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创意]
1.主问题贯穿。抓住“变”一词展开教学,以此为线索贯穿全课,让整个课堂在“变”中穿行。
2.反复诵读。紧紧围绕文本,尤其是课文最后一部分,引导学生理解爱国主义,体会作者的深沉情感。
3.品味语言,反复涵泳。潜入文本,抓住表现力强的词句,涵泳浸泡在语言中,体会语言的情味。
[教学目标]
1.通过小说人物在特定场合下情感态度的变化,感受人物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2.反复诵读、品味,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3.唤醒沉潜于学生心灵深处的朴素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每个人一生中都会有那么一堂难以忘怀的课。有些课是因为某个人,有些课是因为某段历史,而还有些课则是因为某种最初的情感!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法国作家都德一起去聆听韩麦尔先生的《最后一课》——
同学们已经做过了预习,下面我们来进行预习知识抢答,准备好了没有?好了没有?
1.故事中的最后一课具体指最后一堂_______ 课;(法语)
2.故事的主要人物有______和_________;(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
3.故事主要是通过最后一课前后人物情感态度的______来表现主题的。(变化)
故事紧紧围绕一个“变”字展开,那么作为故事的叙述者——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前后有什么变化呢?
害怕 (心慌、平静)诧异 难过(懊悔)
小结:从中可以看出小弗朗士从讨厌学习到热爱学习,从害怕老师到依恋老师,从幼稚不断走向成熟的变化过程!
追问——是什么事件导致小弗朗士发生了这种变化呢?
背景——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战败,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德意志政府下令这两个地方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总结:在民族危亡的最后时刻,在最后一课的特定场景下,这个曾经无忧无虑、单纯幼稚的小孩终于被一点一点唤醒,潜藏于内心深处最朴素的家国情怀被一点一点激发!星星之火,燃起的却是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希望!
在最后一课前后,变化的仅仅是小弗朗士么?
韩麦尔先生穿戴庄重,为了是纪念这最后一课,与祖国的语言告别,充满悲剧色彩,异常动人!是一个“可怜的人”。
(1)对学生的态度:“温和”“柔和”(对学生、课堂的不舍,对最后一课的珍视,希望留下美好的记忆)
(2)对工作的态度:“从来没有这样耐心的讲解过”(弥补、自责)
这是《最后一课》中的高潮,也是最感人最经典的段落。我们从朗读的角度走进这段文字,来感受一下韩麦尔先生“高大”的形象——
(1)学生朗读——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几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大家觉得哪一句读的特别好!为什么这样读呢?
老师提出几个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轻重、缓急、升降;
①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两个句号该怎么处理?
停顿稍长,每一种声响,每一次声响都给人们以极大的心灵撞击,表现出了在“最后一课”即将结束的时刻,人们内心深处的强烈悲痛。
②“我——我——”两处破折号该怎么读?如何体现他们的区别?
停顿应稍长,语调逐步下降,表现出韩麦尔先生内心深处无以言表的激动、悲痛。
③“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几个大字。”如何读出人物的情感?
“转、朝、拿、使、写”几个动词,应节奏连贯,一气呵成且重音,表现韩麦尔先生强烈的爱国情感。
④“放学了,——你们走吧。”这里的破折号以及结尾处的句号该如何读呢?读出它所要传递出来的人物感情。
停顿稍长,低沉渐弱,言有尽而意无穷。表现出韩麦尔先生无比沉痛的内心,无以言表的悲愤。
(2)教师范读——就上面的朗读指导内容作具体的示范。
(3)学生齐读——在提升朗读中进一步感受韩麦尔先生内心深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总结:在“最后一课”这一特定的场景下,韩麦尔先生将自己的种种情感(悲痛、不舍、自责、愤恨)……都融汇为一句“法兰西万岁”,是呐喊,更是誓言;不仅伫立在了黑板上,更镌刻进了每个阿尔萨斯人的心中!他已经从一个普通的乡村教师变成一个用自身言行去捍卫民族尊严的爱国志士!
小镇上的其他人,郝叟老头,从前的镇长……
还有……
文中对这些人的刻画,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郝叟老头
文中对郝叟老头的刻画,哪个细节最让你感动?
1.“书边破了”:放在最后一课这个特定的场合,更显得悲伤。
2.“声音发抖”:在最后一课的最后一刻,情绪已经激动悲痛到难以抑制。
3.“双手捧着那本初级读本”(前文郝叟老头是把初级读本“摊在膝头上”)
从“摊”到“捧”——
(1)初步品味:“捧”表现了郝叟老头当时怎样的心理活动?
(2)情境体验:请同学们全体起立,屏住呼吸,闭上眼睛,双手捧起我们手中的语文教材,体会郝叟老头双手捧书的感受。
(3)反思追问:①郝叟老头“捧”的仅仅是一本书么?
郝叟老头捧的绝不仅仅是一本书,他捧的是对即将失去的国土的哀悼,捧的是对国家、民族语言深深的眷念,捧的是沦陷区乃至整个法兰西民族的未来和希望!
②我们刚刚捧起的仅仅是一本汉语书吗?
我们捧起的也不仅仅只是一本语文教科书,我们捧起的是我们民族的语言,民族的文化,民族的灵魂,是山河、国家……
——相信此时此刻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慨,作为课后作业写下来吧!
总结:在民族危亡的最后时刻,在最后一课的特定场景下,我们看到了——从小孩到成人,从个体到群体,从一间教室到一所学校到整个阿尔萨斯地区,都在一系列的变化中慢慢觉醒,潜藏于人们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也一点一点被激发出来!
最后老师想用下面一段文字,结束《最后一课》的学习——
战争,曾经湮灭过多少灿烂的文明,荒废过多少失陷的家园。然而,这一切早已不再重要,在每一次抗争中,我们总能见到人类当中那些纯洁而又高贵的灵魂,始终捍卫和坚守着自己那片赤诚的家园——
我们看到了幡然醒悟的小弗朗士,我们看到了伟岸高大的韩麦尔先生,我们看到了无数从四面八方匆匆赶来的同胞……当人类以一个整体的群像朝圣自己文明的时候,开始与结束早已不再界限分明,谁能说得清楚——
这最后一课,不也是最初的一课么?
生命在这里只有一个课题,一种使命,那就是:觉醒,一颗爱国之心的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