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为师之道与卓越教师培养

2018-02-24 03:55秦积翠汪海燕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孔子老师教育

秦积翠 汪海燕

(1.兰州城市学院 教育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2.西北师范大学 教育技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十个教师节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的精神,教育部决定全面启动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教师[2014]5号)中提出,培养一大批师德高尚、专业基础扎实、教育教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突出的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教师。2012年,教育部结合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国际背景,组织高校申报了“‘卓越教师’培养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方案”,鼓励高校结合本校的客观实际,创造性地实施了“卓越教师”人才培养计划,并迅速地在全国众多高师院校陆续推广。对于卓越教师的培养,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神秘,实际上,两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已经为我们做出了卓越教师的典范和表率。

一、师德高尚,德育为先

“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老师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孔子素有“圣人”之称,所谓“圣人”,我们引用韩非子一句话就够了:“仲尼,天下圣人也,修行明道以游海内”(《韩非子﹒五蠹》)。“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好老师应该取法乎上、见贤思齐,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并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①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EB/OL].http://cpc.people.com.cn/n/2014/09/10/,2014,9.孔子就是这样一位道德高尚的好老师,这从孔子的弟子对孔子的评价中即可看到。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弥高”、“弥坚”、“虽欲从之,末由也已”,流露出弟子对老师的敬仰与崇拜之情。“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子张》)。在学生眼里,老师就是万仞宫墙,高不可攀,表达了对老师的无限尊敬。同时,其弟子秉承老师的教诲,继续为师,为国家培养人才。如司马迁指出:“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故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于齐。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厘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史记﹒儒林列传》)。“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孔子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立德树人,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卓越之师。

孔子教育,德育为先。道德教育内容丰富,体系完整。孔子对人才的界定“德才兼备的君子”。它以“仁”为道德的目标,以“礼”为道德教育的核心,以“义”为道德教育的最高准则,以“孝悌忠恕”为道德教育的基本道德规范,最终实现“君子”的道德理想人格。其中,“礼”要以“仁”为基础和前提,正如,孔子提出“人而不仁如何礼?”而“仁”就是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即“仁者爱人”。“仁”的道德内容涵盖了五个主要方面,即“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①冯文全,冯碧瑛.论孟子对孔子德育思想的传承与弘扬[J].教育研究,2013,(1).“义”与“仁”也是相辅相成的,“不义”则无以为“仁”。君子“以义为上”、“见利思义”、“舍生取义”是孔子“义”的主要内容。“孝悌忠信”的道德规范教育。“孝悌”是为“仁”之本;“忠恕”是应当“一以贯之”的为人之道;智、勇、温、良、俭是基本的道德要求。“君子”是理想的人格。孔子推崇的理想人格,首先必须加强自身道德修养,要“修己”、要“爱人”,还要“行义言忠信”。孔子对弟子的道德教育除了完整的道德体系之外,关键在于他自己以身作则,秉承自己的德育体系:“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二、学识渊博,科学育人

孔子的学识博大精深。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尔》),即孔子从四个方面教导学生:文,即历史文献典籍;行,即生活实践,修齐治平之行;忠,即谋事之忠;信,即讲究信用。《诗》、《书》、《礼》、《乐》,再加上《易》和《春秋》,即“六经”,是孔子的主要教材,而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教学科目。《诗》,即《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书,指《尚书》,是我国古代历史文献汇编;《礼》,即《礼记》,主要指周礼,为当时士人需要掌握的礼仪规范;《乐》,为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研究的汇编;《易》,即《周易》,本为占卜之术,但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理;《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射,即射箭;御,即骑马驾车;书,即语言文字的书写及文学历史等知识;数,是计算历法天文等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可见,德智体美几乎都有涉及,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也重视能力的培养。从孔子丰富的教学内容上就可以看出其雄厚渊博的知识修养。卓越教师的培养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务必要有丰富的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

