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述评
——以云南地区为例

2018-02-23 10:37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8年25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云南德宏 678400)

引言

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 年代,迄今为止已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随着大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成果的涌现,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也获得了发展,取得一定成果,对这些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和述评,对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心理健康的教育研究的发展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少数民族地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发展趋势

1.研究对象由单一化向多样化发展

以往民族地区有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多集中在大中小学生的整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上,随着社会的发展,研究者逐渐认识到,用共性替代个性远不能解决现实生活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所有问题,应该强调研究对象的个性化、多样化。如以前由单纯关注学生群体转向校长、教师、同伴、父母等作为研究对象,并探讨它们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学生群体也进行分类化研究,如以在校大中专学生为对象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就包括:新生群体、贫困学生群体、少数民族学生群体、网络学生群体、毕业生群体等。同时,对幼儿的心理健康、研究生、工读学生、残疾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也有所关注。

就大学新生而言,研究者主要就存在问题、产生原因等提出相应的对策,如在关注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的对策上,金明珠等(2013)大一新生入学适应问题的学校社会工作干预研究 ——以云南大学2012级新生为例研究发现,学校社会工作方法对于有效解决大学新生学校适应方面的问题有显著效果[1]。

关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中,李锐(2008)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中指出:贫困生生活压力比非贫困生大,主要的应激事件是经济困难、学习压力、人际关系、适应、就业。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生活事件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非贫困生,他们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强迫、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焦虑等方面[2]。这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针对的网络群体包括经常使用网络但未迷成瘾的大学生群体和网络成瘾的大学生群体2类。对于前者,主要是基于调查的事实研究网络对于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毕业生群体主要针对毕业生心理现状、个性特征、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评价大学毕业生心理健康水平。

王永华(2010)在残疾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实践研究 ——以H中专为例的研究中,以残疾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提出提高残疾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建立和扩展社会支持网络和能力建设这三个方面开展心理健康服务[3]。杨四海(2006)对云南省工读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人格、家庭环境、父母养育方式关系研究中发现:工读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与其他学校学生并无显著性的差异,但在因子水平上分析显示:工读学生的强迫症因子得分显著低于普通中学,而适应不良因子得分高于重点中学;工读生家庭环境中,知识性因子得分显著低于普通中学和重点中学学生;在父母养育方式上,工读生更多地感受到父亲过分干涉、母亲严厉惩罚和父、母拒绝否认等[4]。

文艺(2015)在小民族、大和谐、重特色、新视角——关于人口较少民族中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建议中调查得出:人口较少民族中专学生的SCL-90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国内常模,且有7个因子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01);人口较少民族中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十分明显的性别差异[5]。文章还分析了这些人口较少民族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这对少数民族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实践性意义。

2.研究模式、研究因素由简单化向多元化、系统化发展

在少数民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中,研究者主要采用文献综述法、调查法、访谈法,对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心理健康状态进行描述的模式呈现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现状,并针对现状描述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也有研究者采用团体干预的方式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李辉等(2002)在云南边疆少数民族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中运用访谈、问卷调查的方法发现:云南边疆民族中学生的SCL - 90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国内常模,且差异都达到了非常显著水平;与当地汉族学生相比,民族学生的各项因子均分明显偏高;民族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年级差异[6]。文章同时探究了民族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罗鸣春(2005)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中同样运用问卷调查法得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是学习适应性,人际关系适应和环境适应问题[7],并针对此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李锐等(2008)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中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得出结论:在该地区大学生心理水平较低,主要表现为强迫症、抑郁、人际敏感等方面[8]。

由于心理健康状态是一个动态系统过程,受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同伴、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调查法、实验法本身也有自身的局限性,仅仅靠现状描述,对做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保证研究的有效性除了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外,还要考察造成学生心理问题深层原因。关系研究、干预研究、不同教育方式的研究表明运用多种方法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研究,更有利于指导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刘娟(等)(2009)在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言语障碍中,通过对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言语使用情况的抽样调查,进一步了解使其产生交流障碍的言语因素,并对这些因素加以分析,找出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使用汉语言语的难点、排斥情况和言语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方式等[9]。李艳丽(2013)边疆地区职校生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状况的调查分析 ——以腾冲县第一职业高级中学为例得出:边疆地区职校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从总体上而言是良好的,但学习焦虑、自责倾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相对于孤独倾向、恐怖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比较严重;学习焦虑与主观支持分和社会支持总分呈显著正相关[10]。李晨(2015)在云南边疆地区卫校学生心理健康及教育干预研究中得出结论:卫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一般人群,性格外向情绪不稳定,纯朴性高。应该重点关注女生、毕业班、农村、家庭环境不良、父母文化程度低、环境适应能力弱、人际关系不良、性格内向学生的心理健康[11]。并针对提出问题进行干预,而干预提高了卫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应对能力和自我效能感。

