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高
(湖南长沙市宁乡县东湖塘镇中心校双泉学校)
自微博产生,网络进入微时代,互联网+形势下的教育改革开始经历教师的转变、课堂的转变与学生的转变,三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学生的转变,转变最大的是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化成为主动的探索,而支持这一转变的主要力量是课堂的转变和教师的转变。课堂的转变,不仅是学校内的传统课堂走向多媒体,采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和方式代替传统的讲授,让课堂开始变得生动而形象,图像声音的加入让学生的视觉和听觉都被充分调动起来,而更为重要的冲击来自于互联网,各种网络学校,课堂百花齐放。微课给予了学生获取新知、系统回顾或者培优辅差的新途径。教师的转变也不仅仅在于课堂上的转变,很多老师开始通过微课直播,走向市场,几乎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扩大影响力,让知识的传播速度与广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
在这些转变中不能忽视的是微课。“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者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的教学活动全过程。
微课,一个“微”字就表明了它的某一些特征,短小精悍,一般一个微课在5~6分钟为宜。不宜超过10分钟,有老师把录制的完整的一节课当作“微课”,这不是微课,这是课堂实录或者课堂实录片段。
微课之微不仅体现在时间的长短上,还表现在知识点小、内容精上,每一个微课都直击知识点的核心,绝不拖泥带水,一般都是直接选取教材的某一难点、某一重点,或者某一个教学环节进行微课设计。
微课制作过程中一定要克服语言随意性,精准阐述知识,不宜讲过多的重复话语,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让学生轻松学会、理解。
微课对比传统堂课,就是以其“声、形、色、光”引人入胜,故一定要注意设计清爽美观,图文并茂,声色俱全,适合于学生听、看,用直观形象的画面、甜美有趣的声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上教学设计本身精彩的提问和教学要求,让学生动用多种感官去学习,引发学生的思维,从而获取知识。
教学课堂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进行说教的教学模式到“多媒体运用画图,声音有机结合创设的生动的问题情境”是一种进步,能更为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生成学习动机,而微课形、声、色、光并茂,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参与。
例如,三年级上册数学课“两位数加两位数”时,教师录制了情景微课,同学们一起去公园玩,在入园之前每个班的班长轮流报出本班人数,然后老师给出问题:三年级两个班一共要买几张票?学生听完看完这个情景,代入感十分强烈,很快就能列出算式,另外老师录制了微课演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过程方法,一步一步强调要点与法则,非常生动地教授了内容。
新课标指出:“学生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如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教学难点“圆的面积公式”推导中,就可以通过微课多次的反复演示,让学生理解圆的面积公式的形成,突破知识难点。有人认为,实际操做也可以很形象。是的,但是把圆等分成8份或16份是可以做到的,但8份、16份等分扇形还不足以向学生展示“等分成足够多的份数后,曲线会无限的接近直线;所拼成的图形会无限的接近一个长方形”。这样“无限接近”的很抽象的概念,很难被学生真正理解,但是微课演示则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一点,给抽象思维的形成过程提供最具体的形象支持。
微课是一种视频资源,短小而精悍,一个重点,一个知识点,分门别类的一个视频,针对性非常强,特别适合学生自学,同时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调整学习进度,已经掌握的跳过,没有掌握的反复听、练,以达到学习目标。
小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逐步过渡的阶段,思维能力水平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诚然,微课不能取代传统的课堂。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最重要的一环节是“教学相长”,师生双方在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中,分享知识形成与获取的过程。
微课在教学中的运用涉及教师、学生、教学资源等多方面。老师们只有通过不断实践探索,构建一个线上线下、传统课堂和互联网课堂有机联系的整体,充分发挥其所长,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