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门市东洲国际学校 冒春建
没有思考就没有学习,思考什么,那就是问题?没有思考的课堂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目前,很多学校都推行“生本课堂”“学本课堂”,其本质含义就是让学生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何真正开展扎实有效的生本课堂,笔者认为带着问题走进教室,课堂教学中,讨论解决问题,享受其中的过程;带着新问题走出教室,在课后自主探究新问题,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提问题,提多少问题,提什么问题等是作为老师要反复思考的问题,面对不同的学生提问题的方式方法都应该有所改变,这也体现出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课堂引入是新课的开始,课堂引入多种多样,如何抓住学生的心,紧扣学生胃口和教学主题,产生认知冲突,教师的问题设计就尤为重要,打破学生原有的思维定势。如在讲摩擦力时。很多同学认为在拔河比赛中,力气大的队伍一定能够赢。教师不要过多的解释,不要强调结果。有人说一盎司的实践胜过一吨的理论。首先让力气(体重)相差悬殊的两同学来拔河,很明显,力气大的赢了。接下来,老师在力气大的学生脚下撒点黄豆,结果,奇迹出现了。力气小的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力气大的学生拉过来了。学生原有的思维被打破,此时开始摩擦力这一课的教学,从同学们专注的眼神中,看出了学习的幸福。
如在讲惯性时,播放一段高速公路汽车追尾视频,学生看到触目惊心的场景,平时有生活经验的学生很自然想到惯性,即使生活经验缺乏的学生也会顿时有疑惑,为什么刹不住车?老师话锋一转,为什么行驶的汽车刹车后还要继续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呢?那么静止的物体在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时是否具有保持静止的性质呢?你能举出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吗?教室里像炸开了锅,这之后再讲惯性,学生对惯性的认识、理解很容易突破。
从心理学角度,问题越琐碎,越难记住。教师问题要针对班级全体学生,切不可一开始就提出难度很大的问题,要有梯度地提出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如在测摩擦力实验中,可以采用小组探究的形式,你在实验中遇到什么问题?可能的原因是什么?你准备如何克服?木块受到滑动摩擦力,这一点是不可改变的,能不能物体不动,拉动滑块呢?木块还是受滑动摩擦力。根据平衡力,相互作用力的关系,对于木块而言,弹簧测力计的拉力与木板对木块的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同时,木板对木块的摩擦力与木块对木板的摩擦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所以,木板不管做什么运动都不会影响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通过问题勾连,把一个物理教学中的难点轻松地克服了。
再如,讲惯性时,汽车突然启动,乘客向后倾倒,突然,刹车向前倾倒。这个现象还是比较常见的,但很多学生不能具体地分析这个物理现象怎么发生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能只停留在知识层面,要知其然还有知其所以然。那么假如人的鞋底下表面是光滑的,汽车突然启动,其结果如何呢?行驶中的小车,突然刹车,汽车中的乘客会相撞吗?带着问题,逐步深入思考,学生的思维打开了,所有的问题都能得到解决。
再比如讲电路中短路问题时,很多学生不理解,教师可以打个形象的比喻,就如同人开汽车一样,总喜欢从没有阻碍的道路上行走,进而理解对某个用电器短路,乃至后来讲并联电路时提到一短全短。
所谓问题链,并不是把问题堆积起来,而是根据学生思维层次的不同,合理地设计问题,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的难点、重点,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得到思维的提升,问题呈现要有梯度。
问题在课堂内生成,但局限于课内时间,所有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合理的解决,课后也是学生的思维场地。如,学习了惯性,有些学生看到惯性的危害,就提出如何减小惯性?惯性与什么有关?教师可以因势利导的提出这个问题,同时从司机、乘客、交警等多个角度回答这个问题。
有问题的课堂一定是充满生机的课堂,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只有教师设计好问题链,各个层次的学生才有机会参与课堂,每一个学生才有跳一跳的机会,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这才是教学的目的所在,也是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