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省农垦实验中学 李晓琴
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在学习中成长。尚未懂事前的人生靠父母家人帮忙规划,多数父母会将养和育并进,而文化程度不高的父母如果有心育儿,也会通过多种渠道帮助孩童规划和思考相应的人生轨迹,一些责任心不到位的父母则会较少关注如何育儿,而是任其发展。因而,不同家庭背景造就的孩子在生活中会呈现不同的社会角色。
笔者认为,养育儿女这四个字,具体来说就是父母要完成对孩子生理成长满足上的养,还要成全孩子心理和社会上所需的教育成长。这事实上就是一个人在经历不断学习变化的过程。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倡导“终身学习”的教育要怎样才能让学子真正地想学会学,唤醒和维持对学习的深刻认识和动力,笔者认为以下几方面是影响学习动机的关键因素,转变这种局面往往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好方法。
学习动机是个体发动或维持其学习活动并使其指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或者说学习动机是在学习的内在需要和外部诱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一种推动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动力。而学习目标通常就是学生学习动力推动的内在和外部诱因的关键所在。目标明确,方向清晰,行动就会有指向性;而如果目标模糊,无目标状态,就会产生动力分散或行动停滞。就如一个购物者,如果内心非常清晰地知道自己要走到哪里,要去选择购买什么商品,那么行动就会清楚而有头绪。在学习中让学生确立目标,明确方向,提高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信心和决心,通常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增强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有效办法之一。而如果目标不明确,学生对自我发展的认知少了指引性的方向感,自然也就会阻碍行动力。
另外,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任何事情,利我行为及对等行为通常是人之常情,物质也好精神也罢,“要让我动,就要有利”,这是社会中的常有现象,同时也是当下许多学生的具体表现。付出要有回报,付出要有益于自己,这类思想通常推动着人们去从事着各项学习与工作。然而,这种现象也是阻碍学生去面对自我发展时要遇到的一些当下看起来意义不大的学习事件。比如说:一些文科学生让其学习一些理科方面的知识点,他会感到无趣不想行动。部分理科学生让其去参与一些演说写作又会觉得无益于应考答题事件,不乐意参与。这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通常就是一种心理上片面的认知问题,但是有些教师并不意识到这一点。因此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时没能恰当引导并对症下药。
在校园里借助一些心理学方法,比如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式学习,将问题情境设置得丰富有趣,能增加学生对问题解决的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外,校内设立心理辅导室,让学生充分认知自我,帮助有需要的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等,往往是解决学生学习动机不足一些相关问题的办法之一。
让每位学生爱学乐学好学,当一名幸福的中学生,这是所有中学教师和领导的希望。然而,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才能让学生成为幸福乐学的中学生呢?笔者近期面对教师和学生做了两份问卷抽查,调查学生在学习状态中听到老师说什么话语会不想学习,说什么话语会更想学习以及教师应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综合结果得知:关于班级中一些学生动力不足情况,老师们说通常是两类学生:一种是性格特别开朗,互动性强,比较自主自强的学生。这类学生会表现在某方面有出色的特长,有些在待人处事方面还会比较懂得,但是对文化课程学习呈现动力不足。另一种主要是因为入学基础差,对自己没信心,存在自卑心态,思想不成熟,认识不足,缺乏目标理想和压力教育,懒惰厌学。还有教师说学生动力不足是因为海南整体大环境和学校整体学习氛围造成的影响。要想激发学生学习动机,需要适当的鼓励,同时还要进行适当的理想、目标和信念教育,要将知识内化为学生的需求。
抽取高二理科班和文科班的学生不计名调查了解:当准备学习时,听到老师父母说什么样的话时会感到不想学习?共78名学生中,无论文理科学生都回答:当听到打击、泄气,指责,不信任,与他人比较的话语时就想放弃学习。比如说:真笨,学多少都进步不了;不争气,看别人XX,再看看你;考试不及格还不如回家干活之类的句子。再有,学生在面对有些老师批改作业中,只改成绩好的同学作业,遇到请教问题时回应说,不会的问题自己去想;成绩考差时,不问缘由的一顿骂;以及老师时时提醒说,快点学,待会几点就要来检查……
而当准备学习时,老师说什么话语会更想学习?学生回答:说激励和鼓励的话、关心的话、信任的话或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时会更尽心去学习。比如说:你天资很好,再努力,就会学得更好;尽力别太累,好好学,别有压力;没关系,下回努力就好,坚持就是胜利,我对你有信心,不懂来问我;学完了奖励,有好玩的,好吃的;比你优秀的人都还在努力,你也加把劲!
