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雪洁
(江苏省宜兴市宜兴实验中学,江苏 宜兴)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把思维品质列入英语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并提出英语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思维品质的任务。作为教学的主阵地,英语阅读成为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
“思维自疑问开始”。“问题”应该成为思维的导向。Crawley和Mountain(1995)根据Bloom的认知目标分类将阅读过程分为三个层次,即字面阅读、解释性阅读和批判性阅读;贵丽萍等提出三个问题类型,即:展示型问题(Display question)、参阅型问题(Referential question)和评估型问题(Evaluative question)(贵丽萍等,2011)。
分层、有效的“问”才能引发深层的、高效的“思”。教师以阅读材料为载体,通过设计三层问题,让学生的思维经过观察、感知、比较、分析、推断、归纳、建构、评价、创新等各种活动的系统训练和培养(梅德明,王蔷,2018),引导学生从文意理解开始,逐层深入地进行语言挖掘和思考,体验真正开放性的语言活动和思维活动,从而培养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和创新性,促进思维品质的培养。
字面阅读,即对视觉信息进行解码、加工、处理,通过记忆文本的字面意思来理解阅读内容的过程(Crawley&Mountain,1995,转引自张文华、张丽红,2015),是阅读三个层次中最低阶的层次。
基于字面阅读而设计的展示型问题旨在引领学生理解文本信息,即作者写了什么,大部分问题都可以围绕when,where,who,what等设计。此类问题主要为引导学生提取、描述、加工、处理信息而设计,培养的只是对文本表层信息的记忆和理解能力。展示型问题可以是单个问题,直截了当地引导学生在文本中巡查答案;也可以采用问题链的形式来检查学生对文本的记忆和理解,同时帮助学生学会提炼文本内容。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快速定位到文本信息,经过简单的信息搜索和解码给出答案。这类问题主要为激起学生思维、开展更深层的思维活动奠定基础,无论学生基础强弱都能参与,这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让他们感受到英语阅读的乐趣,成为一个happy reader。
解释性阅读(Interpretive reading)是指读者运用从字面阅读中获取的信息和知识来解决问题,理解作者如何写和为什么写的过程。它建立在字面阅读的基础上,是阅读的中间层次。
基于此层次设计的参阅型问题引领学生体验了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具体化和系统化等逻辑思维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一定要思维严谨、论据充分、推断合理,才能解决问题。因此,参阅型问题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设计这类问题时,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做一个active reader,挖掘文本字里行间的蕴意、解读深层含义、推断作者意图、加深理解。参阅型问题多用“How”和“Why”来引导学生思维,如文本结构的构建、线索的寻找、思维导图的绘制、信息点之间的关联、故事结局的推断等。此类问题引导学生整理文章结构、梳理语篇内部联系、概括各章节的大意,理清段与段、段与篇的关系;思维导图用于帮助学生沿着故事的起因、发展和结局整理思路,在进行分析和综合、具体和系统的思维活动中把握故事的脉络和发展,让隐性、主观的思维活动外显和客观化。
批判性阅读(Critical reading)是三个阅读层次中的最高层次,它是学生对文本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概括与建构、批判与创新,最后发表意见的过程。
基于这一阅读层次的评估型问题以发展学生的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为目的。问题的设计既要能让学生通过评判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又要能让学生由阅读引发深度思考、发挥主观想象力、生成新的信息。因为个体主观性的差异,评估型问题(如:人物评价、角色体验、读后续写、结局改写等)一般都没有固定模式或答案,其问题设计也要求能体现思维的综合性和高阶性。评估型问题的设计旨在引发学生的深度阅读,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理解、质疑和解疑、综合和建构文本信息,然后提出个性化观点,感受文本更深层的意义,发展高阶思维;同时,他们还可以从阅读中获得思想启迪、增强审美乐趣和文化积淀,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总之,在英语阅读课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以培养思维品质为目标。分层设计问题,真正发挥问题的“导读”和“促思”功能,引导学生从理解文本表层信息,到挖掘文本深层意义,再到分析综合文本形成个性化观点和评价,体验从浅层到深层、从低阶到高阶的思维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