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情,提高写作教学的有效性

2018-02-23 23:46
学语文 2018年1期
关键词:教学内容教学学生

“教学内容的确定”这一提法并不新鲜,其重要意义在阅读教学中早已达成共识,“教什么”比“怎么教”更为重要。王荣生教授和诸多专家对此进行了明确地阐释,广大一线教师也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开展了广泛地尝试和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奇怪的是,在写作教学领域“教学内容的确定”却没能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教学内容的确定”是开展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但在实际的写作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却把这个重要而又复杂的教学前的准备工作,简单地等同于命制一道作文题了。难道写作教学就是分析讲解作文题吗?作文题充其量只是给出了一个写作范围和方向,分析讲解作文题也只是写作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而已,而且还是很小的一部分。然而,更为奇怪的是,长期以来人们对此却习以为常。问题的实质还是缺乏科学的写作教学理念的指导,因而无法清晰地确定写作教学的内容。

笔者认为开展有效的写作教学的重要前提,就是要充分关注学情,并根据学情来确定写作教学的内容、设计写作教学任务。

一、了解学生的写作水平能力,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写作教学的理想境界是,教师的写作指导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想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教师首先必须了解学生现有的写作水平到底处在哪个发展层级?他们的写作能力在哪些方面已经达到标准?还有哪些方面还亟待提高?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外部的支持才能解决?在遵循学生写作能力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只有重视对学生写作水平能力现状准确的评估,并据此设定合宜的教学目标,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和策略,写作教学才能够具有实效。

(一)基于学生的起点能力,确定教学目标

要确定教学目标,首先要找准教学的起点。写作教学的起点不是由教师所决定的,也不是由教科书所设定的,而是要取决于具体学生的实际情况。要从“学”的角度来设计、开发写作教学内容,以学生作文的现状作为起点,以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为目标。每一节写作课都应该是围绕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展开的一个学习写作的过程。

写作起点能力的分析,可以从学生习作样本入手,通过批阅和分析,深入探测到学生群体真实的共性特征,进而找到切合学生实际的改进方法。比如,根据人教版必修一所呈现的写作序列知识,《人性光辉 写人要凸显个性》的教学目标是“写人要凸显个性”,但教材只是提供了课堂教学可能的起点,至于具体教学对象的某一班级某一学生真实的水平能力,只有靠教师自己去深入了解才能得知。笔者曾在外地借班执教 《人性光辉 写人要凸显个性》,在准备教学时,借助批阅学生课前完成的习作“写一写咱班的学霸”,了解到这个班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知识,如借助事例展现人物以及人物描写的相关知识等,而存在的共性问题是在实际运用中,事例不够典型,描写不够鲜活,语言空泛笼统。基于这样的分析,笔者将本次教学目标定位在“学会选择恰当的事例展开具体的描写,凸显人物个性”。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启示我们,恰当的教学目标,能够帮助学生理性地对待自己的写作现状,并获得足够的写作动力。只有根据学生的写作现状确定的教学目标,才不会盲目地将目标定得太高,高到让学生不能完成任务,变成一种无效教学;也不会太低,低到让学生感觉是简单无聊的重复。

(二)以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为抓手,开发教学内容

在清晰地了解到学生的写作现状后,需要对学生的习作做进一步分析,找准症结所在,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开发具体的教学内容。

教学《人性光辉 写人要凸显个性》时,设定好教学目标后,笔者再次研究学生的习作,发现学生产生写作困难的主要原因有:所选择的事例看似有用,其实尚不足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手法单调,描写空泛,缺少生动的细节,读来枯燥乏味。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有针对性地开发教学内容,并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必要的写作引导和支持。

首先,组织学生进行思维碰撞,讨论“学霸”其人有哪些主要的个性特征,明确写人要借助具体恰当的事例来表现其个性特征;接着进行习作分析,讨论学生习作中所用事例的特点与得失,在比较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精选事例的原则应当是“恰当”“鲜活”“细微”。在对话中及时捕捉学生的问题与困惑,并作出恰当的分析与判断,据此调控课堂的方向和进程,促进课堂教学生成丰富,气氛活跃。

其次,引导学生回顾已知的描写手法,如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提供本次学生作文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几个片段作为样本,通过组织讨论,诊断出本次写作中共同的问题,如空泛笼统、千人一面、手法单一等等,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讨论总结出细化描写的方法后,教师提供他人的同题作文片段样本,让学生评价,明确其成功的原因在于恰当地运用了“细化”“定格”“延长”等描写方法,然后以方法引路,带领学生合作修改样本例文。作业是要求学生运用本节课所掌握的写作方法,写本班一位同学在上周学校运动会上的表现,要凸显其个性特点。

