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素萍
(安徽省蚌埠市晨光小学,安徽 蚌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合作探究交流,能起到相互支持、配合的作用,特别是近距离促进性的互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进行有效地沟通。让学生在自由、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主动学习,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习惯,又训练了学生主动表达个性观点的能力。因此,在课堂上要充分运用好合作探究学习。
什么样的问题才需要小组合作探究呢?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有点难度,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不能独立思考解决。如在教学“加法的结合律”时,归纳出“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和不变”之后,问学生,这里为什么要用“三个数相加”,而不用“几个数相加”?引导学生思考、展开讨论。从而得出:如果是几个数相加,后面的文字不便于叙述;如果是几个数相加,我们把其中的任两个数相加,就可能交换了加数的位置,用到了交换律,就不完全是加法的结合律了……这样的问题许多学生是无法准确地说出所以然的。就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相互之间思维碰撞后逐渐理清脉络。最终借助教师引导就会明确:结合律中不能调换加数的位置,为后面学习乘法结合律作了铺垫。既突破了教学难点,又进一步深化了学生探索能力的发展过程。其次,课堂上遇到的问题,造成了学生观点的不统一。例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读写钟表上的时刻8时56分,就出现三种答案:(1)8时56分。(2)9时56分。(3)9时06分。这时教师并没有立刻宣布正确答案,而是开展小组讨论:哪个答案正确,为什么?通过讨论,学生突破了教学难点,弄清了读写几时多的时刻,要先看时针,时针走过的数就是几时多,再看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个小格,这时的时刻就是几时几分,所以第一个答案正确。是否运用合作探究学习,在问题的设置上,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已有的知识储备,对那些没有讨论价值或是脱离学生实际水平的问题绝对不要安排。
对于一些问题的答案有多个时,就可以开展合作探究交流,让学生在相互探讨的过程中,发表自己的想法,最后通过师生交流优化出合理的答案。比如下面这个问题:当x=( )时,x2=2x;当x=( )时,x2>2x;当x=( )时,x2<2x。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样的问题很少遇到,不知从何下手,课堂上教师就要创设条件让学生自由交流,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例如,关于小数加减法的一个练习,“亮亮到书店买书,他给了售货员10元钱,购买一本8.10元的书,可售货员没零钱找怎么办呢?”这样的开放性问题,就要通过学生合作探究解决,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提出解决办法。比如,再买另外一种物品,向同伴换零钱,先存着明天再拿等。交流过程中,学生始终积极投入,思维活跃。对于这样开放性的问题,运用小组合作探究,不但轻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还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引导学生探究圆的周长时,课前以四人一组围坐在一起,根据教学需要安排各小组准备好四个直径不同的圆、棉线和直尺等。小组活动中,要求通过量一量、绕一绕、滚一滚的方法得出四个圆的周长,再用计算器把四个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商算出。把商填在课前准备的表中,最后各个小组交流每个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小组交流后全班共同探讨,得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这样学生在动手操作、猜测、讨论交流、分析归纳的活动中,对圆周率认识和周长公式的获得印象深刻。要落实好这样的合作探究活动,课前教师要充分准备,课堂上为学生创造合作探究的机会,营造学生主动探索的空间。教学中每个学生参与其中,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经常看到,学生讨论时教师面带微笑站在讲台上,自己置于学生之外,成了一个旁观者、一个高高在上的策划者,这与课程改革中教师走下讲台,成为学生的对话者、组织者、交流者的要求是相背离的。教师应该同样轻松地徜徉在学生中间,适时地参与交流。这样可以很好地感受和观察学生的认知力。
合作探究是课程改革以来激励倡导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堂上,合理运用好合作探究,学生能共享同伴的观点、解除内心的疑惑,达到知己知彼,最终豁然开朗。然而,往往在热闹的合作探究活动场面背后,到底有多少学生发表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认真地倾听了别人的见解,又有多少学生游离其外,无所适从呢?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并实施好合作探究学习这一重要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黄延超.小组合作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少年,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