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地域文化融入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以西藏民族大学《大学语文》教学为例

2018-02-24 12:31栗军
西藏教育 2018年1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语文课程西藏

◆栗军

大学语文课程融入地域文化,已成为学界的一种共识,因为它能用最直观的形象,最切身的感受来激发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尤其是在大学阶段,大学语文课程最主要的是引导和启发学生们自觉学习,不但要提高学生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以期达到教学的最高境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因而,很多学校的自编《大学语文》教材都较为注意把选择篇目和当地地域文化结合,民族地区高校将民族地区地域文化融入教学亦是如此。在民族高校,由于学生生源大多来自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基础水平相对不高,为此,很多学校和教师也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其中之一就是把民族地区地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并进行了深入且富有实效的探索与实践。

一、民族地区地域文化融入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必要性

地域的不同,人们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不同,也引起了地域文化上各种各样的差异。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幅员广阔的国家,我们中华民族也是一个拥有多民族的民族共同体,各民族所居住的区域不同,民族地区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很大。将民族地区地域文化引入高校大学语文教学,是目前高校教学改革的一项有意义的探讨。

民族地区地域文化融入高校大学语文课程,首先能激发学生兴趣,最大化地贴近生活,增加大学语文课程实践的机会,使大学语文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充满活力。

大学语文课程在多数高校是一门通识类教育课程,开设本门课程已完全不同于小学和中学的语文课程,在高校有限的课时学分制下,大学语文课程更多体现的是培养和积累学生人文素养。把地域文化引入大学语文课程,则在潜移默化中把地域人群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引入到了学生当中,这不仅能找到各民族不同区域文化的不同,而且能使学生对民族差异产生浓厚的兴趣,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曾说:“语文课本的编纂,历来有两种思路,一是贴近生活,一是追求久远。”[1](P105)其中贴近生活正是引入地域文化。面对新媒体时代的学生,有很多吸引他们眼球的东西,学生们很多是为了完成学分,不得已而坐在课堂上,但若能贴近生活,引入地域文化,学生们首先就会被身边的事物吸引,进而也会有所学、有所思。如北京大学大学语文教材的《大学国文选本》[2]选择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其目的就是将地坛——这一北京的古建筑文物带入更多的人文精神。

其次,将地域文化融入民族高校大学语文教学中,能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说法[3](P13),费孝通曾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一处理不同民族文化关系的十六字“箴言”。[4]“各美其美”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自我展示,尊重本民族文化,它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美美与共”同时又尊重对方民族文化的方式,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尤其是在文化交流中,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而这一原则,正是在地域文化的差异性上建立起来的;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会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地域文化在大学语文课堂上的引入,不仅能让不同民族的学生互相了解对方文化,而且也能在展示地域文化的过程中让学生建立民族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这也体现了大学语文课提高人文素养的目的。

二、民族地区高校大学语文课程融入地域文化的探索

(一)民族地区高校的积极探索

将地域文化资源融入大学语文的教学思考和实践,在全国各类高校都已展开,而民族地区的高校也在这方面努力地探索。广西河池学院的韦晖就曾撰文说:“地域文化与《大学语文》的融合只是一个局部性的课程改革问题,倒是值得地方院校去探索和尝试。”[5]该文不仅阐述地域文化和《大学语文》融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而且直接谈到了具体融合资源,如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的搜集歌谣,广西存在大量石刻中也是很丰富的资源,其中该文也特别强调从广西特有的古代文献,如黄庭坚晚年生活在广西宜州,著有日记和很多诗词,《徐霞客游记》中有关宜州考察的文字,《宜州县志》中,李楚荣编的《宜州碑刻集》有关地方的碑刻资料,这些都可称为民族地区将地域文化资源融入大学语文课程的直接资料。

此外,新疆和甘肃的高校学者也对这个问题进行过探讨。梁新荣、范学新以伊犁师范学院为例探讨了新疆地域文化视域下的大学语文教学。他们特别强调“新疆精神”,称其“体现在爱国爱疆、团结奉献、勤劳互助、开放进取上”。[6]而这种精神正是以新疆地处祖国边陲,和多国接壤,同时又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地域文化资源,如民族传统文艺活动维吾尔族“麦西来甫”、哈萨克族“阿肯弹唱会”、锡伯族“西迁节”以及各民族文学而结合在一起的。

有的民族地区的教师以编写富有民族地方特色的教材为例,强调说明在大学语文课程中融入地域文化重要性。如王四四、陶柯就撰文《中华多民族文学视阈中的藏区高校〈大学语文〉教材建设》[7],从选用藏族等少数民族当代汉语书写经典作品;创作有关藏族与其他兄弟民族文化互动的优秀作品;应用最新的藏回汉文化互动科研成果等三个方面说明教材建设和地域文化融合的重要性。