由此可见,教师要说鼓励语,学生想听鼓励语,在中学生群体中一定的鼓励与奖励通常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有效的办法之一。让学生不产生厌学情绪,其中需要教师首先从思想和态度上不轻易放弃对学生的鼓励和帮助。采用心理学中的“互悦机制”来影响学生。但是,我们教师也要注意避免落入“德西效应”。“德西效应”指当学生尚没有形成自发内在学习动机时,教师从外界给予激励刺激,以推动学生的学习活动,这种奖励是必要和有效的。如果学习活动本身已经使学生感到很有兴趣,此时再给学生奖励不仅显得多此一举,还有可能适得其反。一味奖励会使学生把奖励看成学习的目的,导致学习目标的转移,而只专注于当前的名次和奖赏物。因此,外在刺激引发的动机要转到个体内在的动机激发,这里就需要教学中因人而异,采用相应的激励办法才能较好地维持学生学习动机发展。
另外,学生要持续保持精力充沛投入到学习中,其中还需要注意劳逸结合,学会安排时间和调节自我的生物时钟,否则,整日疲劳学习,自然会影响学习效果与效率。当下的中学教学节奏速度很快,有些教师的课型教学,学生反馈说持续一整天听课下来会感到很疲惫,在消化所学知识方面会感到吃力,长此以往,学生获得知识的成就感会下降,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也会因此停滞或放弃,较难维持十足动力。教学如能做到教学方式多样化,文理课程交替教学,课型中设计动静结合的模式,笔者认为将是调节学生内部生理心理减少疲劳感而维持学习动机的有利方法之一。
俞敏洪老师谈到让孩子主动爱上学习,其中家庭教育要关注以下几方面:首先家庭教育的头等大事是人品教育;其次是培养孩子对生命的爱心,要关注心情教育。另外,适当鼓励学生,激发无限潜能的鼓励教育很关键。之后,还要让孩子学会吃点苦。每个家庭如能做到这几方面,孩子将会自己主动爱上学习而不需要借助太多的外力去造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以身作则,榜样教育影响力较大。你把所有的一切,你的生命、财富、地位全部交给孩子,你的孩子终身都不一定会幸福,你只有教会孩子如何做一个成功的人,教会孩子学会追求自己的目标,学会享受达到目标以后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你的孩子才会获得真正的幸福。
因此,如何让学子在人生学习成长的道路上做一个有自我价值感和幸福感的人,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时父母和教师要关注的。当下一些省市开始实施的新高考试点方案,其中最大亮点就是彰显选择性理念,高校根据自己办学特点选择学生,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特长选择学科和专业的现象正在稳步推行中。那么,教师要唤醒与维持学子的内部学习动机,激发终身学习的潜在因子,这其中和每个个体对习得事物的价值认同与自我兴趣所在密切相关。有较强动机的个体思想和行为会更集中指向满足动机的客体或事物。因此,我们要思考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里所指的学习动机不应当只是指面对那些应考科目的学科学习,而应当包括学生对自我人生目标,期待和兴趣的唤醒和维持。潍坊校长
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息息相关,是学生学业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兴趣、自我效能感、学习的价值感等内在动机对学习的作用更直接有效,而目标、教师期望、表扬和奖励等外部激励如果使用得当,同样可以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根据心理学原理,我们可以通过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建立自我效能感、养成正确的学习价值观、树立有效的学习目标、给予学生合理的期望等方法,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只要教师的教育教学的理念正确并持之以恒,那么就有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的学习就会变得积极主动而有成效。让学生成长为一个有价值感和幸福感的人将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