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华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指导应是基于信任的倾听和渗透思考的指引,具有具体性、生成性和互动性等特点。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活动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教师指导的内容和方式也有所不同。教师应在指导过程中学会相信学生,让学生放手去做,学校应为教师的指导以及活动的开展营造适宜的环境。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指导;跨学科课程;倾听;自主实践;《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17)12-0010-03
作为一门提升中小学生核心素养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学生的自主实践提供了课程平台和探索空间。《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指出:“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处理好学生自主实践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对于一线中小学教师而言,准确理解教师指导的内涵,并能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进行有效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指导之内涵
《指导纲要》指出,教师既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而应当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笔者认为,基于信任的倾听和渗透思考的指引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指导的内涵,运用得当可以增加学生收获,促进课程落地。倾听能够促进行动层面的指引,指引有利于倾听的具体化,教师应注意把握二者间的关系,并重视自身相关素养的提升。
1. 基于信任的倾听
倾听是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以信任学生为基础,秉持尊重和理解,用心走进学生内心世界的态度。每位学生的成长都具有多样性和无限可能性,一名在某一学科学习中成绩暂时居后的学生,可能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有优异的表现。据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善于倾听的教师能够不以学生学科学习的成绩优劣作为评价标准,而是针对该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具体表现,为其更好地进行自主实践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在这一过程中,倾听不只是听到,更体现着信任、理解和欣赏。
2. 渗透思考的指引
指引是指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对学生自主性实践的点拨和引导。教师既不应“包办代管”,也不能放任学生“野蛮生长”,而应是在理解和研究学生的过程中,为其提供适宜的方向性指引。这样的指引渗透了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價等内容的理解与思考,应该思路清晰、定位准确。教师的指引既帮助学生不断生成向上成长的力量,又推动了自身的不断完善和持续成长。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指导之特点
“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的职责设定,使得教师指导应具有具体性、生成性和互动性等特点。
1. 具体性:基于指导对象差异的适宜点拨
具体性指教师应基于每一班级、每一活动小组、每位学生的具体特点,提供适宜的点拨和指引。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指导,均应体现此特点。这一特点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自主选择和自主实践的课程性质有着密切的联系。
2. 生成性:基于课程实施过程的“应景”点拨
生成性指教师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实施走向,弹性预设指导内容和指导方式,为学生提供“应景”的点拨和指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的基本理念,以及开放性、连续性的内容选择和组织原则,均要求教师指导体现出生成性的特点。教师需要基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新生成的变化,及时调整指导内容和方式,要做到学生发现新问题、产生新思考、凝聚新动向时能够及时匹配相应的后备支持。
3. 互动性:以高质量、有效互动助力课程推进
与学科课程不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指导需要建立在生生、师生之间大量的高质量互动之上。通过互动,学生们能够互通有无,促进课程的高效率完成;教师们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向,确保学生们“走在正确的轨迹之上”,助力课程的高质量完成。有效的互动,还有助于师生间形成相互理解、共同创造的研究氛围。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指导之策略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不同阶段,教师指导的内容和方式也有所不同。教师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等不同角色的转变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得以实现。
1. 活动准备阶段
从便于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角度,《指导纲要》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四种基本方式,分别是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
基于活动内容和特点,可将这四种方式大致分为两类:其一,探究问题或提出创意类,主要包括考察探究、设计制作,其重点在于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或亲手制作物品,经历问题解决或创意实现的过程;其二,服务或体验类,主要包括社会服务、职业体验,其重点在于学生通过为社会大众提供服务或自主体验特定的职业,经历责任担当或发现自我的过程。
在活动准备阶段,上述第一大类教师指导的重点是以合适的方式组织学生确定选题或提出创意;第二大类教师指导的重点是以合适的方式组织学生参与活动方案的制定。从已有实践看,无论何种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的类型均可以分为以下两种,分别是学校统一组织下的教师指导以及教师自主开展的教师指导,笔者以考察探究方式为例,概述此二者可行的实施路径。
(1)学校统一组织下的教师指导
例如,上海市浦东新区M小学探索出了学校统一组织下,考察探究方式的教师指导思路,大致内容如下:首先,在教师开展选题指导前,学校层面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学生感兴趣的主要选题;之后,学校将学生感兴趣的主要选题公布,让学生自主选择,根据学生自主选题结果组建探究小组;最后,各探究小组自主选择课题指导教师。这一类型教师指导的重点在于,学生确定选题后,教师要组织学生思考拟定该选题下应研究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并形成研究子课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探究小组按子课题组建成不同的小组。endprint
(2)教师自主开展的教师指导
教师自主开展的教师指导,重点在于选题课的设计,教师要以一定的思路指导学生选定课题。教师可以參照如下思路进行选题课设计:首先,以师生互动的方式促进学生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了解,引导每位学生构思并撰写个人的研究问题;其次,教师及时记录学生依次提出的问题,如果问题多且分散,则要引导学生进行归类;再次,在归类的基础上,从问题的可研究性等角度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最后,初步确定课题(如果课题不止一个或不适合研究,引导学生作出第二次选择),根据选择结果形成“自然研究小组”。如果是小学高年级及以上年级的学生,那么上述思路可适当简化步骤,修改为小组合作讨论并确定选题的过程。
2. 活动实施阶段
根据《指导纲要》的精神,活动实施阶段教师指导的重点是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内容和方式,指导学生做好活动过程的记录和活动资料的整理。
(1)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内容和方式
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教师指导的重点不是“教”,而是与学生一起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内容和方式。寻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从自身的兴趣、特点和能力出发,同时综合考虑活动内容、活动计划、活动时间、活动安全性等因素。师生合作探究活动内容和方式的过程中可采取头脑风暴的方式,师生间畅所欲言,互相激发新想法、新思路;也可由教师作为统领,在其指导下学生对可能的活动内容和方式进行分组研究。
(2)指导学生做好活动过程的记录和活动资料的整理
教师指导学生做活动过程的记录和活动资料的整理时,重点同样在于帮助学生以“做中学”的方式,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以活动过程记录为例,大致可以有如下两种方式:其一,学生根据活动内容自主设计活动记录工具,比如设计记录表、拍摄图片及音视频等方式;其二,师生基于他人探究形成的记录工具,讨论形成适合自己的活动过程记录工具。采取第一种方式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讨论自主设计的记录工具的适切性。使用第二种方式时,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要让学生对他人研制的活动过程记录工具进行简单的模仿复制。
3. 活动总结阶段
关于活动总结,教师指导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进行匹配自身年龄特点的、言之有物的总结,生成关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反思。教师可通过让学生反思前期的内容选择是否合适、中期方案的设计和实施是否可行、后期的体验总结是否具有一定的深度等方式,引导学生归纳活动的成败得失及对自身成长的意义和价值。通过个人和小组的反思性活动,教师应帮助学生找到未来可以持续开展的活动内容和方式,真正实现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促进学生持续成长的内在价值。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教师最大的挑战是要学会相信学生、学会放手,让学生成为综合实践活动中真正的主角。教师只有直面这样的挑战,才有可能放弃代劳和控制,走向跟随和陪伴。与此相应,学校最大的挑战是学会相信每位教师的专业自主能力,为师生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营造适宜的环境。当学校真正信任教师时,才更能激发教师的教育情怀,使他们不再受困于担心学生做不好的忧虑之中,从而为每位学生提供匹配其个性的指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