般都是男性负责。除了做家务、照顾孩子和老人之外,农村妇女为了提高家庭收入从事手工业。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妇女的社会性别角色有了很大变化。乡镇企业的兴起为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和岗位,拓宽了农民的职业选择,使一部分农村妇女的经济地位发生了变化。

(二)农村妇女农业生产的分工

农业生产中,大多数农业活动要求男女两性的共同参与。农村女性比男性更集中于农业劳动,而且集中于农业生产的第一线。可是,当人们普遍认为女性的体力不如男性时,女性却正在顶替这男性传统的岗位[4]。农村妇女经常参与农业生产,而且农业生产中男女两性的分工模式很明显。农耕活动中,男性一般做体力要求较高的工作,而女性一般做体力要求较低、精细的劳动。由于生理特征原因,很多情况下女性体力不如男性,但是在农业生产中女性的速度、认真、耐力等特征不亚于男性。很多人认为,拾棉花对男女两性来说共同的农业活动,但是女性拾棉花的速度往往高于男性。除此之外,传统农耕中男性经常负责挖坑,而女性负责散播种子。男性负责灌溉农作物,而女性负责施肥、除草等农业活动。虽然传统农业生产的有些农业劳动表面上不会存在明显分工的,但男女两性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在漫长的农业生产中,有些农业生产劳动是 “女性化”的或“男性化”的。

农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农村社会的商业化和工业化、交通和信息交流的发展、人们教育文化水平的提高大力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传统男女两性观念增添了新的内含。女性从单纯的家庭妇女变成男性一样负担起社会重要责任的主体。从“家庭主妇”到“职业员工”,农村妇女的社会性别角色有了很大改变。

三、农村女性社会角色发展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社会生产模式的发展

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传统农业生产活动需要妇女的参与,而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模式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负担。

1.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下的农村妇女。农业生产技术还没有足够发展的年代,农业生产活动需要大量劳动力,犁地、播种、施肥、灌溉、除草、收割等所有农业活动离不开女性的参与。农村妇女参与几乎所有的传统农业生产活动,除了做饭、洗衣服、烤馕、做被子、喂养孩子等主要家务外,还参与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农业生产中农村妇女的劳动负担比我们想象的还重,她们不愧是传统社会中的“超女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妇女得到了更多的发展空间机遇,变成了工业化的主要力量,很多农村妇女进工厂干起技术活。农村妇女成为在农村经济腾飞中的主要劳动力。

2.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下的农村妇女。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下的现代农业机械、化肥和农药的出现而大大提高农作物的生产量。农业机械的现代化、水利工程的发展、现代农业生产理念的指导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社会生产技术的改善减轻了男女双方的劳动负担。农村妇女摆脱了传统的农耕模式,从播种子到施肥,从收割到打场的全部过程以机械化农业而完成。与此同时,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新的生产领域汹涌而来。这种社会生产力的结构性变化重新定位了农村妇女社会性别角色。她们不仅得到了充足的空闲时间,而且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她们在履行各种社会角色的同时还和自己的配偶去创造财富,改善生活质量。

(二)教育文化程度的提升

农村妇女的教育水平决定农村妇女未来家庭、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在传统农村社会里,女性的受教育程度低于男性,女性平均文盲率较高。农村妇女受教育程度低的主要原因如下:

1.农村社会对女性持着保守观念。传统农村妇女受到农村社会的“重男轻女”印象。这种早期形成的重男轻女的观念影响男女两性的教育、婚姻等许多方面。传统农村社会中有“女孩儿是人家的孩子”的根深蒂固的老旧观念,因为女孩子到成年年龄的时候嫁给他人,成为人家的媳妇儿。如果女两个孩子中会选择一个去学校的话,大多数父母可能会选择男孩儿。因为男孩儿能给家族带来好运、名誉等,能够连接下一代。过去农村社会内老一辈对男女两性的教育持着各种理由。最普遍的是家庭经济情况不好、劳动力少、女孩该照顾年老的父母等等。

2.农村社会相对封闭和落后。这种封闭性不仅限制农村妇女的发展,还限制农村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实施义务教育后,农村妇女得到了更好的受教育的机会,跟男性一起享受良好的教育。她们不仅承担家庭主妇的主要责任,还履行事业上的职责,调整家庭和事业之间不同角色的平衡。教育文化水平提高了传统农村妇女的社会地位,她们开始重新认识自己,改变自己的未来。随着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女性对家庭、社会的贡献会更大,这将为农村女性的发展奠定更坚实的基础[5]。

(三)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继续保持上升,农村经济也有了大幅度提升。农村经济的提高减轻了农村妇女的劳动量。农村经济的发展与生产力的提高,教育的发展有直接的关系。农村经济的发展让农村女性享受更高生活水平,农村家庭买各种现代家电,例如洗衣机、电饭锅、电子熨斗、吸尘器等科技产品,降低了农村妇女的家庭负担。为了提高家庭经济收入,很多农村妇女走出农村去外地打工,改善生活、开拓视野、提高生活质量。

四、結语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变着农村的社会结构、生活空间,影响了男女两性的社会性别角色,拉近了城乡差距和改变农村的封闭性状态。这对农村妇女提供更大的自我提升的机会和发展空间,对农村妇女的社会性别能够带来更多的变化。同时,农村妇女社会性别角色的变迁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有效地拉近了城乡之间的扶贫差距。

参考文献:

[1]李斌.社会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14页.

[2]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21页.

[3]高小贤.中国现代化与农村妇女地位变迁[J].妇女研究论丛,1993(1).

[4]甘肃工业大学《农业产业化中农村妇女作用问题研究》课题组.农业产业化中农村妇女地位及作用分析研究[J].开发研究,2001(2).

[5]张乐天等.负担大学第三届社会性别与发展论坛论文集[M].北京: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

猜你喜欢
性别角色两性农村妇女
扶贫车间+儿童之家 助力农村妇女本地就业增收
谢翠菊 营造农村妇女“幸福站”
受控两性分枝过程
管理人员的性别角色观念:现状及影响因素——以湖南省为例
论《紫色》中的两性和谐
两性聚丙烯酰胺的性质、合成与应用研究进展
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人际困扰程度的相关性
DADMAC-AA两性共聚物的合成及应用
儿童对动画人物偏爱与性别角色认同相关研究
农妇与主妇:非农化过程中的农村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