孔子除了教授丰富的科学知识外,还要求学生正确对待怪异、暴力、叛乱、鬼神等现象。《述尔》子不语:怪,力,乱,神。子路问孔子如何侍奉鬼神。孔子答“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子路又问“敢问死?”孔子答“未知生,焉知死?”在这里,我们暂且不论孔子是否信奉鬼神之事,但是,从孔子对其弟子的回答中就可以看出“孔子是不迷信的”,“孔子是怀疑鬼神存在的”。卓越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应该是正面、向上、健康、积极、乐观的,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建设,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卓越教师反对向学生传递迷信、反动、暴乱、淫秽等不文明,不健康的思想,以身作则,严格师范。

三、启发式教育思想,多样化教学方法

(一)教学思想———“不愤不启,不徘不发”

孔子认为不论学习知识或是培养道德,都要建立在学生自觉需要的基础上,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自己对问题能加以思考,获得切实的领会,才是可靠有效的。为了帮助学生形成遇事思考的习惯,培养善于独立思考的能力,他反对机械灌输,提倡启发式教学。②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6.P38“不愤不启,不徘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亦不复也。”(《述而》)这是孔子脍炙人口的教育名言。“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求通而又未通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孔子好学善教,认为教学的重点在与启发学生“学”。《论语》一书中,“教”字出现过七次,“学”字多达六十五次,与“学”义相近的“问”字一百二十次。孔子教学,或启发,或点化,或诱导,或反诘,或激励,或陶冶,或问辩,或感化,或商量,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与特定教育环境,灵活地、创造性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达到了教学艺术的最高境界,为后世树立了为师的典范。③胡娟,李立国,胡莉芳.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历代文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P129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己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孔子答子贡所采取的从“可也”到“未若”的思路就是这种启发和开导的极其生动的诠释,而子贡的治学方法恰恰又是从效果上对这种诠释的再诠释。当然,启发式教育最难的是教师如何把握启发的契机,只有在学生已经有了积极思考即已经具备某种内在思维活力的条件下予以推动,方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因为子贡已经有了“无谄无骄”的初步认识,孔子才特别乐于垂教;因为子贡已经自学了《诗经》,并且表现了学以致用的能力,孔子才决定与学生正式研讨《诗经》。①毕文波.《论语》治学论(之一)[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4,(1).又如,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意思是说你父亲有没有给你开小灶呢?伯鱼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言!’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闻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远其子也。”(《季氏》)(问了孔鲤一个问题,我却明白了三个道理:知道了学诗可以顺言,知道了学礼可以顺行,知道了智者公平,不独亲其子。)可见,陈亢想知道,孔子是否对其儿子开小灶,而从孔子的儿子的回答中了解到父亲对儿子的教育与他人是一视同仁,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也看到了对儿子同样是启发式的引导。

思想观念决定行为方式,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决定了他的教学方法以人为本,灵活多样。

(二)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思行结合

1.尊重个性,因材施教。孔子适应社会变革对人才的需要,开办私学,其众多学生的情况颇为复杂。就年龄来说,多数是青年,也有部分是成年,年龄差距较大;社会成分也各式各样,贫民、小生产者、商人、地主、贵族都有;又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各人的文化水平、道德素养、性格特征存在很大差异;要求也不一致,有的请教几个问题就走,有的则长期追随左右,流动性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孔子提出了尊重人才个性,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孔子说:“若藏武仲之知,公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宪问》)“知、不欲、勇、艺”,说明他了解这四个人具有不同的特殊才能而因材施教。他对每个学生的才能特点、性格特征可以说是了如指掌:“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彦。”(《先进》)还有“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雍也》)孔子还把学生的性格特征分为三种类型:“狂者、中行、狷者”,他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子路》)即人有偏激、拘谨和介于二者之间的三种不同性格,面对不同的人格特征,对其进行不同的教育方式。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论语》)孔子的两个弟子子路和冉有问同一个问题,孔子的回答却是截然相反,原因在于“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冉有做事平日里不够积极,所以就激励他;子路却恰恰相反,好勇易怒,故而压制他。面对不同性格的弟子,孔子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司马牛问仁:“仁者,其言也讱”;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正是由于孔子尊重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才培养出了不同特长的学生。如“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先进》)孔子对弟子的性格、才能的评价,如“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先进》)

