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订的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2017年版)》 (以下简称 “历史新课标”)最具标志性的变革是突出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历史新课标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阐述成为表达课程目标的新模式,整合课程内容的新依据,划分学业质量水平的新标准,成为主导历史新课程实施的引擎。
学科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承担着重要的任务。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学科教学的价值所在,历史教学的价值在于学生经过历史学习得以拓宽历史认识视野,提升历史思维能力、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涵养人文素养。所以,只有抓住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才能全面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基于此,历史新课标在充分挖掘历史学科本质和历史教育对落实 “立德树人”,发展学生素养的独特价值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历史课程目标为 “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形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并对五大核心素养的内容进行具体阐述。显然,历史课程标准意在通过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来实现 “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历史学科的具体化,是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正确价值取向、优秀品格与基本能力,是经过历史学习所形成的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历史新课标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概括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五大素养相互联系、彼此融合,有机组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原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分别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课标目标,虽然突出知识与能力的结合,注重学习方式的突破,改变了过去只注重知识教学的倾向,但并没有将知识教学、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融合起来,而且三维目标的表述过于笼统,学科特征不明显,这些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历史新课标从分别阐述三维目标到逐项阐述核心素养,坚持了课程目标的发展性、继承性、创新性和实践性,体现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正确价值观、优秀品格和基本能力,实现了对历史学科三维目标的提炼和整合,是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正如吴伟教授所言: “历史素养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和综合反映。其所表现出来的,是能够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所以,历史新课标凝练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不仅具有鲜明的学科特点,而且实现了三维目标的融合,符合历史教学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宗旨,反映历史教育与时俱进的要求。
历史课程设计的核心问题是历史课程内容的选择,因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载体是历史学科知识。历史新课标依据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确定课程内容,选择了有利于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知识,通过历史学科知识的教学促进学生素养的提升。如必修课程 《中外历史纲要》按照历史时序,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指导,选择古今中外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作为教学内容。经过必修课程的教学,学生能把握唯物史观的主要观点,理解不同时空下历史的发展历程,以及学习史料实证的基本方法,并对历史做出正确的解释。通过必修课程的学习形成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确立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贡献力量的远大目标。必修课程每一个学习专题都规定了学习后应达到的学科素养目标,有利于教师在专题教学设计和实施时把握各个学习专题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又如,选择性必修课程安排了 《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 《经济与社会生活》和 《文化交流与传播》三个模块,各模块按照时序设置若干学习专题,有利于引领学生从多个视角进一步加深对专题历史的认识。如通过对模块二的学习使学生能在时空框架下概述人类经济与社会生活发展的历程,借助于对有关材料的研习认识经济与社会、经济与人类生活的相互关系,正确解释历史上经济文明的演进过程,认识人类社会经济与生活的多元发展和全球化特征。因此,经过选择性必修模块的学习将促进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提升一个新的层次。
为了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史学理论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历史新课标还提供了 《史学入门》和 《史料研读》两个选修类模块内容供学生学习。通过选修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把握唯物史观的主要观点和认识历史的基本原则,并能初步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原则并通过对史料的研读分析和解释历史问题,在对问题的研究和解决过程中提升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作为课程标准内容的组成部分,历史新课标还提供了教学活动示例,以利于教师围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开展教学,助推素养型课堂的建设。每个示例的教学目标、活动过程和活动说明都体现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教学活动示例通过创设学生分析问题的情境、解读历史材料的方法和合作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在体验活动中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基于科学检测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的需要,历史新课标还拟定了学业质量标准。历史学业质量标准是学生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上达到某种水平的具体描述,是把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转化为具体的、可用于测量的目标细则。历史新课标围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不同水平将学业质量标准分成四个等级。学业质量标准的特点之一是不同水平的描述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如对时空观念的掌握情况,第三、四等级的描述分别是: “能够把握相关史事的时间、空间联系,运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术语对较长时段、较大范围的史事加以概括和说明。” “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够将其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能够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其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在此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论述;能够根据需要并运用相关材料和正确方法,独立绘制相关图表,并加以说明。”特点之二是历史学业质量标准内容具有明显的综合性,课标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并不是对某一核心素养的评价,而是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整体评价;学业质量标准的每一级水平的描述都包含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五个部分。特点之三是关联性。历史学业质量水平与核心素养水平一一对应,学业质量水平的每条表述,都对应着每个素养水平的不同特征,即学业质量标准的水平与核心素养的水平相匹配。
历史新课标的学业质量标准将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课程目标具体化,建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学业质量评价模式,从而达到教学与考评的统一。由于历史新课标还规定了学业质量标准是历史各类考试的命题依据,这样就使得历史学业质量标准不仅是历史教学的标准和依据,也是历史考评的标准和依据,从而使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历史学业质量标准进入考评,实现教学和考评在目标和内容上的一致。
由于学业质量标准是检测学生素养水平的重要尺度,历史核心素养导向的学业质量标准也有利于引导广大历史教师在实施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历史核心素养如何落在学生身上。因此,历史学业质量标准的制定还将促进广大历史教师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探索历史教学实施策略。
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相对于理念层面的阐述,操作层面的实施更具有挑战性。本着为教学服务、为学业评价服务的原则,突出历史新课标的可操作性,历史新课标切实加强对历史教学和学业评价的指导。为了使课程标准更有效地引领和指导中学历史教学,历史新课标从教学与评价、学业水平考试与命题和教材编写以及学校课程管理等方面详细阐述了课程的实施建议。
历史新课标要求实施教学 “应从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制定教学目标,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应使不同类别的课程内容具有不同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使教学目标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应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整体考虑教学目标,避免孤立地将核心素养的某一个方面作为目标,使教学目标具有整体性和综合性。教师应关注课程内容结构,梳理教学内容,把握各学习专题的核心问题,围绕重点知识和核心问题开展教学。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 “树立指向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有效设计课堂教学。”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研习史料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时空定位发展时空观念,通过史料的解读提升史料实证能力,通过学习问题的解决理解历史、提高历史解释能力,通过叙事、理解、比较、提炼、运用、实践等学习活动中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为建立以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为中心的历史课堂,为广大教师备课提供借鉴,历史新课标在课程实施建议中还提供了不同类型教学活动设计示例。
历史新课标要求 “历史学习的评价应以课程目标为依据,以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为着眼点”。教师要在深刻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要义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基于学业质量标准的学习评价。在进行评价时,应以课程学习内容为依据,结合课程教学目标,实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课程学习内容上的具体化,准确衡量学生学业质量达到的水平等级。历史新课标还要求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应 “以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 “以考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具备程度为目的”。教师在命题时要注意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分布符合课程标准的规定和要求,注重试题情境的创设,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历史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将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学习评价的实施等聚焦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历史新课标的实施为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提供了纲领性文件,只要全面落实历史新课标的精神,深化高中历史课程改革,镌刻着历史核心素养的里程碑就一定会矗立在历史课程改革的征程中。
参考文献:
[1]吴伟.历史学科能力与历史素养[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2,(11).
[2]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