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策略

2018-02-24 06:03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芙蓉小学
学苑教育 2018年10期
关键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图形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芙蓉小学 叶 婷

《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总目标第二条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前苏联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在《现代的课》一文中提出:“从内部结构的观点来看,可以认为问题性的课是这样的:在这种课上,教师有意地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让学生提出学习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这种做法的问题性水平较高),或由教师自己提出这些问题并解决解决它们,与此同时向学生说明在该探索情境下的思维逻辑(这种做法的问题性水平较低)。”这种理论与新课标中提倡发展学生“四能”的理念几乎达成共识。

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比较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解答的都是现成的题目,这些题目来自于教材或教师,学生习惯按照固有的流程、固定的模式答题,致使学生思考问题缺乏整体性、全面性、灵活性、多样性,学生的学习也就处于教师领导与控制下的被动状态。那么教师应该如何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优化自身的教学行为,促进他们主动发展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认为大体可以分三步走。

一、鼓励质疑意识,激活学生思维

笔者班上曾有两个非常优秀的学生,一个外向活泼,一个内向稳重。当与这两名学生谈起人生目标时,外向的那个学生说要成为一名生物学家,内向的那个说要好好学习,将来找一份好工作。事实上,那个想成为生物学家的孩子在课堂上始终处于发问质疑状态,每次作业都会有小失误,另一个要找好工作的孩子在课堂上几乎一直沉默寡言,从不与他人交流想法,次次作业都是满分,这个学生的接受能力非常强。然而,在一次校级数学竞赛中,那个爱质疑的孩子却拿了年级最高分。可见,阻止孩子主动参与学习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

问题意识的产生是学生提出问题的前提,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及民主的课堂氛围来激发、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在学习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圆的认识》时,教师摒弃以往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并说明这些图形与圆有什么不同的教学方式,改成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三个小朋友分别骑着正方形、三角形、圆形车轮的自行车比赛的情景。先让学生猜猜比赛结果,再借助音乐效果和动态演示让学生角色扮演骑车的小朋友的状态,接着问:“体验了骑车比赛后,你有什么想法?”有些平时不愿发言的孩子就问了:“为什么用正方形和三角形的车轮的自行车会走得慢呢?”创设情景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它必须尊重和利用学生熟知的生活环境和学生具备的认知特点,创造性整合优化,使学生在情景中获得存在感,主动从情境中寻找数学问题。在学习《认识百分数》时,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之前学过的整数、小数、分数后,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角度和思维水平问:“你想研究有关百分数的哪些方面的知识啊?”学生会搜索脑海残存的有关数的认识的知识碎片,不断提出问题:百分数怎么读,怎么写?百分数(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学习百分数有什么用?……

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开启学生思维器官的钥匙。

二、生成定向问题,提倡自主探究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的基础上,在问题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问题,那源于他们的认知水平的高低和思考方式的差异。尽管有时我们不能准确把握,甚至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着边际,但也应该让他们提,从而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而教师要做的就是倾听、筛选、引导,使探究的问题定向发展,即准确把握本节课的核心问题,找到适合学生探究的方式,这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根据问题的自身特点,自主探究活动可以设计成个人独立探究,小组合作探究以及班级集体探究。在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复式统计表》的教学中,先通过比较四张单式统计表,设计合适的问题,创设矛盾,就自己不能既快又好的解决问题,合并统计表的需求愈发强烈。所以,接下来整个复试统计表的合成过程,都是围绕一个核心问题“能快速看出某一小组男生多还是女生多吗?”展开探究的。教师通过几个小问题进行精心地牵引:(1)合并成表1,有什么想说的?(出示表2)(2)能分清是统计的哪个小组的情况吗?(出示表3)(3)介绍表头的组成部分。(出示表4)(4)想知道哪个小组总人数更多呢?(出示表5)。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逐步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分析问题,让全班学生集体参与到不断修改、完善的表格中来,表格的形成过程也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教师把主动思考权还给学生极大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留出反馈空间,建构知识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还要讲究“布白艺术”。“布白艺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是指在教师的精心策划下,留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思考释疑、提炼拓宽、交流碰撞、争论探索的一种教学方法或策略。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学是向学生展示如何建构知识,促进相互合作,分享交流不同认识,以及合理坚持个人的独特看法。因此,这种“布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主动探究并解决问题的兴趣。

在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的教学时,教师在要求学生折出用自己喜欢的图形表示不同的分数后,在群体中交流多种折法,选取几个用不同折法折出的不同图形,问:“图形不同为什么都可以表示呢?”根据学生已有经验,他们都知道只要把图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都是它的 ,与图形无关。通过交流、反馈,孩子构建了平均分与对折方式和图形无关,只要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的结论,这样既尊重了学生解决问题的个人策略,又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自主解决一个问题,收获一种思想,固然能让学生终身受用。如何解决一个问题,收获多种思想,更能让学生受益匪浅,因为不同的思维方式承载了不同的数学价值。及时交流、反馈问题,可以让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多样化、科学化,在构建知识的同时,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问题的提出是创新的源泉,是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基础,也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创新实质上是一个以发现问题为起点、解决问题为终点的过程,教师只有优化自身的教学行为,以“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真切体验问题并由他们发现并提出,自主探究并分析,解决并归纳方法,才能促进他们去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探寻创新之路。

[1] 吴正宪,张秋爽等.和吴正宪老师一起读数学新课标[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11.

[2] 吴正宪,陈凤伟等.课堂教学策略[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8.

[3] Peggy A.Ertmer&Timothy J.new by.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下)[J].电化教育研究,2004(4):27-31.

猜你喜欢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图形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解决问题的设计
基于人事档案审核工作的思考
如何加强技工烹饪专业一体化课堂教学管理
科学课的生活性与科学性
分图形
找图形
基于能力培养的数学问题意识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