(二)西藏民族大学的探索原则和方法

西藏民族大学作为全国唯一一所异地办学的民族高校,在探索大学语文教学和地域文化的结合上也做了自己的努力。近六十年的办学历史,几辈的教育工作者都在思考和实践着教书育人的思路,尤其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现代化的生活和严峻的复杂的社会背景,让当今的教育者也在思索教育发展的新模式。

而今天要在以提高人文素养为目的的大学语文这门通识教育课程上融入地域文化,首先应本着各民族融合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思路。过去在教学和其他实践活动中,很多人认为既然是西藏民族大学,自然所有的选题都以“藏学”展开,多弘扬一些本民族文化,藏族学生喜欢,讲授大学语文教学也轻松。其实,这个想法较为片面,并没有宏观的理念。必须要有各民族融合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思路,才能把握融入地域文化的深度和尺度。一个民族想要发展,必须要有一种开放、包容的姿态,而狭隘、封闭是没有任何好处的,同时,各民族交融融合才是现代社会的大趋势,也是民族更好发展的大趋势。因此,大学语文课不能上成藏族文学课,而是从宏观的角度去把握,能够体现民族团结、民族交融的优秀文章就可以作为范文学习。而在教学中,也特别强调各民族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取长补短。

其次,地域文化资源的体现要以身边优秀的作家作品为典范。无论西藏还是陕西都有非常多的优秀作家及作品。藏族作家扎西达娃曾经引领了西藏魔幻现实主义的文学思潮;藏族作家阿来也曾以《尘埃落定》获得过国内长篇小说的最高荣誉——茅盾文学奖;他们都有多部作品在国外出版,在海内外有着极高的赞誉。除此之外,藏族作家次仁罗布、尼玛潘多、格央、白玛娜珍、康巴作家群、万玛才旦等等都是近些年来笔耕不辍的作家,他们以坦荡的民族情怀书写着本民族的生活和历史,其中不乏优秀作品。而西藏民族大学身处内地陕西,陕西作家也是可圈可点的,路遥、陈忠实、贾平凹都是获得过茅盾文学奖的作家。他们的作品可以让学生们在读书期间认识和了解博大的陕西文化,甚至是陈忠实所说的“耕读传家”的传统儒家文化。

再次,可以依据身边最直接的历史和民间文化资源。西藏民族大学地处陕西,陕西丰富而博大的历史文学资源就可以囊括其中,从陕西韩城的走出来的史学家司马迁写出了历史巨著《史记》,各朝的诗歌也不胜枚举,有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爱情的《长恨歌》,有杜甫的《兵车行》,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等等,在身边都是信手拈来,比比皆是。而民间各类民间故事、民歌、民间笑话、民间手工艺品也都是活的地域文化资源。

三、民族地区高校大学语文课程融入地域文化的具体实践

西藏民族大学虽然身处陕西咸阳,但却依据特殊的地域文化进行大学语文课程的实践探索。

首先,体现编写教材的理念上。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编写的《大学语文》教材,这本教材是国家民委的教学改革项目《西藏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教材建设》的成果。本教材体现的一个理念,就是将地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课程。教材中涉及了有藏族民间故事、文成公主的故事、仓央嘉措情歌六首、史诗《格萨尔王传》的节选,藏族作家扎西达娃的作品,藏族作家丹增的《忆母校》节选。同时也有陕西作家贾平凹的散文《秦腔》,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节选。这些能体现地域文化的作品虽然只占全部篇目的10%左右,但是将地域文化渗透到选篇中,还可以体现在很多篇目上,比如选择司马迁的作品,进行实践教学就很方便,同时,如宋人王禹偁的《黄州兴建小竹楼记》,虽然写得是湖北黄冈,但其中讲黄州城的位置,是在黄州城子城的西北角,这也方便学生们在西安城墙进行教学实践。另外,有些篇目的选择,虽然考虑的是单元主题需要,但也与地域文化结合密切,如选择了当代作家毕淑敏的一篇散文《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虽然讲得是丹麦安徒生童话,但作者毕淑敏早年在西藏阿里当兵,她的个人经历与西藏,尤其是西藏阿里,这个世界海拔最高地区有密切联系,这就可以方便教师上课时拓展。

