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玉坤
(安徽省涡阳第一中学)
德国著名哲学家莱布尼茨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模仿学习只能是教师入门之初所做的事情,教师自身想通过简单的模仿学习训练,而有大的成就是不现实的。当下,有很多名师和专家在做着心得交流活动和经验推介活动。当他们的经验心得蜂拥而来的时候,我们是应该简单地模仿学习全盘接受,还是经过思考之后的批判学习呢?毋庸置疑,绝大多数教师会选择后者。
对于专家名师的讲座,我们当然要抱着学习的态度去听,但这仅仅是第一步,接着是自我吸收和转化,这是连结“听”的理论与“做”的现实之间的纽带和桥梁。上文已经言明,我们不能全盘地接受专家名师的经验心得,那么吸收的资源自然要是能顺利转化并适合自我开展教育活动的知识。因为专家名师的讲座不可能像我们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会尽可能地考量学生的学情,事实上,并不是他们不做,而是很难做到,就算是同属于一个学校的教师,他们不同的地缘背景和学习经历,在吸收转化知识上也会存在很大差距。
因此,简单的模仿名师专家的模式学习,或者是模仿他人的教学方法,对于成长中的老师来说,是弊大于利的,甚至会使我们在这种学习之中丢失自我,像没有导航的帆船一样在大海之中迷失方向。
在20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兴起的年鉴学派,他们的创始人吕西安·费弗尔和马克·布洛赫就认识到了,历史不再是政治史,而是社会的历史,是“总体史”,主张融合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等各门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为一体,重理论、重解释、重综合。虽然,我们当下使用的历史教材,已经是囊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内容,但是,关于教学的模式和方法依然是停留在政治史的窠臼之中。著名历史学家何兆武也指出,“历史学包括两个部分,即理性思维和体验能力,两者综合就成为历史理性。理性思维是使它认同于科学的东西,体验能力是使它认同于艺术,从而有别于科学的东西,或者不妨说是某种有似于直觉的洞察力的能力。”从中不难看出,历史学科本身具有科学和艺术的双重性。因此,我们不妨借科学和艺术之“石”,攻历史教学有效开展之“玉”。
在本校开展的教学开放周活动中,笔者带着求知好奇之心听了语文、化学、政治等学科的名师公开课以及专家思维导图推介课。从中我深受启发,比如语文课上,老师经常让学生朗读课文,体会文学表达之美。这一点应用到我们历史教学中,一样可以发挥作用,多读读历史课本不仅是学生识记基本历史知识的有效手段,而且有助于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的完成。又如化学公开课上,教师带领学生利用实物仪器开展化学实验,以已知导出未知,直观展示中间的变化过程。我们历史教学,倡导的探究历史、情境再现层层分析不谋而合。控制变量的实验科学的精神,恰好也为我们演绎历史提供方法论上的借鉴和指导。另外,对于被奉为“世界上最高效记忆工具”的思维导图,其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它的使用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历史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研究“人”或者是“人性”的学问,任何的历史现象、事件时刻离不开历史的人物,不管这个历史人物是王侯将相还是普通民众。正是由于此种原因,历史就成了一个“魂”与“骨”相结合的学问,我们的教学自然也不能是厚此薄彼,两者应该同样受到重视。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实在在地点明了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以及实施建议等内容。这就需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并以之为指导的原则标准,也是笔者所说的“骨”。这也是高中历史的骨架之所在、结构之所宗。但是,每一条实在的标准背后,又都有“魂”的影子。如,关于必修一中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这一知识模块,课程标准采取了“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这样的提法,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这里边既有实实在在的史实,又有精神价值观层面的精神体会。与之相比,过去的教学大纲基本上是史实内容和事件影响的堆砌,而忽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这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新的课程标准正在为当下的历史老师开辟一条区别于以往的道路,不能是一味地只讲知识点,而要重视学生思维的锻炼和价值观的培养。历史老师不应是历史材料的播撒机,而应是承担新课程改革的中坚力量。体悟历史,理清其中的“骨”与“魂”首先要从老师自身做起,然后才是带领学生,开拓创新。这样的历史教学才更加有意义,更加富有生命力。
[1]何兆武.何兆武学术文化随笔[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12.
[2]陈志刚.试论历史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8(3).
[3]单怀俊.历史教育的演进:从历史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J].历史教学,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