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俊
(安徽省合肥市梦园小学,安徽 合肥)
优化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理念,是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两大主体,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着力点。在传统数学课堂,教师的“教”僵化、学生的“学”被动,难以形成教与学的有效互动。为此,以开放式的教学视角,搭建三段式教学模式,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载体。在自学中开启探究发现的趣味性,在实践活动中强化应用实践的有效性,这是三段式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实现教与学有效开展的着力点。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学的组织开展要将“生本”理念贯穿其中,从“自学—发现—应用”的程式化教学中,盘活课堂教学,提高教师“教”的导入性、学生“学”的探究性。因此,本文立足对三段式教学的研究,就自学、发现、应用三段式教学的构建,做了具体阐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个性活泼、好奇心重,自学空间的搭建,应紧扣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在自学引导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课堂,学生的“学”缺乏主动性,自学空间的缺乏,导致教师的“教”过于生硬,难以激发学生实践探究中的“思”与“探”的开启。为此,学生自学空间的搭建,一是要立足教学内容,以学生自学为导向,促使学生在课前自学中,掌握新知,形成对知识的自我理解,这更有助于知识的内化;二是要紧扣学生的个性特点,从开放式的自学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自学的有效性。例如,在“圆的认识”的课时教学中,教师不教硬性的输入,而是通过创设自学空间,引导学生立足生活,通过自学的方式,对“圆”的概念、性质进一步理解认识。自学是开启学生有效学习的有力保障,更是“发现、应用”教学的重要基础,应注重自学阶段的教学创设。
“发现”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载体,更是开启探究式数学课堂的重要元素。教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之上,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新知”,思考知识“矛盾点”,进而在思维的碰撞之下,提高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因此,教师要以操作为依托,通过学生的实践体验,更好地去理解知识。小学生好奇心重,教师的探究性教学,可以依托问题因子,引导学生发现“新知”,提高新课的导入效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有效引导,形成了更加开放式多元化的数学课堂,有助于促进有效数学教学的实现。
在“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以问题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以自我的思维视角,去发现“分数”,进而激发兴趣,为课堂教学的推进创设良好内部环境。
问题情境:小明陪妈妈去超市买东西,他们花了5元钱,买了6个鸡蛋。请问,一个鸡蛋多少钱?
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探讨实践中,学生很快给出了答案:每一个鸡蛋的价格计算是5÷6,但是我们算不出来,写成可以吗?
应用教学是学生对知识进一步内化及拓展的重要阶段,更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基础。在应用教学中,教师要立足知识,在知识梳理、综合应用中,不断地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再理解,让知识内化成为学生的“灵活应用”,这才是有效学习的表现。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应用”更多的是机械性的反复练习,应用教学的有效性不足。因此,应用教学要突出知识内化的重要性,在有效学习中梳理知识、归纳知识,让知识成为学生走进数学的重要载体。
在“小数乘法”的应用教学中,教师的切入点就是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内化与拓展。在应用中,将生活元素融入其中,让应用更加丰富多彩,拉进学生与知识应用的距离。小明去超市购买学习用品,买了6只铅笔,每只1.5元;2块橡皮擦,每块1元;一个文具盒,价格12元,他给收银员50元钱,收银员需要找多少钱?教师创设的应用情境,紧扣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学生通过知识应用,很快给出答案:50-(1.5×6+2×1+12)=27元。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教师在应用实践中,要强化生活应用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在自我操作中更好地理解并应用知识,将知识内化成为学习乐趣,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总而言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三段式数学课堂应着力于开放式多元化的教学构建,促进教与学的有效开展。在本文的探讨中,三段式数学教学模式,应基于不同的阶段,展开相应的教学策略。在自学阶段,要以学生为主体,搭建自学空间;在发现阶段,要以操作为依托,创设探究性数学课堂;在应用阶段,要知识内化拓展,促进有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