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增年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康宁镇康宁教学点,甘肃 武威)
“以生为本”既是教育的本质,同时也是现代小学教育工作者的职业操守。从小学班主任的角度去说,对学生进行德育管理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对小学生心理的研究,教师唯有细致地、深入地了解了学生的心理,才能切实有效地掌握学生的真实状况,从而才能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德育管理,这不仅可以提高德育管理的有效性,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对班主任德育管理工作的认可度。具体来说,教师可以这样去做:首先,班主任教师应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为此,在日常的校园生活里,班主任教师应多向学生展示出自己亲切的一面,切莫总是以严厉的态度去对待学生,要知道,现代小学生在情感上是很敏感的,因此,班主任教师的态度极易影响学生对自己的亲近程度。当然,向学生展示自己亲切的一面,不代表班主任凡事都要亲切,当学生面对同一个错误屡教不改时,班主任可以适当对其提出一些批评,要宽严并济,才能使学生在亲近自己班主任的同时,还能充分尊重自己的班主任教师。基于此,班主任教师要时常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通过交流和沟通,班主任才能切实掌握学生的真实状况,这样一来,班主任教师在开展德育管理工作的时候才会有所依据、才会更有目的性。此外,班主任教师要对家长的作用高度重视,因为一般来说,除了教师,家长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最大,所以班主任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管理的时候,也应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主要要对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的表现交换意见,这样一来,家校双方才能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从而帮助家校双方制定出一套和谐、统一的德育管理模式,进而能为学生提供具有一致性的德育。这种基于学生心理制定出来的德育管理模式,能有效保证德育管理的有效性。
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与此同时,它们也有不少差异。从德育的角度去说,它更加感性,教师不能像为学生传授知识一样,将“良好的道德品质”传输进学生的脑袋里。换言之,教师要想对学生进行德育,就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然后基于此,利用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一些典型的案例,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熏陶、进行渗透。众所周知,小学生年纪尚轻,心智还不成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大多喜欢模仿成年人的动作和言谈,而这些行为和言谈,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他们自己的习惯,从而会内化成其个人道德品质的一部分。因此,广大小学班主任教师一定要深刻认识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含义,在平时的德育管理工作中,率先垂范,对自身的言谈举止进行严格规范,并在此基础之上,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与道德修养,从真正意义上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八个大字,只有这样,班主任教师才能充分发挥出模范带头的作用,从而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向着正确的道德方向发现。比如,在实际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教师绝不可打骂学生,要做到以理服人、以德服人;在班级大扫除活动中,班主任教师应主动去做一些脏活、累活,与学生一同进行劳动;在与其他教师相处的过程中,班主任教师要做到团结和友善……总之,班主任教师务必要重视自己在学校生活中的各种细节,因为这些细节往往能对学生起到极大的教化作用,这对其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大有裨益。
环境对一个人能产生非常巨大的影响。这一点,从《孟母三迁》的典故便可见一斑。换言之,对于年纪尚小的小学生来说,他们所处的环境,往往能使其形成与环境相应的性格。所以,从德育管理的角度去说,班主任教师还需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德育环境,这样一来,整个班级会在无形之中形成一种积极的舆论、一种无形的德育力量,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学生的道德品质必然能在润物细无声间被感染、被熏陶、被塑造。具体来说,班主任可以在日常的课堂教育环节,引导学生对他们的一些日常行为进行讨论,这样一来,整个班级会形成一种“人人争做好人好事,人人抵制不良现象”的良好氛围。比如,某天下午放学后,由于最后走的学生没有关上窗户,结果那天晚上刮了一夜的大风,学生摆在课桌上的书本散落了一地,弄得整个班级一片狼藉。针对这一事件,笔者开了一个“勿以善小而不为”的主题班会,之后,笔者通过正向的引导,使学生讨论、分析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即良好的道德品质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笔者以为,班主任德育管理的艺术性在于“无形”,因为“有形”的教育管理,往往会令学生产生一种“被压迫”“被束缚”的感觉,这对班主任德育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会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管理的时候,广大班主任教师应先从其心理研究起;然后基于此,率先垂范;最后,再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德育环境。综合以上三者,学生的道德品质必然能在无声无息间得到切实有效的教育和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