3.影响心理健康因素由外部向内部转变

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生理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体因素等。以往的研究强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但在生活中,面对同一生活事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表现,研究者开始从个体生理及内部心理机制来探讨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例如,陈云洁(2013)云南大学女大学生月经机能与心理健康状况相关性分析中发现:女大学生痛经和经前期综合征及月经周期延长发生率较高,原因与个人的精神心理健康状况、生理卫生知识、环境因素、生活习惯等密切相关[12]。岳亮(2014)在云南民族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中发现:民族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主观幸福感显著正相关,心理健康水平是主观幸福感有效的预测指标[13]。李晨(2015)在云南普洱卫校学生心理健康特点及其与人格、应对方式和特质焦虑的关系中研究发现:云南普洱卫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呈现明显的性别、年级和专业差异,人格、应对方式和特质焦虑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14]。

二、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1.起步较晚

以云南、心理健康、教育等关键词输入中国知网,时间1980年后,检索云南地区学校心理健康方面的文章,直到90年代才出现零星的几篇,主要内容介绍少民心理、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特点,以文献综述为主。1998年后出现一些研究学校心理健康方面的文章,如张河川等(1999)在云南省大学生心理健康及相关因素分析中以SCL-90和社会调查表,对云南10所高校不同专业的430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大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是强迫、人际、偏执、敌意、抑郁(检出率4.04%-5.34%);影响其心理健康的社会因素依次为生活事件、专业态度、大学生活度过方式、学习目的和家庭人均收入[15]。随后对中学生、中专生心理健康方面关注的文章也开始出现,但数量较少,直到2000年以后才涌现出一批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文章,主要集中在高校。

2.理论成果相对较少、水平相对较低

以知网期刊为资源进行检索(检索时间1980年-2016年10月),只检索到80多篇直接与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文献,与发达地区相比研究成果相对较少。

云南民族地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水平较低,一是理论大多依赖国内外的成型研究理论,不能有效结合民族地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状态和教育文化背景,做较深层次的研究;二是缺乏创新力,重复性的研究较多,难以有新进展和新突破;三是严重缺乏适合民族地区不同学生层次的心理健康普查的量表,目前应用的量表多引用国内通用的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3.力量薄弱、发展不均衡、缺乏交流

由于受当地财力、物力、人力的影响,与内地相比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受到很大的限制,即便是在当地各学校之间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也不尽相同且撰文章数量不均衡,研究者(第一作者)学术经历也不同,专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者相对较少,而且研究者主要聚集在省高校、高职高专和地方高校、高职高专中的相关人员。梁文涛(2009)在云南省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研员与教师现状调查中指出全省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极其匮乏,尤其是小学[16]。尽管目前这种状态已有所改善,城镇中部分学校已配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结合当地实际,共享资源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获得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从就目前云南地区情况来看,尽管高校工委每年组织心理健康教育交流年会,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者之间仍缺乏信息交流和联系,且把中小学、中职学校挡在了门外,这就导致研究工作者难以及时有效的获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新成果,阻碍了当地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发展进程。

4.研究内容狭窄

目前国内大部分学者认为的心理健康标准包括:认知能力正常;情绪反应适度;意志品质健全:自我意识客观;个性结构完整;人际关系协调;社会适应良好;人生态度积极:行为表现规范;活动效能吻合年龄气质[17]。姚本先(2007)等在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展望中提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健康、自我意识、学习心理、个性心理、人际交往心理、恋爱与性心理、择业心理,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又融入了网络心理、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方面的内容[18]。但是,就关于云南地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中,在具体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呈现;对策研究浮于理论层面较多,缺少操作性;较少的影响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研究,且由研究生研究较多,理论成果多有于学位的获取。

5.研究方法缺乏丰富性

纵观云南地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发现:研究方法局限于文献综述法、调查法、访谈法。而研究工具大多借用于国内通用的量表,缺少专门针对民族地区学校心理健康研究的测量工具。同时,团体干预、个案干预与追踪、实验研究、心理纠正与矫治的个案等研究较少。

结语

学校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特殊重要环境,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地区的学生既有非民族地区学生的共性,又有自己的特性,结合当地实际,对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直接影响着民族地区学生未来的发展与进步。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的出现,使学生心理疾病问题越来越严重化和复杂化,因此,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教育工作,不断提高民族地区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使之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并为社会进步和民族团结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