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张家港市锦丰中心小学 范 妍
孔子曾经说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可见,做事之前要准备好器具,为顺利完成事情奠定基础。学具是学习数学的工具,属于教学工具的一种。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探究能力成为了数学教育的关键目标,学具在数学课堂中的合理利用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尤其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学具含有相当重要的教育意义,能帮助低年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形式。因此,教师应做到充分有效地运用学具,调动起学生对数学的探究兴趣,促进学生形成自己的直觉抽象思维,以及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发展。
时机的选择决定着学具能否得到有效地使用。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学具的使用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思维能力,切不可用学具代替学生的自主思考,切不可喧宾夺主。因此,教师应恰当、适时地使用学具,要预留时间给学生去思考,当思维遇到瓶颈时运用学具,调动起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这样的学具操作才是恰当的、有效的。
以“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一课的教学为例,如果教师直接出示1捆小棒和4捆小棒,学生很容易的就会知道共5捆小棒,即50根小棒,但对这一计算过程算理的验证却毫无裨益。如果学生已经充分了解并能有效把握算理,那么再引导学生去运用学具进行探究就显得多此一举,对学生思维的发展也起不到实质性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不必急于出示学具,而是先出示“10+40=?”算式引发学生思考。之后再引导学生利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验证猜想结果。这样的过程,可以有效实现对思维的训练,对于猜想正确的学生来说既能通过验证获得极大的成就感,又能给猜想结果出现偏差的学生以有效的启发。
只有把握学具恰当的出具和操作时机,才能真正发挥学具操作的辅助教学的功能,为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间的转换搭建沟通的桥梁,大大提高学生的探究热情,凸显学具操作的必要性。
小学生活泼好动,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更是对周围一切都感到新鲜与好奇。教师可以抓住低年级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具进行比较和探究,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例如在教学“比一比”这一单元时,教学内容涉及高与矮、长与短、大与小、轻与重等,我在课堂为学生准备了盆子、绳子、球、铅笔、橡皮、尺子等各种物体,当我出示一支铅笔,就组织学生讨论:这支铅笔是长还是短?讨论的过程,使学生明确,没有比较就没有长短、高矮之分。要讨论这支铅笔是长还是短,必须再拿一支铅笔来比一比才能确定。教师拿出不同长度的铅笔分别相互比较,使学生明确长短、高矮是相对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然后再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物体进行比较,看看哪些物体之间可以比一比长短、高矮和轻重。说说自己是如何比较的,以不同的方式表述比较的结果。初步建立长短、高矮和轻重的观念,在比较的活动中培养初步的观察、判断和推理能力。
基于学生特点和教学所需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生活物品进行比较,使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兴致,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为教学手段,学具操作同样需要紧扣生成适时做出调整,使学具操作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使学具得到充分利用,刺激学生的多重感官,从而不断发现、不断获得新知。
例如“100以内数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中,我首先为学生创设了动手探究情境:利用小棒摆一摆“27”。大多数学生都是先拿出2捆小棒,再数出7根小棒,以此体现27=20+7。当我就具体的小棒摆放方法组织学生进行方法反馈时,有位小礼同学这样讲道:“老师,我摆的是9根小棒,同样也能表示27。”此时,其它同学却表示反对,认为这样的摆法摆错了,同学们纷纷据理力争起来。我适时引导道:“大家都知道,27可以拆分成2个十和7个一,那么,大家看看小礼同学桌上摆的9根小棒,他用什么代表了2个十,又用什么代表7个一呢?”经过点拨,大家纷纷表示小礼同学用根白色的小棒代表了2个十,用7根红色的小棒代表了7个一,而且这样的摆法更便捷。最后,我再要求学生用小棒摆一摆36,并且用尽可能少的小棒来摆,课堂氛围一下子活跃起来,同学们都跃跃欲试。
借助学具展开操作,需要教师针对课堂中出现的动态生成适时做出调整,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这样的课堂更能充分利用学具,也能为学生思维的发展创造更广阔的空间。
综上所述,学具操作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辅助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低年级学生形象化思维的现状,把握适当的时机,根据课堂中出现的动态生成适时做出调整,对学具进行充分利用,将抽象的公式形象化,提高学生对公式概念的掌握能力,在脑、手、眼的充分发展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1] 程令冈.小学低年级数学学具的有效使用[J].教育现代化,2016,9:70.
[2] 陈玲玲.学具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适度应用 [J].都市家教,2017,1:214-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