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教学设计

2018-02-23 23:07
学语文 2018年5期
关键词:一剪梅愁绪体味

[教学目标]

1.感受古典诗词的意象美和意境美,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2.引导学生掌握“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难点]

通过《一剪梅》与《声声慢》的对比阅读感悟李清照前后期作品内容与风格的不同。

[课堂导入]

现代著名作家梁衡在《乱世中的美神》中这样说“李清照凭借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的愁绪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回味无穷的诗词作品。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愁怨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永远悬在历史的星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化愁为美的女神,我们一起品读《一剪梅》。

一、初读,感愁,体味音韵美

1.生诵读《一剪梅》,生评

(设计意图:通过有感情的诵读,将学生带入词作营造的氛围之中。)

2.生自由诵读《一剪梅》,体味音韵美

二、再读,析愁,体味语言美,情感美

1.全体女生齐读

2.思考:愁绪从何看出?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从诗词中直抒胸臆的词句、景物描写、典型意象、人物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精美的语言中把握诗词营造的意境和词人漫天的愁绪。)

3.思考:愁绪的根源是什么?

(设计意图:引出本单元学习的要求,即“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指导学生用这种方法来解读诗歌。)

以意逆志:我们在解说、欣赏诗歌时,不能就表面意思去理解诗词。更不能拘于个别字眼去理解诗句,而应该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知人论世:欣赏作品时,应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明确:本词创作背景为“易安新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以送之”,所以本词愁绪的根源即为相思怀人,漫天愁绪的背后透露的是对丈夫真挚的思念,我们能感受到闺中少妇内心美丽的情感,这正如诗人汪国真所言“被人思念是一种幸福,而思念别人是一种美丽。”

三、三读,比愁,体味作品内容丰盈之美

1.全班齐读《一剪梅》

2.全班齐背《声声慢》

3.小组合作探究,比较两首词中都出现的几个关键意象的区别,并据此分析抒发的情感的不同。

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比较两首词中的“愁意”:

《一剪梅》 《声声慢》

雁:雁字回时 雁过也

秋:玉簟秋 黄花堆积,晚来风急

花:花自飘零 满地黄花堆积

独:独上兰舟 独自怎生得黑

(设计意图:通过回归原文,仔细揣摩,感受愁绪的区别。“雁字回时”有期待,“雁过也”则无期待;“玉簟秋”“花自飘零”渲染清秋之凉,“黄花堆积,晚来风急”衬托深秋之败,两者程度有区别;“独上兰舟”显示虽然孤单但还有登兰舟的闲情雅致,“独自怎生得黑”则是苦捱时间,充满人生的苦味。)

4.愁绪内涵的区别

《一剪梅》→闲愁→相思怀人

《声声慢》→浓愁→家国之痛

(设计意图:李清照前期作品被人指作品题材狭隘,这虽然是事实,但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人生的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个人创作,这也印证了诗词鉴赏中“知人论世”方法的重要性。李清照后半生的经历让她的作品融入了家国之痛,正所谓“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会飞得越高”。)

5.前后期作品内容、风格比较

前期:自然风光、离别相思(内容);清丽明快(风格)

后期:伤时恋旧、怀乡悼亡(内容);哀婉凄苦(风格)

四、四读,劝愁,收获乐观美

1.全班齐读

2.拓展延伸: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我们来看看人们都是如何对待的?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这些诗词,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心态和处变不惊的人生态度。)

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杨万里:风力掀天浪打头,只须一笑不须愁。

[结语]

千年的烟雨总也洗不掉历史的记忆,那个纤瘦、有忧愁却依然美丽的女神仍活在读者的心中。她在乱世中落魄,却在精神上高贵,在困境中坚韧地承受命运带来的折磨,闪亮了自己,也照亮了别人。

猜你喜欢
一剪梅愁绪体味
你身上的体味怎么来的
何家英人物画的愁绪之美
风起了
康体养生,体味别样的健康生活
一剪梅
班级特色 体味数学,收获精彩
影 子
行摄『太行八陉』体味岁月沧桑
一剪梅·初春
给愁绪取个好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