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梅
(辽宁省营口市站前区建设小学)
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是按照主题为单位,不同的单元不同的文章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有一个明确的阅读训练点。比如教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走进鲁迅》时,我们就可以以这些课文为例,用专题的形式,归结出阅读的若干方法。如阅读《一面》时教会学生总结事件内容:按照记叙文的六要素编排语言,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进行归纳。对于人物的形象特征:一是通过描写方法来分析,二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分析,三是直接找出文中的评价词来分析。学生按照这些总结的方法来处理本册书中同为记叙文体裁的单元就会更加轻松、高效。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总结不同体裁课文的特点,合理展现教材的“范本”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读是阅读教学的根基,要在反复的朗读中去品味、咀嚼作者行文笔触背后的细腻情感,内化于心,外化于读,“读—品—悟—读”良性循环,达到“以读促教”的新境界。
1.读: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指导学生按不同文体的阅读要领进行阅读,抓住关键词句和语段整体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如果是记叙文就要注意它里面除去记叙表达方式以外的其他表达方式,如描写、议论、抒情。议论的句子一般是作者的观点和看法,抒情的句子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表达,可以边读边进行勾画,能更好地用在总结语段的中心思想上,描写一般语言都很优美,可以把它识记在脑海里,美化自己的作文用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2.品:精细阅读,局部揣摩
训练学生批注式阅读,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善于抓重点、难点,抓到重难点后又有相应的方法去理解赏析,有不拘泥于固有标准产生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如朱自清的《匆匆》:“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中的“伶伶俐俐”和“跨”两个词互相呼应,形象地描写出时光在不知不觉中匆匆流逝,作者却无可奈何地惋惜与惆怅。作者通过拟人化的手法,突出了时间一去不返地匆匆流逝的特点,又表达了作者对时间的热爱与时光易逝的淡淡的忧伤。
3.悟:悟其意,悟其法,悟其神
引导学生着眼文章主旨,顺藤摸瓜,理清写作思路,揣摩作者内容安排与表达方法选择上的匠心独具。品读感悟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如《文言文两则》中的两篇古文,《学弈》和《两小儿辩日》在朗读、翻译、品析后就是对文言文的品悟,理解古文语言后你能知道哪些道理,有哪些深刻的体会?一篇文章告诉我们学习要专心致志才能学出真本事,另一篇文章告诉我们多角度看问题会有多种答案。在朗读中,不限制学生的理解思路,而是引导学生从孔子、从两小儿、从全篇等不同角度出发,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教师要对学生的发言和思考做积极的鼓励,对他们的发言给予肯定。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分组讨论,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完成思考。纵观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读书犹如品茗,只读不“品”无法进入境界,多读也无益;只“读”不“悟”难以提升觉悟,于事亦无补。
流畅的文字就像涓涓细流,可以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可以表达内心或喜或悲的情感,可以抒发离愁别绪,可以代替画笔的痕迹描绘一个想象的美好家园。成功的语文教学应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要在阅读中逐渐培养学生通过读文具有人文性的能力。我们在阅读教学时,除了要重视语文的工具性,也应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读了托尔斯泰的《穷人》,我们就可以感受到沙皇统治下俄罗斯人民过着艰苦的生活,感受他们的水深火热。读了《红楼梦》,我们就能体会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读了明代诗人于谦的《石灰吟》,就能从“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深切地感受到诗人一身铁骨、至死不渝的清廉本色。
语文阅读材料中无处不存在着美,品味上述作品,不仅愉学生耳目,激发情趣,更重要的是能在学生心中泛起涟漪,随波探源,产生丰富的想象力,达到虽幽必现的效果。
让语文阅读无处不在,把语文阅读从机械化的课堂带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教育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从课本走向生活。在学校积极开展倡导读书活动,热爱名著活动,可以采用学生喜欢的表演模式让学生表演书中的人物,让学生的印象更深刻,更能理解文本内涵。让不喜欢阅读的同学通过这项活动爱上阅读,有力展示语文学科的魅力和情怀,让语文课堂成为孩子们徜徉的精神乐园。
总而言之,利用课本举一反三了解语文知识,在名家名作中感受作者的语言,在优美的散文中感受花一般芬芳的语言,画一般美丽的画面,倾听涓涓细流的美妙,感受人生的真谛,在品读赏悟中学习语文。
参考文献:
[1]赖莉.中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分析与培养[J].科教文汇,2008(5).
[2]陈静.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研究[J].新课程(上旬),2015(12):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