如此,以解决学生写作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为抓手,有针对性地开发教学内容进行写作训练,学生自然学有所得,是为有效的写作教学。由于写作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还应当通过关注学生在课堂上遇到的实际困难来探查学生实际需要的写作经验,及时调整原有的教学内容,更加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生成该写作经验的必要的知识支架和策略支架,使学生在共同探索写作技巧的过程中体会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快乐,从而不断接近并超越自己写作的“最近发展区”。

高中三年的教学是一个整体,要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制定有梯度的发展性的层级目标,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并且长期跟踪其形成和发展的轨迹,及时予以有激励作用的反馈性评价来调适,以此来创建动态开放性的写作教学体系。

二、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合宜的写作任务

阅读教学研究启示我们,教学内容的确定要基于学情,因为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因此,写作教学内容的确定也应当以对学情的分析为起点,设计符合学生需要的写作任务,设置合宜的写作教学目标,在写作的过程中以写作任务驱动达成写作目标,并在写作的过程中适时地为学生提供解决写作困难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的支持,全程跟踪关注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能力变化发展的动态轨迹,依据学生写作过程所反馈的信息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

如何设计写作任务?观察现有的教学,谨慎一些的教师往往是按照教材中写作专题训练的要求,从中挑选一个作文题让学生写作;随意一些的教师头脑中“灵光一闪”,一个作文题目莫名其妙地就产生了。前者依据教材,看似规范合理,但忽视了一个问题:教材只是一个面对全体学生的样本,不加改造地机械照搬,则难以适应不同学情的个性化需求。后者固然灵活潇洒,但如此随意、无序的教学带来的后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切实有效的写作教学,应该从设计一个合宜的写作任务开始。杜威说:“学校教育和学生个人经验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的确,只有与学习的主体有联系的教育教学,才能唤起其学习的主体自觉性,才可能会是高效的。许多写作研究都发现这样一个重要规律:学生所拥有的具体领域的知识储备是决定写作质量的关键因素。相对陌生的话题而言,对熟悉的话题,学生往往能够产生更多有价值的想法。因此,优质的写作任务设计要从学生的真实生活需要出发,实现与真实生活的“无缝对接”。因为只有那些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写作任务,适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心理需求、性格兴趣等,学生才能体会到写作的乐趣,意识到写作干预生活的作用,从而唤起强烈的写作冲动,愿意去写,不吐不快,才有写好的可能。美国教育家华特科勒涅斯有句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写作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因此,课堂情境下的写作教学内容的确定,必须关注生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择切合学生生活的训练任务,指导他们通过写作加深对生活的认识,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们在设计写作任务时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考量。

(一)充分了解学生,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写作任务

做教师要有一种能力,就是要能够通过日常的观察和交流,了解学生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包括很多内隐的信息和可贵的品质。通过细微地观察、深入地交流以及对学生关注点、兴趣点的把握,力争全面地了解学生、认识学生,而不能仅凭大致的感觉和粗疏的印象去主观臆测。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这是一个个性张扬而又极其敏感的阶段,教师要及时准确地捕捉所教班级这个群体的共性及其特质。笔者借班上课执教 《人性光辉 写人要凸显个性》时,面对完全陌生的学生,如何确定写作教学内容呢?利用课前师生见面的机会,笔者和他们展开“拉家常”式的交流,在聊到班级“灵魂人物”这个话题时,发现同学们共同的兴奋点是班里的“学霸”老F,每位同学说起这个“35个平行班里唯一冲进数学竞赛A班的男人”时,都眼睛放光,精神亢奋。于是,笔者果断放弃事先准备好的“写一写咱们的班主任”这个题目,趁着学生兴致高昂之时,当场布置“写一写咱班的学霸”这个任务。正式上课时,学生们思考积极,讨论热烈,教学效果令人惊喜。我想,这得益于选择了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写作任务,而这一教学内容的确定正是源于对学生敏锐地观察。

当然,观察的细致不仅体现在准确把握学生的共性上,还要关注到那些非共性的特殊因素。高三模拟考试中曾经遇到一个关于 “微信朋友圈积点赞换礼品”的材料,笔者在批阅时发现,有部分考生的文章根本不知所云。课后通过个别谈话,笔者了解到这部分学生或是没有接触过 “微信”这个手机软件,也自然不知道什么“朋友圈”了,或是平时根本就“被不使用手机”。命题者从成人的生活经验出发,关注“微信朋友圈”这一新鲜事物的利弊,确实紧贴现实生活,折射了某种社会心理,但是却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没有意识到这一特殊群体存在的生活经验的盲区,导致了他们在作文材料理解上的困难,绊倒在审题的起跑线上,这样的命题其实也违背了考试的公平性原则。

(二)激发写作动机,设计有明确交际语境的写作任务

敏锐地发现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契合的材料后,教师还需要对材料加以精心地加工改造,设计出有明确交际语境的写作任务,使写作任务更加清晰具体,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写作训练。

为了帮助学生确立明确的写作对象的意识,笔者设计了一个关于“有偿献血”的写作任务,这是一则源于现实生活的新闻素材,学生对其有一种天然的熟悉感,原材料为:

