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志华
(江苏省丹阳市第六中学,江苏 丹阳)
文本解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教学的基础[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文本解读的多样性特点,针对不同的文章,采取相适应的文本解读策略,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文本解读的效率,进一步提高语文的综合教学水平。科学的文本解读指导有利于语文教学技巧和教学活动的全面进步,同时也是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能力和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语文课本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延伸性和灵活性[2]。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深入地对文本进行解读,而不是完全依照教参来教学。教师只将文章的主题思想、文章结构和主要内容进行讲解,而忽略作者写文章的深刻用意,这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常见误区。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有两句非常有名的诗句:“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这两句把人带进伤心、断肠的意境的同时,也包含了对于历史现实的讽刺,写出了唐玄宗因思念杨贵妃,在行宫看见月色就伤心,夜里听到铃声就断肠痛苦。
语文教学的精髓并不留于文章表面,高级的语文课堂需要教师对课本中的内容进行深入拓展,语文教师需要利用自身丰富的知识储备,向学生传授文本知识技能,帮助学生培养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无法对文章内容进行有效的拓展,无法对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在对文本进行解读的过程中习惯于天马行空地乱扯一通,造成学生无法全面理解文章内容的现象时有发生。还有一些教师过分追求文章解读过程中的华美意境,只关注好的字、词、句,而将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抛在一旁,造成学生无法形成感情共鸣,削弱了语文对学生思想塑造的重要作用。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对文本的深入解读,不光要对文章表面意思进行解释,还需要对文章中重点的字、词、句进行剖析,深入探讨文章的表达方式、语言特色、修辞手法等,还需要结合相关背景材料和相关知识深入地剖析文本内在的组织结构,挖掘其中重要的深层意蕴。例如,《兰亭集序》中有一句:“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其中,“清流激湍”指的是清清的溪水和奔腾的激流,而“映带”在此处就很难理解,但如果深入对文本进行解读就会发现,这是指清亮如镜的河水如同带环绕在茂林修竹旁。由此可见,在进行文本解读的过程中,通过深入研究的方式,可以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更好地探索文本中的深层意蕴,实现更加优质的课堂教学。
文章是作者写作意愿和情感的反映,同时也是作者生活处境和所处时代背景的综合体现。如果在对文本进行解读的过程中,忽略了文章背后的时代和背景资料,就容易造成对文章内容的片面理解。杜牧的《江南春》中有一句千古名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两句从表面上看,是写南朝寺庙之多,在烟雨的笼罩下呈现出了深邃迷离的画面,但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和当时的处境,则可挖掘出更深一层的含义,即诗人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对前途的担忧。知人论世是文本解读的常用方法,通过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生平经历,灵活地对文本语言、内涵、情感等要素进行挖掘,充分对文本之外的内涵进行拓展,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文本内容。
好的文章应该对人性和人的价值给予积极的肯定,追求个性的解放和自由平等核心人文精神。语文是一门语言的学问,它的实质要义是思想和情感的交流,在进行文本解读时,应重视文章中人物的语言、行为和心理剖析,找到其背后的人性特征,从而鼓励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培养自己优秀的语文素养。《呐喊》是鲁迅的经典小说集,更是中国文坛的名著,不论是《孔乙己》中的主角;《明天》中的单四嫂子;《药》中的华老栓;还是《阿Q正传》中的阿Q,人物形象各个鲜活生动,仿佛能够跃然纸上,其中对于人性深处各个层面的揭示更加引人深思,读鲁迅的小说,不光是品读其内容,更重要的是能够给人以启迪,教会人们勇敢地追求真善美。
语文课堂中的文本解读,不仅仅是对文章内容的简单灌输,还要对文章的深层意蕴和思想内涵以及其体现的核心人文精神进行深入的剖析。教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指导者,在教学中有责任指引学生走进文本、融入文本、解读文本,让学生能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全面提升语文素养,把握文本思想内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真正地实现开拓视野,培养发散性思维,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