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美玲
(吉林省集安市实验小学)
经典国学以其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博大精深的文学形式,吸引着世人的目光。而小学教师则肩负着促使中小学生积累国学文化知识,传承和发扬国学文化的重任。
为了增加学生的国学文化底蕴,按照教育部提出的“在中小学推广国学诵读”的要求,我在教学中加大了向学生渗透国学经典知识的力度,通过开展国学经典大背诵活动,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也使学生在国学肥沃的土壤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在小学低年级,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论语》等经典,既可以使孩子快速地增加识字量,也可以激发孩子的识字兴趣。在诵读过程中,如果孩子对其中不认识的汉字,通过查字典、问老师等形式加以认识,一个月内就能学会将近1000个汉字。如果能够坚持每天诵读国学经典,两年时间内即能轻松自然地学会3000多个汉字,识字水平相当于小学六年级。
识字,是学习文化的第一步。孩子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字词后,才能奠定阅读基础;通过识字,积累了一定词汇后,孩子有了自己的学习能力,才会对阅读产生兴趣,从各方面阅读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大量的、长时间的阅读,孩子对文字、词汇的理解,就会从当初只停留在文字的表面感性认识,逐步向寓意、用法、意境等更深更广的理性层次发展。国学经典中包含有许许多多的小故事,很多故事的主人公本身就是孩子,可大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国学,更加喜爱阅读。
写好一篇作文,既要言之有物,又要语言丰富。国学经典韵律感强、意蕴丰富,孩子们通过大量阅读,不仅开拓了文化视野,更加积累大量知识,写作时,孩子们渐渐学会引经据典,大大提升了语言表达和写作水平的能力。
小学阶段的孩子,是记忆力最好、最容易开发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如能正确培养加以循序善导,强化训练,那么孩子的记忆能力将会达到较高的程度,这种潜能一旦开发出来,会使孩子受用一生。但如果错过儿童时期的开发教育,那么将无法保证孩子的认知能力维持在高水平线上。
国学经典诵读,是古代先辈教育者们开发学生记忆潜能的历史传承,是历经千百年的经验总结。用之于现代教育,同样是提高孩子记忆力的最佳良方。
过去我采用先理解后背诵的方法,然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学生背诵速度很慢。后来我反思总结,其主要原因就是孩子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还很有限,对诗词内容不可能只通过理解来记忆。后来我转换了教学方法,采用先背诵后理解的方法。虽然刚开始时背诵速度也不是很快,但经过一学期的国学经典诵读,孩子们对古诗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认知水平明显有了大幅提高。
小学教育阶段,是培养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里,让孩子进行国学经典诵读,就是要利用这些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逐渐培养起孩子的人文精神,从而达到树立孩子人生正确方向的教育目标。国学教育诵读的积极作用在小学教育中主要表现在:
我所任教班级的孩子们大多来自农村,其中又以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孩子居多,这部分孩子因为平时缺少父母的关爱,各种日常表现和生活习惯都很差。在学习《弟子规》时,我让孩子们牢记“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才学文”这些从小就要学会的基本为人之道,来矫正和消除他们孤僻、自卑、易怒的脾性,引导孩子在学习知识之前首先要改掉自身缺点和毛病,学会尊敬老师、团结同学,要完全融入集体生活当中。
不同的读物里面有不同的知识,阅读后学生能懂得许多课本上所没有的道理。两年来,孩子们通过对《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经典的学习诵读,我发现班里的孩子们现在都变得懂礼貌、学谦让、讲卫生、爱学习、守孝道了,孩子这些明显的变化让我和其他科任老师都很惊讶,也使我们赢得了家长们的支持和赞同。
在当下,孩子们身受网络文化、西式文化、潮流文化等多元文化的影响,而极度匮乏传统文化素养方面的熏陶。这助长了孩子们浮躁叛逆、好逸恶劳等不良习惯。因此,重拾国学传统,培育民族精神,树立健全人格、传承历史文化的重任,在当代中小学教育中显得特别突出、尤为重要。国学经典以其博大、向上的道德规范,是引导孩子们自觉规范言行、端正思想、公德为人的忠实向导。
国学经典中“仁”“义”“礼”“智”“信”,所蕴含的哲学道理,既能使孩子们在面对物欲横流的世俗世界时坦然自若,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又能使孩子们经得起各种思潮冲击,独善其身,适应社会的变迁。诵读国学经典,能让孩子们在诵读的同时,从小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学会做人的道理、提高自身修养。
国学经典中富含的人文情怀,是对孩子的人生启蒙,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孩子们变得胸怀博大、知书达理、善良聪慧、乐观向上。
综上所述,为了使学生们能够养成良好道德品行,就必须要让他们从小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经典国学,就是引导孩子们健康成长的最好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