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燕
[摘 要]很多時候,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只是知其然,而未知其所以然,由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知识建构能力。在此之前,教师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语文知识及语文知识的建构能力,以及语文知识和语文知识建构能力的关系,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知识建构能力。
[关键词]语文知识;建构能力;自主建构;学习过程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36-0003-02
高中阶段的教学,不仅要教授学生语文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知识建构能力。笔者根据自己这些年来在语文教学中的经验,针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知识建构能力进行如下分析。
一、什么是语文知识及语文知识建构能力
语文知识是人类在语文实践的基础上对其生活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以及对自身认识的总结,是一种特定的人类信息,是对人类语文活动经验的概括。从存在方式和表现形式看,它可以脱离活的人体而存在于书本、磁盘、录音、录像及其他实物性的媒体中,可以用文字、语言、图像及其他符号性工具表现,人们可以用考试的方法检测和评价对其的掌握情况。
语文知识建构能力属于实际的语文能力范畴。建构一方面是对新消息的意义的建构,另一方面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苏联心理学家克鲁捷茨基提出:如果一个人能够迅速和成功地掌握某种活动,比其他人较易于得到相应的技能和达成熟练程度,并且能取得比中等水平优越得多的成果,那么这个人就被认为是有能力的。
二、语文知识及语文知识建构能力的关系
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一方面,语文知识和语文知识建构能力属于不同的范畴;另一方面,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语文知识建构能力的发展是密切联系的。语文知识建构能力的发展依赖于所掌握的语文知识,教师需要用最基础的语文知识来发展和提高每个学生的语文知识建构能力。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先从感觉经验本身开始的,而是从对该感觉经验的选择性注意开始的。任何学习和理解都不像在白纸上作画,学习总是涉及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因为学生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包括正规学习前的非正规学习和日常概念,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建构能力,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才能使他们自觉地掌握现代科学知识,迎接科技改革的挑战。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知识建构能力
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后,教师就要注重语文知识建构能力地培养了。一方面,培养学生对原有经验知识的改造和重组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建构能力。在这过程中,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知识的理解,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标准的理解。但是,通过学生的合作可以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具体地说,语文知识建构能力的培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语文知识并让学生主动地根据先前认知和外在信息,建构新知识。诚如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所指出的那样:学生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可见,要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种,仅有知识的接受性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语文教学其实是一种文化传承活动,其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去接受这些文化,而是通过对文化的反思来形成自我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人与他人或社会的关系的理解和把握,是一种文化再生产活动。例如对毕淑敏的《我很重要》的教学,如果只是停留在对文章中的一连串排比句的琢磨上,停留在文笔先抑后扬的表现艺术的剖析上,停留在领悟自我生命的重要性上,那就只能说是单纯的知识教学。我尝试着让学生在赏析语言表达(排比、欲扬先抑等)的同时,赏析其背后细腻的情感、华美的文辞。这赏析的过程就是学生再次对文章进行理解的过程以及对新知识的建构过程。再如教学选修散文《埃菲尔铁塔沉思》一课时,我让学生运用本单元所学的散文鉴赏方法“虚实相生”,并联系现实生活去理解作者真正的沉思点——“对待生活中那些特立独行的先锋人物,应当宽容、尊重、关怀,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更好的发挥。”这样着重训练,让学生运用先前知识,在所给信息的基础上,学习建构新知识。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语文知识,并让学生主动地根据先前认知和外在信息,建构新知识。
其次,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语文知识和掌握建构语文知识的能力,特别是要引导学生了解建构语文知识的过程,弄清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与论证,能够自如地甚至创造性地运用语文知识来解决理论与实际问题。例如,我在教学高中选修散文孙犁的《黄鹂:病期琐事》一文时,针对“如何理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这一问题,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的:先让学生找出作者所描写的黄鹂在不同的环境下所表现出的性格有什么不同,学生很快就在文段中找到了四处作者的相关描写。这任务完成得很快,但当我反过来问学生他们是如何理解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时,学生便陷入了沉默。于是,我加以引导:“关于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如是说:‘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义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就是因为生长在山东高密,对这一片乡土有着太多的情感,写出了一系列充满“怀乡”“怨乡”之情的乡土作品,被称为“寻根文学”作家。他就是这么一个忠于“寻根文学”的典型人物,所创作的作品中的人物很多都具有典型的乡土性格。而莫言能够在文坛上突起,正是因为他在进行文学创作时,有一个轻松自由、充满浓浓乡土气息的环境,让他的写作顺利进行,才造就了他这么一位中国文坛上的“寻根文学”作家。这就是典型环境里塑造的有着典型性格的典型人物。”接着我引导学生回过头来理解作品里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比如,作者第一次观察黄鹂时,所听到的黄鹂的啼叫都是尖利的,富有召唤性和启发性,作者赋予黄鹂这样的典型性格正是因为这篇文章是他在抗日战争时期写的。在战争环境中,作者想多看一眼美好的事物(黄鹂是美好事物的代表之一)都很困难,可见作者的失望、遗憾与失落。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就能了解到如何对“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这一知识点进行思考,并学会运用语文知识来解决理论与实际问题。
再次,知识的建构是双向的:一方面,学生通过使用先前的知识,学习建构新知识;另一方面,被利用的先前知识并不是从记忆中被原封不动地提取出来的,而是其本身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重新建构。由于要进行这种双向建构,学生必须积极参与学习,必须时刻保持认知的灵活性。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是多元化的,由于事物存在多样复杂性,学习情境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以及个人的先前经验存在独特性,每个学生对知识的建构都是不同的。
比如高中语文必修3中的莫泊桑的《项链》,在教学时涉及了玛蒂尔德的个人形象分析这一知識点,学生对玛蒂尔德这一形象的看法不尽相同:有的学生义愤填膺,觉得玛蒂尔德活该,并且滔滔不绝地阐述了一大堆理由说玛蒂尔德虚荣心过盛,无事生非,不懂得体贴丈夫,她的性格决定了她的悲剧人生;有的学生很同情她,为她失去的那十年青春,而惋惜;有的学生特别赞赏她,认为她骨子里存在着美的一面,她那么坚强,那么吃苦耐劳,那么善解人意,那么……这些思想的火花,我知道都是学生在他们原有认知的基础上,结合他们个人的感受与经验,所重新建构出的新知识。这样的结果,也足以表明知识的建构是双向的。
由此可见,语文知识建构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与独特性,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以及情境性。
总而言之,语文知识建构能力的培养即是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进行学习,基于问题的解决来建构新知识。
[ 参 考 文 献 ]
[1] 王秀丽.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考制度改革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 2006.
[2] 马建俊.知识建构的认知语境研究对外语学习的启示[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6(3):127-129.
[3] 潘燕.建构主义与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模式的探讨[J].社科纵横,2006(4):135-137.
[4] 王晓红.关于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3(Z1):55-58.
[5] 陈佑清.实践活动与素质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1995(4):15-18.
[6] 陈琦.教育心理学的基本问题二:关于建构主义理论[J].中国远程教育,1999(2):40-43.
[7] 张鹤馨.小学生自理能力现状及培养策略的个案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9.
[8] 肖川.课程发展名词·术语诠释(六)[J].教育导刊,2002(19):19-21.
[9] 佟莉莉.浅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之启示[J].祖国(教育版),2014(2):86.
[10] 张晓瑜.探究、体验、交往:论基础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向[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78-81.
[11] 姚为洲.《埃菲尔铁塔沉思》教学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2009(6):57-59.
[12] 肖川.从建构主义学习观看学生主体性的发展[J].中国冶金教育,1998(6):76-80.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