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教研:区域教研工作新思路

2018-02-23 12:19刘世斌
中小学管理 2017年12期
关键词:沉浸式教研员教研

刘世斌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如何深入推进区域教研转型,不断创新教研方式,提高教研质量,成为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2015年以来,为弥补“行走式”教研的不足,大连教育学院开始探索“沉浸式”教研。经过三年的探索实践,这种教研方式已在全市各学段教研部门全面铺开,并逐步形成了“摸清一线需求→现场诊断问题→及时解答困惑→形成教研课题→研发培训课程”的教研工作新路径。

一、“沉浸式”教研的定位:发现深层教学问题,促进教师行为改进

“沉浸式”教研是教研员将工作岗位前移、重心下移,连续数日深入到同一所学校,与教师一起开展教学设计,研究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指导教师开展有效教学,为基层学校和教师提供教育服务的一种新型教研方式。

在传统的“行走式”教研中,教研员到学校教研(调研),大多数情况是在一天时间内连续听多节课,然后进行评课指导。往往是教师刚刚有了改进的意识和行动,教研员却又要奔向下一所学校,教师后续的教学行为得不到有效的跟踪指导,难以进行持续的行为改进。开展“沉浸式”教研则可以弥补“行走式”教研之不足。

其一,在“沉浸式”教研中,教研员能够连续数日工作在同一批教师身边,并连续跟踪教师,在集体备课和听评课过程中发现教学问题,及时提供有效指导,有利于教师教学行为的持续改进。

其二,“沉浸式”教研可以进一步加强学校学科教研组的建设,有效开展校本研修指导,增强教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三,教研员在连续深入课堂开展教学观察时,可以发现深层次的教学问题,并可将此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进而开发出后续的教师培训课程。

其四,在“沉浸式”教研中,教研员不仅促进了学科教师专业的成长,而且提升了自身的专业指导能力和课程建设能力。

二、“沉浸式”教研的流程:精细预设,确保教研工作深入持续推进

为了保证“沉浸式”教研的工作质量,教研部门需要根据工作目标精细设计时间安排和工作流程。“沉浸式”教研通常以每次六天为宜。教研员可以学段为单位,集中各学科力量深入到1~2所学校,也可以依据工作计划,根据目标自行选定学校。“沉浸式”教研多采用“4+2”模式,前四天深入学校开展教研,后两天进行研讨反思,及时总结提炼教研成果。

“沉浸式”教研活动具体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准备阶段。首先,教研员要选定开展“沉浸式”教研活动的学校;其次,基于所选学校的教育教学需求及教研员的预设任务确定教研目标和内容;再次,制订教研计划,将每天的工作内容细化到每一节课,确保教研目标的落实;最后,预设研究成果,包括对学校和教研组教育教学的工作建议、典型案例的收集整理、教研反思的撰写等。

二是行动阶段。在“沉浸式”教研的前四天,教研员按照自身的专业分工和所在学校的作息时间,参加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每人每天至少听两节课,并及时组织评课等研修活动。教研员可结合学科实际,为本学科教师做专题讲座或互动性教研;德育教研员要参加班会课、升旗仪式、学生社团等学校德育活动;教学管理教研员要结合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课程规划、实施与评价等问题,提出具体可行的指导意见。教研员每天要撰写工作日志,及时记录在校期间工作活动情况,并按照预设主动收集有价值的过程性资料。第四天,教研员召集学科教师进行教研工作反馈,并听取学校领导和一线教师的相关意见及建议。

三是提炼阶段。在教研活动的后两天,教研员要进行总结提炼,形成教研反馈报告并将其反馈至所在学校领导,报告包含学校教师培养、学科教研组发展建设等方面的亮点与特色,以及问题和改进建议等内容。同时,教研员要以学段为单位开展“沉浸式”教研工作总结,跨学科交流“沉浸式”教研工作的实施特色和教研成果,通过分享教研经验,形成典型案例,寻找共性问题,研发培训课程,形成科研课题,将教研工作不断推向深入。

