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如明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柳堡镇中心初级中学,江苏 扬州)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建议教材可以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进行思考,提出具有一定跨度的问题串,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知识,适当提供需要合作交流来解决问题的活动,使学生经历多角度认识问题,多种形式表现问题,多种策略思考问题,尝试解释不同答案合理性的活动,以发展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目前,各版本的教材也较好地体现了这一要求,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认识不到位,导致学生的学习活动机械记忆、简单模仿的多,体验活动、探索实践的少;被动学习、重复做题的多,主动归纳、概括、反思、贯通、合作交流的少,没有较好地发挥、挖掘教材的作用,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结合实际,本人谈一下改变这种情况的做法。
解决问题的方式有时不止一种,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特征,研究问题各部分的联系,拓宽学生的思路,寻求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这些方法中,有常用方法,但不一定简单,简单的方法体现灵活,体现知识、思想的融会贯通,能提高思维能力。比如计算:(-56)-48-(-48)-(-56)。不少学生习惯于拿到题就从前向后做,不从整体上观察分析,寻求解题策略,导致计算麻烦或出错,于是,我引导学生反思:(1)本题运算的实质是什么?(2)数字有何特征?(3)可否使用运算率简化运算?(4)你能想出几种组合方式?结果,经过反思,不少同学都有了新解法,如:=(-56)+(-48)+48+56=(-56)+56+(-48)+48=0;=[(-56)+(-48)]-[(-48)+(-56)]=0;=[(-56)-(-56)]+[(-48)-(-48)]=0。这样,学生做题不再仅仅是熟练法则,更重要的是数学思想的运用。做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滥做多做,不如精做一题,把题做透,可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认识不足、理解不透,犯下各种错误,这是正常现象,教师应允许这种现象的存在。但学生犯错之后,我们要引导学生反思错误,进行自我评判,在自我评判中提高思维的品质,而不仅仅是草草更改了一个答案、结论。例如:计算(10-3)2。不少学生的错误是(10-3)2=102×3=106(负数因平方后变为正数了),学生犯错的关键在于对幂的意义及幂的乘方法则理解不清。于是我引导学生讨论思考:(1)(-103)2=?(2)-103,10-3有什么区别?(3)(10-3)2,(-103)2有什么区别?学生经过回顾幂的意义、区别-103,10-3和(10-3)2,(-103)2的不同、深入的思考、自我的批判,最终明白了道理,改正了错误。另外,学生受(-3)2=32的干扰,导致了本题的运算错误,教师不带领学生及时搞清原因,消除他们认识上的障碍,学生就会产生学习上的挫败感,自信心下降,如:“我笨、我不行”等自我的否定,从而会使学生的学习认识障碍发展为学生的心理障碍。学生经过正与误的对比批判,深入思考,不仅历练了思维过程,还预防了不良心理问题的产生。
复习是数学学习的重要一环,不少教师常采用罗列知识点、定理的方式复习,结果不少学生没兴趣,不投入,复习效果差。这时,教师如能从课本出发精心设计一些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去解决,不仅能达到复习知识的目的,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有理数”一章学完后,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运用某种运算使-2变为正数。学生热情很高,结果创造性地找出了七种方法1);(-2)-(-3)。又如“平行四边形”一章学完后,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已知一个平行四边形,请以它为基础另外画一个平行四边形。题目看上去简单,学生又爱动手,不一会儿各人都有了自己的画法,但是问题出在大部分同学会画,画的方法不多,思路不开阔,有的会画不会说,经过教师引导,大家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发言,这个说思路,大家跟着画,这个说错了那个纠正,课堂气氛非常生动,最后学生总结出了十种画法。
课后,还有学生利用平移、旋转、轴对称等知识找到新画法。这一问题的解决,学生几乎复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的所有知识,零散的知识创造性地运用在一起,相互贯通,学生的思维得到深化。在这样的课堂上,尽管学生对数学学习有着不同目的,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有深有浅,解决问题有着不同的兴趣、信心、能力,但在这样开放性问题的探究中,更多的学生乐意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愿意发言。学困生的画法虽然简单,优生的画法彰显智慧,但这一样都是他们智慧创造性的发挥,不是唯一答案,仍还有更深的探索空间,在一个个新画法不断诞生之时,他们兴奋,相互激励着继续探究、创造,各人的思维都能走向深入。
总之,编者心中的教材是活的、丰富的、是匠心独运的,反映到文字上又是刻板的。要把刻板的文字教活,教师要细心揣摩透编者的用心,发现字里行间写不出的思想、方法,又要不拘于教材,要根据实际情况添加适合学生的、独到鲜活的内容,适时点化,适时激励,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而不应照本宣科,讲完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