近日,为应对天气寒冷导致血库库存短缺,北京市开展“无偿献血校园行”活动。各高校出台了各种献血激励性政策,有的一次性营养补助800元,有的提供牛奶等营养品补贴,有的出台献血换综合评价学分政策。有人质疑,这些奖励让自愿无偿献血变了味;有人肯定此举是一种提升献血动力的有效措施。

但这不能直接拿来用于写作训练,因为它还缺乏明晰的交际语境。而交际语境直接制约着深层次的写作动机的孕育、内容的生成和表达方式的选择。因此,笔者经过反复地精心打磨加工,先是去掉经济补助等干扰信息,将话题聚焦于献血换学分的政策,明确讨论对象;又添加上具体的人名,和“校方”这一角色,虚拟一个具体的交际场景,明确了写作交际的对象,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和表达的欲望,如下:

某高校实行无偿献血换2个综合评价学分的政策,引起诸多讨论。

大一学生李超感到新奇:“既奉献爱心,又收获了学分,一举两得。我想参加;不过,万一身体不适宜献血怎么办?”

而大三学生王东则质疑:“无偿献血是一种自发的爱心活动,不应附加条件。如果献血能获得学分,那就不是无偿了。”

校方回应:并非强制要求献血,这项举措是为了鼓励和引导学生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综合评价的学分还可以通过参加支教、普法宣传和志愿服务等活动来获得。

对此你怎么看?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通过反复修改,精心设计后的作文题既关注现实生活,又具有明确具体的交际语境要素,即话题、角色、读者、任务,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唤醒其表达倾诉的愿望,也有助于引导学生对写作的内容以及表达方式作出合理的选择,经过2016年芜湖马鞍山联合高考模拟考试的检验,获得师生们的一致好评。

(三)立意高远,设计有助于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写作任务

曹文轩先生在《面对浅阅读时代——儿童文学应有的观察和体悟》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下的中国儿童文学,大面积的文字只是停留在对儿童天性的呼应和顺从上,这种浅阅读最大的害处是以简单而轻松的快乐取代了一切具有深度的感受和思考。”美国当代著名散文家、评论家E·B·怀特也说:“任何专门蹲下来为孩子写作的人都是在浪费时间……任何东西,孩子都可以拿来玩。如果他们正处在一个能够抓住他们注意力的语境中,他们会喜欢那些让他们费劲的文字的。”和阅读一样,写作如果只是顺其本性而不及时加以有效地向上引导,还能指望学生有什么高质量的写作成果?如果那样,岂不是写作教学的缺位和语文教师的不作为?

笔者反对“蹲下来”教学的观念,倡导以仰望的姿态进行写作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学生的天性之一就是他们是可培养、可塑造的。人们常说:“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写作教学中,这恰是一种悲观主义的“九斤老太哲学”,我们一定不要低估了学生的创造能力,焉知他们就不能“法乎其中,得乎其上;法乎其上,得乎更上”?因此,在保证他们能够从写作中获得最基本的快乐的前提下,还要引领他们向趣味更高雅、思想更深刻的目标努力迈进。

学生的实际生活不仅包括他的家庭、学校这些个人的生活圈子,还包括他们所身处的社会、国家和世界。高中生即将成为公民走上社会,更应当具备一种开放的视野和理性的思维。时评家鄢烈山先生呼吁“公民写作”,而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有独立思维即将承担社会责任和使命的年轻人,因此,写作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指导学生为了升学的需要“应制”一篇高分作文,还要从培养公民表达素养的高度来确定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任务,通过写作实践活动来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强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引导学生以21世纪现代公民的姿态,就历史文化现象、社会公共事务和重大国际事件做出合乎理性的恰当表达。

笔者在高中三年的教学中,坚持每天开展课前“时事评议”活动,既让学生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也引导学生树立关注诸如 “身边琐事”“国计民生”“世界未来”这些社会现实问题的意识,构建起一条通向更高的思维层次的通道。通过演讲、辩论、征文比赛等活动,让学生激荡思想、砥砺意志,在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写作任务驱动下,使学生能够自觉地迸发出强大的写作动力。

于漪老师曾经说过:“每一节课都会影响到学生生命的质量。”我们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教学素养,遵循写作教学自身的规律,回归写作教学的本质,关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和发展,从而确定合宜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情境明晰的写作任务形成激发学生写作的强大动力,才能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迅速地提升写作水平,发展写作能力,同时获得精神的成长和生命的喜悦。

[1]陈隆升:《语文课堂“学情视角”重构》,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年,第82页。

[2]洪宗礼等:《母语教材研究7:外国语文教材译介》,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64-74页。

[3]章熊:《中国当代写作与阅读测试》,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

[4]周国强 梁肇栋:《写作教学须找准支撑点,抓住增长点》,《语文月刊》2016年第4期。

猜你喜欢
教学内容教学学生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赶不走的学生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学生写话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