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教学

2018-02-24 16:01吴兴华
新课程 2018年1期
关键词:积木解决问题笔者

吴兴华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巩留县提克阿热克镇莫因古扎尔小学)

在过去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国一直都处于“以分数论英雄”的时代,学生必须在各类考试中考取优异的成绩,才有可能进入各级优秀的学府接受优质教育。虽然素质教育并未完全规避考试选拔人才的影响,但是近些年来,各级考试制度都已经意识到“唯知识论”的弊端,所以设计了能够综合考查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题型。在这一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也应将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上教学日程。

一、营造解决问题的氛围

营造解决问题的氛围是要在数学课堂上让小学生抱着质疑的心态从事数学探究,在质疑中产生学习兴趣,为解决问题展开自学、合作学习、竞争学习,让小学生在问题环境中展开活跃的思考活动,使其处于最佳学习状态。在问题环境中,小学生将自发寻找各个疑问点,主动寻找解答疑惑的答案,这就将小学生放到了学习主体地位之中,保证了小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为提升他们的应用能力做好充足准备。

在“混合运算”中,笔者在课前观察小学生的课间进出情况。在数学课伊始,笔者便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十分钟课间内,我们班先是有十位同学出了教室,后来又有三位同学进了教室,然后又出去了五位同学,请问至此,我们班的教室内还剩下多少学生。当笔者提出了这一问题背景之后,小学生都纷纷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人数展开了计算。由于这个问题背景以小学生的生活为原型,所以易于引起小学生的计算兴趣。另外,以现实问题为背景,可帮助小学生理解混合运算中的同级运算顺序。

二、引入生活现实问题

引入生活现实问题主要是为了提升小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提升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以此来保证学数学的实际效用。大多数家长与学生还对数学课程抱有“数学无用论”的误解,认为小学生学好数学的目的仅仅是取得考试胜利。但是,数学本就是从实践中形成、发展起来的科学,需要反作用于社会实践之中。因此,引入生活现实问题不仅是为了提升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数学学科的本质决定的。

在“时、分、秒”一课中,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展示了一部正在运转中的电子表,让学生观察时针、分针与秒针之间的时间规律。大多数学生均可通过观察发现,秒针转动整一圈,分针则转动一个单位。然而,有一个小学生只能通过电子表看到1~12,所以提出质疑:难道一分钟是十二秒吗?对于这个问题,其他学生可直接给出否定答案。于是,笔者便让小学生近距离观察电子表,他们可发现每个数字之间都有五个刻度,笔者再引出1分=60秒这一知识,便顺理成章。之后,笔者再根据小学生的现实生活,比如30分钟后,数学课将会结束;3小时15分钟后,学生便要放学等,来引导小学生全面认识时间单位。

三、增强实践拓展探索

实践活动是提升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最关键的活动之一,这是因为任何理论知识都必须要接受实践的检验才能够被内化为个人能力,小学数学教学同样需要数学拓展实践来完成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教学任务。新课改所提出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基本的教学活动之一”也为数学实践活动提供了政策保障,教师应抓住这一时机,以实践来达到提升小学生应用能力的目的。

在“分类与整理”一课中,笔者准备了大量的几何积木,小学生需根据“分类与整理”中的知识点,将这些几何积木进行分类规整,并以表格形式进行记录。为了让每个小学生都能够亲身探究分类知识,笔者为每个学生分发了数量相同的几何积木,每个学生都应投身于实践活动。每个小学生收到的几何积木的形状各有差异,这也避免了小学生之间的抄袭问题。在分类活动中,小学生还应自制统计表格,详细记录分类结果。待学生活动结束之后,笔者要求学生展开合作探讨,在组内互相检查,彼此监督。若发现错误,学生可用铅笔进行修改标注。当实践活动结束之后,笔者会将统计表格收集起来,根据统计图表来判断小学生的实践效果。

总而言之,培养与提升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促使小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要求,教师必须要学会引导小学生发现、分析问题,才能不断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创造能力,强化小学生的应用意识。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进行解决问题的培养教学已经刻不容缓,教师必须予以重视,加强实践。

[1]赵登明.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J].才智,2015(4):182.

[2]陈成森,咸金玲.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7(5):68.

猜你喜欢
积木解决问题笔者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这块积木能给我吗
星钻积木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有趣的积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