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素质、素养对其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而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育学生成为思想健康的社会人。在当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教育活动中,德育就显得异常重要。《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了体育教学要以培养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为主要教育教学目标。而在初中体育教学将德育融入其中,可有效促进初中生的健康发展,从而健全其人格与品质。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德育思想,并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渗入德育内容,继而提高初中生的综合素质与学科素养,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1]由于初中生正处于发育阶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应根据初中体育新课标的具体要求,结合不同学生的性格、年龄、思念及情感等,有效将德育融入其中,继而在增强学生体魄的同时,让学生感受体育教学对提高自身素养与品德的重要性,使其往积极向上、健康的方面发展。
教师要根据初中生年龄及个性的发展规律,结合相应的体育教学内容将德育渗入其中,潜移默化熏陶学生的思想品质。在体育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自我发挥、展现自我的学习平台,并突破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导、学生被动”的局面。对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良好的运动情境,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学习体育,并受到德育的熏陶。例如,“接力跑”这一体育项目,教师在教学时可先创设游戏情境,将接力所使用的接力棒换成两个普通的篮球,让一名学生从跑道的起点抱着两个篮球跑到下一个队友面前,并将两个篮球传给队友,且在接力过程中篮球不能落地,否则需要重新开始,以此类推,以最快速度完成“篮球接力”,并跑到终点的小组获胜。通过这一方式,学生便可在活跃、激烈的游戏情境下,积极参与体育教学,在激发其学习潜能与兴趣的同时,培养了学生间的默契与团结合作精神,继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2]此外,教师还可通过其他的体育训练,激发学生的团结精神与顽强拼搏的毅力。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学生难以达到教学目标及要求。这些学生在体育训练过程中均以懒散、缺乏兴趣的态度进行训练,教师难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更不用说德育的有效融入了。由于部分教师教学观念较为陈旧,仅注重学生最终的考试成绩,并未考虑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教师只重视体育技能较强的学生,忽略体育技能较差的学生,致使班级学生呈两级化现象,导致一部分学生产生自卑、自负等心理,不利于德育工作的有效实施。所以,初中体育教师应综合考虑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体能、技能掌握程度、学习能力、与其他同学的交流互动等,通过因材施教的方式,将德育融入体育教学中。例如,“跳高”这一体育项目,跳高前需通过助力冲刺跑的方式,在合适的时间与起跳点单脚起跳,并成功越过所设定的横杆高度,是一项具有爆发力的体育项目。但由于心理上的畏惧,部分学生难以顺利完成教师所要求的目标。在训练过程中常出现“不敢跳”“跳不过”的情况,从而影响整个教学的进度。为此,教师可以在进行跳高练习前,让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不同体育技能训练。对于身体素质较弱的学生,教师应先让学生了解跳高运动的理论性知识,并掌握基本的运动技巧,如助跑练习、高抬腿加速跑练习等;对身体素质一般或较强的学生,教师则可让其学习跳高的相关技巧,如俯卧式技术、背越式技术两种跳高方式,并通过示范演练的方式,让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明确注意事项;并在后续的跳高训练中,总结跳高失败的主要因素,并再次详细讲解跳高的相关步骤与技巧。[3]这样的教学既培养了学生敢于突破自我、敢于面对困难的勇气与毅力,在提高学生身体协调与灵活度的同时,推动了德育的发展。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使德育更加具体化与灵活化。初中德育主要包括学生的精神文明、整体道德素养、行为习惯、思想品质等。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仅要结合教材目标及内容,还应适当渗入德育,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与教学氛围。例如,“排球”这一体育项目,在教学中教师可将我国女排孙晋芳、周苏红、郎平等人参加奥运会、世界杯、世锦赛等所获取的战绩讲述给学生听,让学生知道学习排球不仅是为了增强自身的体育素质,还是为了国家争取荣誉。还可以讲述女排训练的艰苦故事,感染学生,激起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与责任心,不断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道德品质与精神。让学生明白学好与掌握任何一项体育技能都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磨炼与拼搏,才能获取一定的成绩与荣誉,激发学生顽强的意志力与拼搏精神。
现今,一些初中生自制能力相对较差,在体育教学中常以散漫、不积极的态度训练,且缺乏纪律观念。为此,教师应要求学生在上体育课时,提前到指定的场地排队,准时集合,让他们根据教师所规定的内容及要求,完成相应的体育练习,从而培养学生的纪律性与自觉性。教师应树立良好的形象,注重自身的语言及行为,采用尊重、认真、亲切、幽默的态度与学生有效交流与沟通。通过正直、大方的行为举止成为学生学习与模仿的典范,充分发挥德育的灵活性。
初中体育不仅是教师单方面的传授体育技能,而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一个过程。而初中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所表现的行为方式及思想态度,都能表达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教师要先了解与观察每位学生在体育训练中的变化,在充分了解其学习情况与心理需求后,结合有效的教学评价,将德育渗入其中。[4]在教学评价中通过德育纠正学生错误的行为习惯与思想,通过德育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及素养发展。例如,在跑步教学过程中,四名学生均在起跑点上准备就绪,但在教师吹响口哨那一瞬间,某位学生因准备未到位而摔倒了,其中一名学生并未直接参与比赛,而是将摔倒的学生扶起,并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带领受伤的同学到医务室。此时,教师便可在比赛结束后,用肯定与赞许的方式表扬扶起同学的那一名学生,并在教学中告知学生比赛固然重要,但友谊却永远站在第一位,只有相互帮助与团结,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引导学生要正确看待胜负结果,让他们既能享受与感受胜利的喜悦,又能承受失败所带来的考验,并从遵守比赛规则、团结协作、技术要领等方面对学生实施激励评价。通过这样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提高自身对体育教学的认知与道德素养,进而推动其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总之,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将德育有效融入,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体育技能的掌握,更应重视学生的道德素养及行为习惯。将德育渗入各个教学环节,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推动德育在初中体育教学的发展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