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一六八中学 周 健
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学校通过各个备课组去探讨和研究分层教育教学规律,并最终落实到每一位学生身上。旧的分班模式往往使得学习力差异特别大的学生坐在了一间教室,这样使得我们老师精心准备的一堂课,仍然不能满足到各个层面的学生,可能会出现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所以从高考层面上来说,分班分层教学是科学有效的,有利于提高老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这几年的一线教学,我们老师发现,分层分班教学后,在同一层面的班级内部,学生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不能忽视。所以如果老师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同一个班级中进行分层教学,就会照顾到各个层面的学生,使各个层面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那么,如何对课堂进行分层教学呢?现谈谈自己在课堂分层教学中的一些看法,如有不足请多指正。
要上好课,就要了解自己的学生对生物课的学习情况。自己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往上课的表现,还有课后的谈心或者进行问卷调查等手段把学生分为三个层面,即A、B、C三个层次。其中A为学习力最强的、基础最好的学生;B为学习力较强但基础不太扎实的学生;C为学习力较差基础薄弱的学生。然后将全班分为若干组,以每组6个学生为宜,再把A、B、C三个层次的同学分配到各组,分别确立为 A1、A2、B1、B2、C1、C2,其中位居每个层次的一号同学学习力强于二号同学。这样分层便于上课进行分层教学时老师的提问和小组对课堂问题的讨论。当然在分层后需要说明:这样的分层只是根据个人学习力大小而进行的分层,没有歧视,一切为了学习,这样可以防止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传统的知识学习目标设定较为笼统,方向性不强,可操作性较差,知识目标的可检测性较差。所以,一节课的内容,学生到底掌握了多少,掌握的情况如何,很难及时反馈给教师。针对以上情形,本人认为很有必要对知识学习目标进行更为详细的分层设定。通过知识目标的分层,学生明确了学习方向,知道自己在一节课中是否达到了要求,并激发了学生自主提升的内在欲望,同时老师在对不同层面的学生进行检测时也就有了针对性。老师可以根据学情进行知识目标的进一步分层,设置不同档位的习题对知识目标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从而了解学生真正掌握本节知识的情况。这样,只要坚持一学期,通过学习目标的分层的会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
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着师生的互动。学生对老师提出问题的回答情况或对学习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都应得到老师的及时评价。多元化的课堂评价方式有利于刺激各层面学生不同的感官,促进这些学生课堂的参与度。评价的方式有语言评价、个人赋积分评价或小组赋积分评价等。不论哪种评价都应该分层进行。由于C类学生学习动力不足,自信心不够,对待他们,一旦有亮点或小进步就应该大力表扬或加重赋分的力度。这样能使学生受到鼓舞,增加学习的热情。B类学生学习力较强但基础知识不牢固。这样的学生应用一些具有期望性的语言加以鼓励或激励,使其具有更强的学习动力。A类学生学习力很强,基础知识牢固,在评价的过程中主要以提出更高要求的方式进行激励。例如,在课堂检测中如果每个层次的题目有五个,C类学生作对两个以上就该表扬鼓励,B类学生能作对三个以上就该鼓励,A类学生作对四个以上才能鼓励。
通过这样的分层评价,每个学生都能及时感受到老师的诚恳评价,感受到老师的关怀,都能在评价中进步和提高。
作业是教学的基本环节,有助于所学知识的巩固、深化,有益于技能、智力和创造才能的发展,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载体。课后作业作为一种常规作业,是巩固课堂训练的重要途径。为了延续课堂分层训练的效果,对课后作业的布置也应该分层进行。
1.课后作业的数量分层。
由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力不同,要求所有层次同学在相同时间完成相同数量的作业是不现实的。所以,在作业的布置数量上应有所区别。例如,要求C类学生做四个选择题,B类学生再加一道填空题,A类学生再加两道填空题。通过作业数量上的分层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吃饱”,都能促进每生的发展。
2.课后作业的难度分层。
因为学生的领悟力不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也有所不同,所以在布置作业的难度上也应分层。C类学生作业是为了巩固课堂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设置,人人比做。例如,要求学生完成练习册中的知识清单填空题。B类学生的作业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灵活运用要求比较高,可以布置练习册中的模拟题,A类学生的作业可以布置练习册中的高考题。通过这种分层解决了学生“吃不了”“提不高”的问题。
综上所述,各个分层环节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交融相互关联的有机体。学情分析是前提,学习目标分层是主线,评价分层是动力,作业分层是促成学习能力提升的升华,检测是促成学习能力提升的最终体现,是课堂教学的归宿。不管是哪种类型的班级,只有将分层教学准备到位、落实到位,才能真正践行我校“把每一位学生都放在心上”的办学理念,实现因材施教,幸福每一位学生,幸福每一个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