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人人都能接受同等的教育,要体现教育的公平性。但是在同一个班级里,学生之间各有不同的差异,其表现在数学学习上是对数学有不同程度的认知水平。传统的教学模式因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很难使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兼顾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得到平等教育的机会。“助学型”微课能突破现有教学模式的局限,不限时间地点,利用零碎的时间辅助学生进行数学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利用网络或移动终端,选择自己需要的微课内容进行多次重复观看,直到学懂为止。由于“助学型”微课时间短,主题明确,形式多样,更能集中学困生的学习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1.“助学型”微课的定义。“助学型”微课,顾名思义指辅助学生自主学习的微课。它是以微视频为核心的,一种适合于学生自主协作、探究学习,短小精悍的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它的核心内容是微视频,一般时长为5~10分钟,同时也包含了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微教案(微学案)、微课件(微学件)、微练习(微思考)、微学习任务单(指导学生基于微课开展有效学习活动的指南)。
2.“助学型”微课的理论基础。
(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 该标准明确提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具有基础性、普及性,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让每个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此外,还提出:让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尽可能地使用计算机、软件、互联网,以及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学习有关的内容。“助学型”微课就是以上述要求与基本理念为主要的立论依据,将之应用于高一数学学困生的转化,为学困生的学习提供不一样的学习资源,让他们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学习内容,达到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每位学生在数学学习上都可以获得不同程度的成长。
(2)建构主义理论。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在建构主义理论中,学生才是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更多的是扮演了帮助者、促进者的角色。因此,在利用“助学型”微课促进高一数学学困生转化的过程中,通过对不同学困生的调查,根据他们的不同需求,制作出相应的微课,让学困生通过课外时间自主选择需要学习的内容,弥补教学过程中的缺陷,让学困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
(3)元认知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弗莱威尔的元认知理论是指主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知,其中包括对当前正在发生的认知过程和自我认识能力以及两者相互作用的认识。在具体的学习中,人们能够对学什么、如何学、何时学、何地学及达到何种学习结果产生明晰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体验等,这就是元认知的作用。在对高一数学学困生的转化过程中,我们希望培养他们对自己数学学习的状况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能意识到自己哪些方面不足,需要改进,并能对自己的数学学习过程进行及时的反思与调整,这样才能促进学困生的进步与提高。
考虑到高一数学学困生的基础薄弱,学习能力相对较差,并且课程的学习主要是在课后进行,“助学型”微课的应用主要注重以下3个方面:
1.强化知识的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是高中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后续进行高效学习的前提与保障。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整体地把握与了解,对课本上不懂的内容进行标记,对前面学习的薄弱知识进行补充。可是,由于学困生的数学基础普遍薄弱,课本上的内容抽象难懂,面对数学预习的任务很多学生都望而却步。“助学型”微课充分考虑到学困生的特点,把即将要学的课堂教学内容分解为几个小片段,分别录制下来,发到校园网、微博或微信朋友圈,让学生选择性收看和学习。比如,在“人教A版”必修2“三视图”的预习过程中,传统的预习方式让我们对简单立体图形的三视图的认识,只能停留在书本表面和自己的想象之中,特别是在没有实物图形做参考的情况下,空间想象能力较差的学生根本无法画出简单立体图形的三视图。为了让学生有更加直观地认识,可以用几何画板,Flash等工具制作出精美的课件,配上老师的讲解,录制成一个简短的微课。这样的动态演示,不仅可以使物体在学生头脑中迅速形成动态性的思维模式,加深学生对立体几何的理解,还让他们在后续的课堂学习中做到心中有数,有重点的听预习中理解不了的内容,大大地提高了听课的效率。
2.攻破知识的重点难点。高一数学的知识相比初中数学更加抽象、难懂,每节课的内容容量大、节奏快,学困生想在一节课的时间内理解并掌握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相当困难的。而且由于学困生的数学基础比学习能力强的相对薄弱,对数学学习缺乏信心,即使有问题课后也不敢问老师和同学。久而久之,不懂的问题越积越多,成绩也就越来越差。此时,“助学型”微课可以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任课老师可以将每堂课的重点与难点分散开来,录制成几个微课小专题,每个专题突破一个知识点。学困生在课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安排时间,将不懂的内容反复学习,直到学懂为止。对于始终无法理解的知识,还可以有针对性地与老师和同学进行讨论,这样做不仅分散了学习的难度,也提高了学困生学习的效率,让他们在自学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成就感和乐趣,还能促进学困生和老师、同学间的交流,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比如,教学“人教A版”必修4“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传统的讲授并结合画图的方式,耗时很长,理解困难,学困生并不能得到直观的感受,这个时候就需要在课后,利用几何画板、PPT,补充几节微课,通过分别调整A,ω,φ,的大小让学生观察图象变化,体会这些变量对图象的影响。学困生还可以利用学校或家里的计算机,模仿视频中几何画板的操作,手动输入几个相对应的数据,来改变函数的图象,体会函数的变化。这对突破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后续研究三角函数的图象变化都有很大的帮助。
3.便于知识的归纳总结和复习巩固。每个知识点的掌握,都需要归纳总结,和有效地复习巩固。传统课堂上,老师的授课群体是绝大部分的学生,在复习巩固的过程中节奏比较快,容量也比较大,学困生往往还没看明白怎么回事,一个知识点的复习就过去了。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微课,将整个内容按照学困生的特点进行重新整合,合理拆分,让学困生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比如,教学“人教A版”必修5“数列”一章的内容后,先录制一个专题对本章的知识框架进行介绍,让学生知道哪些内容只需要理解,哪些内容是考试的高频考点,让他们对整章的内容有个总体的把握;然后将里面的重点考点如“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数列求和”等知识点细化成微课小专题,每个小专题后都配上一些典型例题和配套小练习进行巩固。这样既减轻了学困生课堂学习的负担,又让他们达到了复习巩固的目的,一旦遗忘,还可以调出视频进行反复学习。
高一数学学困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当前很多教师对学困生的关注不够,特别是学困生的教学资源的补充还有明显的不足。“助学型”微课的出现,不仅能够帮助学困生及时查漏补缺,让他们的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还能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调动学习数学的兴趣,重树学习数学的信心。在今后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将不断完善、不断改进,让更多的学困生能够摆脱数学学习的困境,最终都能得到进步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