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文蔚
摘 要:我们都知道“好的学习习惯能让孩子受益终生”,而且年龄越小,习惯养成越容易。低年级是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老师们就像陀螺一样在每个孩子身边旋转,力求他们能早日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低年级学生;学习习惯;质疑
低年级的家长对孩子学习也是非常重视的,在平时教育孩子过程中有这样的困惑:
“孩子平时大大咧咧惯了,学习上也受影响,马马虎虎的就是改不了。”
“孩子上课坐得端端正正,为什么老师总说他不会听讲?”
“孩子总爱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把我问得哑口无言。”
“叮囑他多少遍了,每次写完还是不检查,扣的都是冤枉分。”
……
面对家长的各种教育困惑,有时候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才能让他们明白“好习惯”不是说说而已,要落到实处。面对这些困惑,我也看了一些教育著作,其中实用性最强的是李红延老师写的《走对小学的每一步》,这本书是她花费近10年的时间写给家长的一本书,书中收集了很多教育案例,也是平时家长问得最多的问题,为家长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
好习惯一:不马虎
人人都有马虎的经历,对孩子来说,因为马虎而犯错是很平常的,连我们大人也常常把孩子的错题简单地归因于“马虎”两个字。其实这样是不对的,由于家长这种无意识的暗示,会使孩子找不到犯错的真正原因,那么他可能就与好成绩无缘了。
造成孩子“马虎”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学习能力不强。结合具体的错题,家长帮孩子认真分析,不能简单地归因于“马虎”,忽视孩子知识上的漏洞。
第二,学习态度不端正。平时作业,有些孩子能做到写完后认真检查,有些孩子却只会做小动作或东张西望,这就需要家长让孩子明白,完成不是目的,要争取更好。
第三,学习习惯不好。有些孩子的作业前面是正确的,字也写得工整,后面写得几乎都要飞起来了,作业本上还有油渍,对于这种情况,家长平时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不要边写边玩、边写边吃,要做完作业再去做其他的事情。
好习惯二:会倾听
这一学期最让我头疼的问题是上课很多孩子不听讲,作业完成情况很差。联系了几位家长都说自己每天叮嘱孩子“上课要认真听讲!不做小动作,积极发言!”也有家长说:“上课我不能在孩子旁边看着他,只能请老师多费心了。”如果有摄像头的话,真想把孩子课上的表现拍下来让家长看看,可能就能找到问题了。光靠反复强调“要听讲啊”“要举手发言啊”其实作用不大,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多加训练。
第一,要让孩子养成“说一遍就能做到”的习惯。生活中的小事如吃饭、睡觉、刷牙都可以用来训练。
第二,有意识地训练孩子听话的能力。可以同时安排三四件事情,要求孩子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干什么,家长仔细观察,看孩子是否完全理解,通过这种训练帮助孩子有系统地记忆事物。
第三,告诉孩子听讲的小窍门。孩子的思维比较简单,上课时眼睛看着老师的脸,有助于提高听讲效果。老师多次提问,加强语气的内容一般就是重点。
这也是下学期,我要和家长沟通,有智慧地训练孩子学会听讲的方法,孩子应该在“在学校会,在家才会”,而不是“先在家会,再到学校会。”
好习惯三:能质疑
低年级的孩子喜欢天马行空的想象,问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经常让人哭笑不得。往往他们提问题总是不假思索,家长也尽量做到有问必答,既怕孩子查找浪费时间,又怕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其实每个问题都是培养孩子思考的能力,发展孩子思维的机会,家长要鼓励孩子勤于动脑、敢于提问的行为,让孩子自己先寻找答案,提供相关的书籍,还可以问问孩子知道了什么,弄清楚孩子真正的问题,再适时给予启发。
家长也可以做个引路人,与孩子一起探索。班上有个小男生,刚开学时不会系鞋带,我教了几遍,再让其他会的小朋友教他,给他一周时间回家学习,两周后他还是不会系。后来有一天,他突然开心地跑过来跟我说:“老师,我会系鞋带了!”我就问他怎么学会的,他说班上有个小朋友和他并排蹲着,教他系鞋带,他就明白学不会的原因了,其他人教的时候,他看到的都是反的。讲授者往往不知道听者的疑点,所以与其教与学面对面,不如同在一排,共同探讨。《乌鸦喝水》中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与其抽象的讲授,不如和孩子一起做个喝水实验,熟悉课文内容。还能怎么喝?回家家长和孩子一起做实验,共同探索答案。
好习惯四:做后查
大部分的低年级孩子是不会检查的,检查习惯需要循序渐进地培养。检查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首先从意识上,家长需要让孩子明白检查的重要性,可以列举生活案例,可以写小纸条贴在文具盒里叮嘱孩子养成做检查的好习惯。其次,检查题目的方法要按一定的步骤,先从题号开始,看有没有漏做的,再看题目要求,最后检查做过的题目。
为了让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受益终生,家长需要智慧与耐心,对孩子的学习习惯长期严格要求,反复训练,抓住每一次训练的机会,做到持之以恒,让孩子体会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张艳超.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J].中国校外教育,2014(34).
[2]陈伟年.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成才的关键[J].教育教学论坛,2014(7).
编辑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