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培瑞
国家教育部决定,自2017年下学期开始,中小学语文、德育、历史学科统一使用“部编本”新教材。自此,结束了中小学人文学科持续了十几年的“一纲多本”教材编写和教材选用制,进入了“一纲一本”新阶段。
当今时代,每一个有血性的炎黄子孙都会强烈地感受到世界东方大国迅速崛起的光辉现实和无限荣耀,中国方案和中国表达已经成为耀眼的曙光和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扩大和深入,西方意识形态和思潮涌入中国。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中国不仅需要经济强大,更需要精神强大。精神强大的根基在教育。用什么价值取向塑造青少年的灵魂,关系到国家兴亡、民族盛衰。中小学人文领域是塑造青少年灵魂的重要领域,必须强化国家意志和统一管控。
2001年6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出台,标志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被称为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前的几十年中,中小学各科教材一直是“一纲一本”,均为人教社编写的教材。这次课程改革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把原来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把原来的“一纲一本”改为“一纲多本”。其改变的初衷是打破教材编写中的垄断制,适当放开教材编写领域,为办学单位提供选择教材的空间。但是,良好的初衷未必有理想的效果。由于我国的教育国情极其复杂,导致在教材编写中一直存在着部门干预、利益驱使、短期行为、价值取向混乱、质量参差不齐等倾向,尤其是价值取向混乱,危害极大。
“部编本”,顾名思义,就是国家教育部主持编写的版本。在这之前的各种教材,均为“社编本”或“校编本”,即由出版社或学校编写。
所谓教材的经典性,是指把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最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范文选入教材。具有世代传承、影响深远、不可替代等特点。
所谓教材的时代性,是指把最能体现时代主流与本质的艺术精品选入教材。时代性具有底蕴深厚、生活气息浓烈、人性美好等特点。
所谓教材的适切性,是指把符合学生认知现状和认知规律的范文选入教材,具有生动鲜活、童心童趣、深入浅出等特点。
少数学校曾尝试先学汉字,后学拼音的实验,但很多人并不认可。笔者曾于十年前考察济南市育贤小学的“先字后音”的实验,结果显示在“先字后音”下学习的孩子识字量扩大了,学拼音的难度降低了。原因有三:一是汉字作为母语的符号,源于模拟形象,具有形象性、趣味性和美学价值,为孩子们喜闻乐见;二是孩子们从降生就浸泡在母语和汉字的海洋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形成了对汉字的早期认知;三是受益亲属和多种媒体,于学前识了不少汉字。处于启蒙阶段的孩子们的认知特点是记忆力强,以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为主,容易受外界影响。孩子们的这些认知特点与汉字的特点相吻合。与此相反,孩子们对抽象枯燥的汉语拼音相当陌生,学得并不“顺茬”。因此小学一年级改为先学汉字,后学拼音,把被颠倒的学习阶梯予以矫正,符合孩子们的认知规律。
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学古诗文,小学阶段6个年级12册共选优秀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达80%,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初中古诗文选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51.7%,比原来的人教版也有提高,平均每个年级40篇左右。体裁更加多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文到唐宋古文、明清作品,均有收录。
现在加重分量意味着过去的分量不够。长期以来,总有许多人认为古诗文年代久远,又多为文言文,小孩子学得很吃力,加重了他们的负担。这种论调非常流行。
古诗文确实存在年代久远,表达方式与今天的差异较大,但这绝不能是弱化传统文化教育的理由。古诗文犹如出土的竹简、钟鼎、石鼓文、编钟、越王剑,虽然披满历史烟尘,却凝聚着那个时代的辉煌,具有不可替代性。教师的重要责任之一,就是开通连接古今的历史隧道,神游历史的天空,体察古诗文产生的历史背景,置身当时的情境之中,并带领他们回到现实世界。倘能做到这一点,孩子们学习古诗文的难度会大大降低。
这是“部编本”的一个创造。实践证明,亲子阅读乃至亲子写作是家庭合作学习,引导家长走进课程的一种平台和机制。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推行亲子阅读的难度较大。教师的又一重要责任是利用教材提供的亲子阅读平台,把亲子阅读广泛持久地开展起来。
现在的“一纲一本”由教育部牵头编写,可以更有效地调动各方面的精干力量攻坚克难。“部编本”从确立大纲,体例框架,拟定样章,选文到具体编写,历时4年,先后经过14轮评审,还请100名基层的教师发表意见,最后,提交教育部定稿,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和智慧。
这是在编写主体构成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入选语文教材的经典范文都是作家写出来,他们对语文教材编写具有发言权。《诗经》 《大学》 《中庸》 《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等经典教材均由文章大家编写。近代著名作家鲁迅、胡适、叶圣陶等人都编写过经典教材。然而,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几十年中却把作家拒之门外,成了某些出版部门和某些“匠人”的专利,同艺术殿堂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当今“部编本”邀请作家参加,对教材回归本源将发挥特殊作用。
提炼目标的依据有三:一是学段育人目标;二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三是语文课程标准。三者的关系如下:育人目标是总领,核心素养承上启下,课程标准是“刚性尺度”。
遵循“三大依据”,笔者认为提炼目标体系应包括以下要素: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文学科总目标、学段教学目标、学期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
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例,可以从四个维度提炼:
①知识积累:字词积累,语言积累,阅读积累,生活积累。
②能力培养:阅读能力,说话能力,写作能力。
③思维发展:形象思维,发散思维,逻辑思维。
④价值认同:认同中国文化。
以小学低段为例,可以提炼学段教学目标为:
①认识常用字1600个左右,会写800个左右。
②掌握汉语拼音。
③用普通话流利地朗读课文。
④顺畅地写一段完整的话。
⑤热爱中华文化。
各安排一个月的时间,看一看先识字后拼音同过去的先拼音后识字有什么区别?两段教学如何有效连接?实际效果怎么样?建议老师边实践边探讨。
亲子阅读,读什么?怎样读?怎样涉及到所有的学生家庭?怎样可持续发展?建议老师们破解这道难题。
教材中古诗文的分量加重了,意味着传统文化土壤的扩大。我们如何耕耘这片土壤?如何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阅读和理解能力?如何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建议老师探讨规律和路径。
相信,随着广大一线教师们对“部编本”语文教材所体现的课程理念的深入理解、课程执行力的逐步加强,定会将教材变化所蕴含的战略意义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全面落地,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复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