三、“沉浸式”教研的核心:聚焦关键问题,形成解决策略

在“沉浸式”教研活动中,教研员通过课堂观察、参与教研活动、与教师座谈研讨、召开学生座谈会、访谈学校管理者、问卷调查等方式,及时发现教学中的普遍性问题,并且在找准问题后,和学校教师一起探索并形成解决策略。

1.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引导教师改进教学设计的视角

例如:针对当前不少教研组的备课内容仅限于最近一周甚至一节课的现状,教研员建议采用单元备课方式开展集体备课。单元备课以单元(章)为单位,采用教学单元的视角明确单元教学目标,然后再确定各节(篇)的课时目标;单元备课要明确单元的教学重点,并分解到各节加以落实;单元备课要分析单元内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到每一节的教学价值点,关注单元内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单元备课要引导教师深刻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更高效地用好教材,引导学生掌握教材的内在逻辑关系,学习学科核心内容。

教研员开展的基于单元的教学设计,引导教师将视角从课时目标、单元目标逐步移向课程目标,不再单纯地将知识点和技能作为全部学习目标,而是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基本的学科素养培育出发,通过分析、設计、实施与评价等环节展开思考与探究活动。

2. 加强课程标准研究,引导教师过好“教材关”

大连市初中年级大多数学科自2012年开始使用改版教材,目前相当一部分教师特别是新教师对教材理解不到位,不能很好地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缺少合理的设计,课堂提问缺少层次,甚至有些随意,很多问题停留在浅表层面,导致学生的思维水平不高,高层阶思维和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因此,教研员可建议学校教研组要认识到课程标准的重要性,加强课程标准研究和教材分析,在教研活动时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准确把握教材内容和教学程度,避免盲目加码,并加强习题和作业的研究,引导学生建构知识逻辑结构图(或思维导图),形成学科思维方法。对于平时教学中遇到的小问题,教师要养成随时沟通、及时解决问题的习惯,真正确保每一位教师都能过教材关。

3. 加强学生、学法研究,引导教师更多关注学生思维发展

尽管课程改革已经出现阶段性成果,但是课堂上教师讲得多、学生被动学的现象还在相当程度上存在。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尝试使用“学生问题建构导学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出、分析并解决问题,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思维水平。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并关注生成性问题,突出课堂教学中的学生主体性。此外,教师还要加强研究学生、研究学科学习的基本方法,加强学习方法的传授。

4. 搭建开放教研平台,引导教师拓宽视野、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我们发现不少学校教师(特别是常年教毕业年级的教师)外出学习、进修提高的机会过少,导致教师的视野不够开阔。为此,我们建议这些学校与其他兄弟学校建立学习共同体,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为教师搭建更加开放的教研平台。同时,学校领导要大力支持教师参与各级教研活动,引导教师充分利用网络优势,通过QQ、微信等多种方式进行沟通和交流,积极参与“学科教学朋友圈”活动,实现资源共建共享。有条件的学校还应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建立起富有校本特色的资源库,不断提高教学资源的应用价值,最终人人都成为优质教育资源的贡献者。

5. 立足高位,引领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方向

教研中,一线教师提出的问题大多是基于现实的和眼前的。教研员不仅要帮助教师解决当下的问题,更应帮助教师明确课程改革的方向,努力做到站位更高、志向更远。比如:引导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提高学科德育意识,提升课程育人水平;引导各学科教师深入挖掘与本学科相关的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活化教材,增强其在学生关键能力培养方面的学科贡献率;引导教师在学科教学中不断强化课程意识,提高推进课程改革的执行力和领导力;引导教师尝试用科研的思维方式方法去解决学科教学的关键问题,推动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与提高。endprint

猜你喜欢
沉浸式教研员教研
做慧眼识珠的教研员
苦练内功强素质 务实求精促发展
教育从“心”开始——基于心理教研员的视角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初中语文沉浸式散文教学研究
“沉浸式”初中体育教学的实践探索
艺术与技术:“沉浸式”的历史对话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