其次,西藏民族大学自在学校普遍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以来,自觉地将地域文化融入教学当中,取得不少经验,也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材还未出版前,许多教师就已自选了一些和地域文化相关的篇目进行教学。如藏族诗人仓央嘉措的诗歌,生活在十七世纪的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是一位传奇诗人,他的诗在汉藏地区都广泛流传,近年来传播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些伪作,选择了他诗作的不同版本,甚至介绍他的一些伪作,包括以他的名义改编的歌曲,作为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很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以往的课堂教学来看,效果非常理想,有些学生课下甚至都哼唱这些歌曲。同时,西藏民族大学也选择自己一个特有的篇目,作为选讲篇目,这就是藏族作家丹增的散文《忆母校》,这篇文章在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丹增的文学创作中并不算艺术水平最高的作品,但是这篇散文却情真意切,讲了一个13岁的藏族小喇嘛如何成长为一个作家的故事,而这种成长,作者认为是西藏民族大学所给予的。作家丹增的成长经历本身就是一个藏族学生自觉求知的鲜活范例,而在教学中不自觉地将地域文化融入教学的例证还有很多。比如有的老师会在上课前把中国文学史简单梳理一下,以期学生有个宏观的认识,在讲到秦汉文学时,教师们就能举到很多与地域有关的例证,比如秦的国都为何要定名为咸阳,就是因为咸阳地处九嵕山之南,渭河之北,山之南为阳,水之北亦为阳,咸阳的地理地貌拥有两个阳的缘故,“咸”并不是水咸的咸,而是“拥有”之意,故名为咸阳。为了缓解讲文言文的单调和枯燥,在讲《谏逐客书》中涉及很多的秦人,就可以拓展讲解一些秦地的故事,如蹇叔为岐人,就是今天岐山县人,学生们最直观的味觉认识就是岐山擀面皮,岐山臊子面。而秦地的音乐是所谓:“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乎呜呜快耳目者”,这种特性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陕西的华阴老腔不谋而合,这其中也是有渊源关系的。

再次,地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课堂,最简便直接的方法就是课外实践和拓展。西藏民族大学身处陕西咸阳,陕西拥有丰厚的人文历史文化资源,这些地域文化都可以和大学语文课程融合起来。如讲到和城墙有关的篇目,就建议同学们都到西安城墙看一看,感受一下保存完整的城墙的壮观和气派。讲到与秦始皇相关的篇目或者文学史时,就可以到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看一看,感受一下秦代兵阵。同时也可以去韩城司马迁故居,也可去临潼华清池、兴平马嵬驿体会《长恨歌》中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以及悲惨命运。甚至也可以和当代作家结合起来,去贾平凹的故乡陕西商洛丹凤县,看看贾平凹提到的“一石踏三省”,也可到陈忠实所描写的白鹿原看看。地域文化通常都能给人最直观的感受,有过直接的印象,学生们的自我修炼和成长就会水到渠成。

最后,教师要把地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课堂,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每种地域都有一定的历史人文内涵,教师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研究。例如教师曾讲过一篇元代散曲,睢景臣的《般涉调·稍变·高祖还乡》其中有很多俗语,但也不甚理解,其中有一句“瞎王留引了伙乔男女”,此句中多处文献都无法解释,但是和陕西方言结合在一起就非常好理解,瞎在这里读“哈”音,在陕西就指坏的意思。而目前,国家正在提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而在西藏民间故事《文成公主》的系列故事中有怎样的汉藏地域联系,又对国家、民族产生了什么样的深渊影响,文成公主的故事对民族交流有怎样积极性的意义,文成公主故事的传播有怎样的方式,都是教师们可以做理论上的研究和探讨的。

地域文化融入到民族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目前已在很多高校的各个层面实践着,其中,也有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高校对教学制度管理得过死,有些院系和学生的功利性太强,部分学生也有着狭隘的民族情结,等等都影响到这种教学理念的展开,但是,民族地区高校大学语文课程融入地域文化的探索,是民族教育工作者不争的工作任务,它会更为直观化地融入到学生日常学习当中,让学生在爱上大学语文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而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性,教学方法手段的多样性,民族地区高校大学语文课程融入地域文化的探索与实践还将任重而道远。

[1]陈平原.读书是件好玩的事[M].上海:中华书局,2015.

[2]漆永祥主编.大学国文选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3]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4]各美其美[EB/OL]https://baike.so.com/doc/5569850-5785053.html.

[5]韦晖.《大学语文》教学与地域文化融合的思考[J].高等函授学报,2009(11).

[6]梁新荣,范学新.新疆地域文化视域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探索——以伊犁师范学院为例[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14(2).

[7]王四四、陶柯.中华多民族文学视阈中的藏区高校《大学语文》教材建设[J].长春大学学报,2012(6).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语文课程西藏
都是西藏的“错”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
神奇瑰丽的西藏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一个人的西藏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