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清流县城关小学 李燕春
作为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作业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对于教学知识点的巩固,还能够查缺补漏,了解自己的不足,从而进一步巩固强化所学的知识内容,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创新精神,促进各项教学效益的取得。事实上,小学教师在作业布置时往往存在诸多的问题,不利于作业作用的充分发挥,需要其合理采取措施进行解决。
1.作业量大。
随着新课程改革工作的开展,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但是由于教师所受教育理念的束缚,导致其在作业布置的过程中仍旧采取题海战术,给学生留较多的作业,往往导致学生在枯燥的数学作业中,无法有效地实现知识与学习能力的提升,导致学生的负担不断加深,最终导致学习效果的降低。
2.作业缺乏创新性。
小学数学教师在作业布置的过程中还存在较为缺乏创新性的问题。在这样的状况下,小学生的数学作业往往模仿例题,也存在较多的数学计算题目。这种缺乏创新题目的出现,往往会给学生产生一种单调且乏味的感觉,无法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阻碍了各项效益的取得。
1.立足学生认知特点。
在对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过程中,数学教师需要立足于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学生自主的开展数学观察、实验、探究等活动,从而将数学知识巧妙地隐藏在作业中。基于此,在作业设计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确保作业能够符合实际,并且具有层次性,做到由简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引发思维能力的提升。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圆的面积》一课作业布置的过程为例,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分层次进行作业布置。在对基础较差学生进行作业布置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出下述题目“学校圆形花坛半径为5米,求它的面积”;而在对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教师可以布置题目“已知学校圆形花坛周长为311米,那花坛的面积是多少?”;而在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作业布置时,教师可以布置作业“有一只山羊被主人用长为5米的绳子,栓在一个长养青草的长方形院子的木桩上,这个长方形院子的长为21米,宽为5米,请问小山羊能吃光所有的青草吗?为什么?它能吃到多大范围的青草呢?”事实上,这样的作业布置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改变了传统的作业枯燥问题。
2.实现作业数量与质量的有机结合。
为了进一步促进小学数学作业效果的稳步提升,教师在作业布置的过程中需要合理的设定数学作业数量。
为了保障小学数学的教育质量,数学教师在作业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小学作业的数量与质量。所谓的质量合理,就需要教师确保作业的内容能够贴近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点。而作业数量的合理,指的则不是一味地降低作业数量,而是需要确保作业效率的提升,并尽量规避重复作业、低效、无效等作业的出现,最终让学生通过作业,学会数学知识并体验成功的喜悦,达到作业的最大效益。
3.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往往强调对于学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数据分析、运算能力的培养。因为小学生正处于抽象思维的起步阶段,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通过完成作业来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
针对这样的状况,小学的数学教师需要设计合作探究的作业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应用题解答,合理设置各类题目进行考察。诸如,在教学工程问题时,为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可以设计类似的题目:“一项工程,甲、乙两人合作8天完成,如果甲独做12天完成,乙独做几天完成?”在这道题目的解答过程中,学生往往存在思维混乱,抓不住规律的状况,故而在运用加减乘除等计算方式的选择过程中犯难。事实上,该题目在解答的过程中,要先分析两人合作8天完成,两人每天完成该工程的 1/8,甲独做12天完成,可见甲每天完成该工程的1/12,综合运用得出乙每天完成该工程的1/8-1/12=1/24,最后得出已单独做要1÷1/24=24天。
基于此,教师在对相关作业批改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对于学生答题思路的分析,并在后期的作业评讲中,依据相关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抓住关键,引导学生分析,从而实现解题准确性以及效率的提升。
在对该类型题目的布置过程中,教师需要确保大多数学生的数学作业时间控制在半小时以内,从而有效地降低学生的厌烦心理,防止因为注意力不集中而出现作业效率下降的状况。
总而言之,目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存在许多的问题,希望通过对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的论述,教师能把作业设计的相关措施落实到位,作业效率必将得以提高,学生能力也能得到持续发展。
[1]杨珊.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问题与策略[J].新课程学习(上),2014,(11):63.
[2]张碧泉,李小利.新课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问题与策略[J].新课程(小学),2013,(11):53.
[3]李彦,文春蓉.新课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问题与策略 [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10):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