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小学部 高思超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发展,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激励教学以其独特的高效性和普遍适应性被广泛应用于体育课堂教学中,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将结合我几年来课堂教学实践的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激励艺术。
言语激励是一门艺术,对于不同的学生,教师要注意灵活运用不同的激励性语言,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而教师的及时表扬和批评,则是促进学生“事事顺利”的“燃油机”和“助跑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地运用表扬,对于鞭策先进,激励后进,肯定正确,否定错误,将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例如:我们常会这么说:“勇敢些,你一定能跳过去的!”“比一比,赛一赛,看哪一组同学配合得最好?”“你的立定跳远成绩离满分就差一点点了,给你一次机会,再跳一次,争取满分!”……甚至错了也还来一个“安慰奖”,这些体育教师课堂上不经意的一句话,随时都会给学生无穷的动力。
在学校行为习惯教育中批评和表扬是思想教育的常用手段,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消除孩子的不良行为,尤其是表扬其对激励学生的上进心,有着很大的作用,取得了教育学生的良好效果。但是,我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却发现有些地方必须谨用表扬手段,否则有可能产生意外的效果,对学生明显的错误动作,必须予以否定,对于学生似是而非的答案应作一分为二的评价,其实,“表扬也和批评一样,如何表扬,表扬什么,都有一个尺度。”过分的表扬,是起不到发展作用的。例如:“某某同学,这个动作你做错了,应该……再做一次,老师相信你这次一定会做好的!”
卢梭曾说过:“教学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深厚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造成获取知识、探究知的最佳心态。可见,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前提。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只须不断地探索如何“激趣”,才能确保体育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使我们真正成为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者,问题情景的创设者,自主学习中的观察、引导者。但是“情境教学激励机制”要突出一个“新”和“巧”,更讲究一个变数,不要落入俗套。
如大部分老师在上篮球课开始导入部分,总是把姚明乔丹等大腕请出来,时间久了,次数多了,学生耳孰能详的这些大腕还能激起他们练习的兴趣吗?此时,“变化”是关键。例如在教学《立定跳远》这节课的情境导入部分,我没有安排在课的开始阶段,而是考虑到四月天气闷热,学生热身跑后需要一个调整呼吸放松时间,利用这段时间我进行了故事情境导趣。首先我播放了一个《小蝌蚪学本领找妈妈》的录音故事,让学生扮演找妈妈的小蝌蚪,童真童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们就能童真大发,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使活动更富有情感。和谐,不仅使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易记,还做到了寓教于学的目的。再如在体育课中播放适当的音乐能唤起学生的心灵的共鸣,也能达到激发学生的情感的最佳效果。在低年级课中学做一些简单的动物模仿操,播放相对应动物的叫声使学生的头脑中产生的动物的形象,从而让学生也跟着音乐进入角色。
另外,情境教学激励机制的运用还需注意运用的时机。一般来说准备活动、身体素质练习和游戏教学时运用比较合适,而在技术学习时运用不太妥当。情境激励法用于比较单调、枯燥与难度大的教材和年龄较低的学生。
黑格尔说“游戏看是非正经,但却是更高等的正经,人在其中可能获得自由”。体育游戏往往引导、培养、激发学生积极参加体育的一种心理倾向,它是集趣味与锻炼于一体,这些游戏既能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又能使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体育运动技术技能动作,这是体育游戏本身的魅力所在。它就是让枯燥无味的体育运动变得生动有趣,如在篮球教学中,单纯的投篮练习并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如果变为对抗或比赛的投篮形式,学生的情绪就会立即高涨起来。学生在一次次愉快的体验中,身体中原始的本能和反应就会被激活了,从而催生出更加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激情。
如课外活动期间,在田径场、空阔的场地常能看到多名同学在相互追逐着,抢他们口袋里的红领巾,当口袋里的红领巾被对方抢到或拔掉该名学生就“淘汰”了,这是利用“奔跑吧!兄弟”一个娱乐节目的“撕名牌”,学生把这项游戏放到课外活动时间,其实这个游戏在体育课上也有,当后面追逐的同学追赶上跑在前面的同学时,他迅速转身跑走,被追到的同学变成追逐者,两名同学不断变换角色,互相追逐。然而学生很多都不知,只有教师把这个游戏名称变化一下,说成娱乐节目“撕名牌”,教师不用说游戏规则方法,学生都能玩得很好。
总之,体育激励教学所采用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给自己充电,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充分利用激励手段,从外部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内在动机,让他们去发现体育运动自身所具有的价值,增强学生的运动信心,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
[1]周杰.浅谈激励性评价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田径,2015(11).
[2]方晓琴.小学体育跳绳教学中激励教学的策略[J].体育教学,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