2.学思行结合,教学相长。“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这32个字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孔子学行结合原则的纲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一表述,精辟地概括了孔子学行结合原则。“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一表述,充分体现了孔子藉以实现学行结合原则的社会措施:尚朋、向群、乐群、聚群、里仁、处仁。“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表述,则反映了藉以实现学行结合原则的心理要求:宽恕、容人、厚道(即当别人不了解自己,甚至误解自己的时候,也不埋怨别人,也不发脾气)、不怨天不尤人。这三者(学行结合、尚朋里仁、宽恕不愠)构成了孔子思想的核心,体现了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关于知识(学)与实践(行)的智慧。在孔子看来,人生的快乐就在于将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学无止境,行无尽头。学行结合,学行相须。学行尚朋乐群里仁,学行忠厚宽恕无怨无尤。②邓球柏.论“学而时习之”与学行结合原则[J].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2).孔子还倡导学问的目的在于造就“耻其言而过其行”、“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的理想的人。“行”既是孔子“学问”的终点,又是孔子所说的“学问”的始点;“行”既是孔子“学问”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又是孔子“学问”的全过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提倡学思结合。孔子十分重视学,他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意思是说一个人就算成天废寝忘食地苦思冥想,如果不学习那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没有益处更不可能有所创新的。然而也不能一味强调学而废弃思,孔子也十分重视思,他又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孔子还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单向地给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师生双方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共同成长。他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答疑解惑,经常共同进行学问切磋。早在《学记》成书之前,孔子就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论语·子罕》)这些思想为后来人们从师生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角度来理解“教学相长”奠定了深厚的基础。《论语·八佾》记载:“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孔子和弟子的对话,大意是: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事呢?”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学生学诗有疑难而请教,教师答疑就本意作了说明,学生得到启发进一步考虑此诗可借喻礼与仁的关系,思考问题更有深度,教师于此反受启发,向学生学习而获益。①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P4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关于教学过程的改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②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P7实际上,课程改革中提出的教学过程的改革,秉承了孔子学思行结合,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孔子的思想在今天新的时代背景下,仍然散发着耀眼的光茫。

四、终身学习,学而不厌

孔子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作为其为师之道,也是其成为万世之表的本源。他正是拥有这种追求上进的劲头和永不止步的学习态度,才能知识渊博,学有所成,为其教学生涯提供雄厚的知识储备,从而得心应手地教诲弟子。“学而不厌”是说对于学习不要满足,应时时刻刻,不分地点地学习,应好学、乐学。如“入太庙,每事问”(《八佾》),“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张》篇亦载:“卫公孙朝问于自贡曰:‘仲尼晏学?’自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由此可见,孔子不仅自己自身好学而且还教导学生应学无常师,应随时随地向别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取人之善改己之不善,从而更好地提高自身修养。同时,孔子主张好学、乐学,“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雍也》)。他认为人若不好学,就会生出六种弊端:“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好知不好学,其弊也荡;好信不好学,其弊也贼;好直不好学,其弊也绞;好勇不好学,其弊也乱;好刚不好学,其弊也狂”(《阳货》)。他以身作则,十分喜爱赞赏自己的这种好学、乐学的品格。他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

教师自我能力的发展,离不开其持续不断地自主学习。今天在我国教学一线一直默默奉献的教育家李吉林、李镇西、于漪等等,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他们之所以取得了如此骄人的成绩,与其持续不断,勤奋学习分不开。《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教师的要求之一就是终身学习。要求其“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老师自古就被称为‘智者’。俗话说,前人强不如后人强,家庭如此,国家、民族更是如此。只有我们的孩子们学好知识了、学好本领了、懂得更多了,他们才能更强,我们的国家、民族才能更强。”③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EB/OL].http://cpc.people.com.cn/n/2014/09/10/,2014,9.所以说,“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卓越教师的培养是我们今天教师教育的首要任务。

猜你喜欢
孔子老师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