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引领下的高中体育教学实践

2018-02-24 05:28赵建男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高中体育高中生培养

赵建男

[摘   要]探索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体育教学方法和策略,有助于提高体育教学的实效性,发挥体育教学的育人作用。结合教育实践经历,发挥教师、教学、竞赛的积极作用,能更好地让核心素养在体育教学中落地生根。

[关键词]高中体育;核心素养;高中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36-0043-02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由健康促进、运动实践、体育精神三个维度组成,这三个维度包含六个要素,具体是健康促进包含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运动实践包含运动能力和运动习惯;体育精神包含体育情感和体育品格。思考和探索培养高中生的体育核心素养,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高中体育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它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探索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体育教学方法和策略,有助于提高体育教学的实效性,发挥体育教学的育人作用。本文结合教育实践经历,对相关问题展开讨论,以期更好地让核心素养在体育教学中落地生根。

一、发挥体育教师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树立健康意识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终其一生。在教学中,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控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不但要做学生知识能力上的领路人,更要做学生人格和品行的示范者。体育教师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师,体育是一门具有较强身体示范性的学科,教师不但要掌握丰富的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还要身体力行,通过讲解和示范进行教学。因此,体育教师要保持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和良好的运动习惯,以自身的内在修养和外在形象带动及教育学生,树立学生的健康意识。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体育教师要经常参加锻炼,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保持良好的体型,在授课的过程中,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同时,体育教师也可以利用课上、课间或者是课余的个人时间,带头参加体育锻炼,使学生在体育教师的带动下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针对高中住宿学生较多的情况,教师可以有组织、有计划地带领学生开展体育健身活动。在组织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介绍相关的体育卫生常识和运动知识,帮助学生养成健康运动的习惯。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过渡时期,教师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对学生起到正向的引领作用。作为体育教师,还要在个人生活习惯上发挥带头作用,做到不抽烟、不喝酒、不穿着奇装异服、不使用不文明的语言等,切实以健康的形象感染和教育学生。

树立学生的健康意识,教师首先要塑造健康的形象。核心素养的旨归是育人,教师的高尚师德和良好行为,是育人的第一步。做让学生信任和敬佩的教师,是培育体育核心素养的关键。探索和培育高中生的体育核心素养,教师就要成为具有培育核心素养能力的人。以健康阳光的精神面貌、体态匀称的外在形象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才能切实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才能用自身影响提升学生的健康意识。

二、发挥常规教学的教育和指导作用,提升运动实践能力

1.良好课堂秩序的养成

纪律是学习的保证,体育教学的开放性较强,但开放并不代表随意。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时间、上课行为、动作规范等方面严格要求学生,让学生在有序、规范的课堂中提高运动技能。如,教师要在上课前组织好班级队伍,带领学生进行热身。体育课上要求学生统一着装,穿运动款的校服,这样既方便学生运动,又体现体育教学的规范性。课上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和训练情况进行监督,对于训练不规范、动作不到位的学生给予指导和鼓励,对于漫不经心、不认真学习和训练的学生要提出警示和批评。

2.深入开展教学指导

经过多年体育课堂教学,我发现能够通过体育課堂熟练掌握某方面体育技能的学生并不多见,究其原因,除了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之外,体育教师自身对教学内容挖掘得不够深入,指导得不够到位。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加大对学生的监督、管理和指导,在动作的训练要领、训练强度、训练效果上做出明确的要求,提出明确的标准。如,教师可以通过分小组训练、小组成员监督式训练、展示性训练、集体训练、个人训练等多种技能练习方式,提升学生训练的效果。在指导学生学习体育技术和技能的同时,教师要善于因材施教,对于运动能力较弱的学生要适当加大强度,跟踪指导,对于体育较有天赋、能力较强的学生要提升标准,建立档案,切实使广大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因运动技能的提高而不断养成运动的习惯,又因运动习惯的养成而促进运动能力的提升。

运动实践是体育核心素养的重要部分,也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运动实践水平的提升,促进学生良好体育素养的形成,使学生成为身心和谐发展、健康全面的人。需要指出的是,体育教学虽具有课堂形式的特殊性,但务必遵循一般课堂教学的共同规律。教师在组织与纪律上要做到严格要求,在教学手段和方式上要做到注重创新,在评价和奖惩上要力求多元、公平。运动实践能力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长期不懈的坚持,需要教师不断运用新理念、新方法,调动学生的运动积极性,为学生终身锻炼打下良好的身体和心理基础。

三、发挥竞赛活动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培养良好体育精神

体育核心素养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身体健康、具有良好体育精神的人。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体育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和体育品格,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形成勇于拼搏、不怕困难、团结向上等良好的品质。体育的本质是通过体育锻炼实现强身健体的目的,从而培养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人格,以此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为社会服务的目的。因此,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是培养体育核心素养的根本落脚点。简而言之,就是要通过体育培养出身体和灵魂都健康的人。体育竞赛是最能够展现集体风貌、激发个人潜能、锻炼意志品质的活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体育竞赛,以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

体育竞赛活动的组织,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开展。比如,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组织花样跳绳赛、跳绳挑战赛、校园篮球争霸赛、足球比赛、越野比赛等,此举既巩固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又激发了学生锻炼的热情,更丰富了高中生的课余生活,使体育活动成为学生个体之间或集体之间展示风采、增进友谊的平台。活动也可以采用游戏与竞赛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比如,利用课上的剩余时间,组织学生模拟跑男游戏中的“撕名牌”、二人三足竞赛跑、众人划桨火车跑、跳格子等体育游戏活动,具有游戏性的竞赛活动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还可以培养学生合作互助、团结友爱的意识。

体育竞赛是体育教学的催化剂,通过体育竞赛能够对学生起到正向激励的作用,让学生在参与体育比赛的过程中,认识自我,超越自我。体育教师在组织比赛的过程中,应将体育竞赛内容的设计与教育性、趣味性、灵活性相结合。通过组织开展富有启示和教育意义的体育竞赛活动,让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锻炼,身心得到发展,从而塑造其体育精神,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和体育品质。体育核心素养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构成体育核心素养的三个维度和六个要素之间,彼此相互独立又互相关联。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其内在的关系,使体育教学与各核心要素之间紧密关联,切实让学生在学习中锻炼身体、强健体魄、提升意识、培养品质。

基于新理念,运用新方法,培养高中生体育核心素养,对新时期高中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核心素养背景下,不断探索并形成高中体育教学的新方法和新方式,必将带来新气象、新力量。

(责任编辑    斯    陌)

猜你喜欢
高中体育高中生培养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高中生是否应该熬夜学习?
农村高中体育教学方法创新
高中体育教学休闲生活化模式探究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