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职场中女记者的社会性别角色探究

2018-02-23 05:09纯霍
新闻传播 2018年19期
关键词:性别角色职场媒介

黄 纯霍 睿

(1吉林日报社 长春 132000 2吉林大学 长春 130021)

近年来,女记者的数量和性别比例均呈明显上升趋势。“记者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了解到,截止到2017年11月7日,全国共有228327名记者持有效新闻记者证,按性别划分,男性118214人,占51.77%;女性110113人,占48.23%……”“截止到2012年11月5日,我国持有新闻记者证的新闻采编人员共248101人,从性别比例上看,男记者为140684人,女记者为107417人,男女比例为57∶43”。而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教授1997年组织进行的“全国新闻工作者大调查”的数据显示,当时的男女记者比例为67∶33。从男女记者数量比为2∶1到男女比例近乎持平,在媒介职场两性关系的平等构建中,女记者的性别角色和职场地位越来越不容忽视。

一、女记者的性别“优越性”

作为思想、文化的生产者和信息的传播者,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女记者的职业行为中往往凸显出鲜明的性别特征。女记者采访时所独具的直觉、观察力和高度的敏感性,使她们能够发现男记者注意不到的细枝末节。访谈对象甲(《长春日报》60后女记者)描述了她的一次采访经历:

“我采访过一名一汽工人,他是学雷锋的模范典型。后来他去世了,我去采访。我会比较关注他最后一次离开家的细节,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当时我采访的是他的妻子,一个女同志和另一个女同志聊天,两个人互相铺垫,这就比男同志去采访聊得更加细致。女记者的报道中是有一些细节在的。”

女性所独有的母性、善良、温柔等特质,使她们的报道往往以情感取胜,处处渗透着女性的细腻和柔情。这是女记者的天性所致,也是她们的“优越性”。访谈对象乙(《城市速递》80后女记者)深有体会:

“女记者很细腻,天生有一种亲和感,能跟小朋友很好的沟通。像救助类的报道,一个孩子得了什么病、需要多少钱来医治。男记者可能直接讲他需要钱,而女记者会发现一些细节,比如,这个孩子多少天没上学了?孩子的家人在做什么等等。女记者提问时也比较细腻,比如问儿童节你最想要什么礼物?你多久没有穿新衣服了?用另一个角度表现他很需要帮助。这样的新闻有可看性,稿件写出来才感人。”

女记者的职业魅力表现在姣好的外貌、良好的沟通和表达能力之上。访谈对象丙(吉林电视台新闻中心资深女记者)对这种优势进行了总结:

“女记者具备沟通上的优势。像我们平时接触到的公安系统的新闻,他们的负责人原本不想接受媒体采访,女记者一套近乎,被采访者可能就说了。换成男记者,可能人家就不会说。我们做电视媒体的,男记者普遍不太愿意出镜。他们经常做调查、暗访类的新闻,不太方便出镜。女记者就比较愿意出镜,形象上也有优势。”

二、女记者的性别“局限性”

不可否认,性别的“优越性”使女记者在“软新闻”报道和写作中极具潜力。但在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时,女记者就稍逊了一筹。出于安全性考虑,水灾、火灾等威胁生命安全的新闻现场,媒体领导通常倾向于安排男记者去采访。尽管这是出于对女记者的保护,但却无形之中“剥夺”了女记者的话语权和“冲锋陷阵”的机会。自然性别的局限,使她们外出采访时遭遇诸多不便,甚至会造成不可预计的损失。访谈对象丁(《长春日报》资深女记者)回忆起她的经历时感慨万千:

“现在的女儿是我的第二个孩子。怀第一个孩子三四个月的时候,我去白城采访,那时候的交通没有现在便利,单位也不会安排采访车,大家都得挤公共汽车出去采访。那次采访结束回来,公共汽车上的乘客特别多,我下车的时候,后头人一挤,我就从车上摔了下来,当时摔得挺严重的,孩子也流产了。”

访谈对象戊(《吉林日报》资深女记者)也深有体会:

“那时候我在报社农村部当记者,经常去外地采访,也没有什么男女记者的分别,你有了好的新闻线索,不管多远都要去。但对一个女性来说,很多时候的确挺不方便。特别是去农村采访,住的环境比较差,厕所都是室外的。天黑的时候,我们害怕不安全,连厕所都不敢去,有时候就整夜憋着,到了第二天才敢去厕所。”

自然性别的差异往往制约了女记者的个人发展和职场进步,这些“性别局限”形塑了职场中的“玻璃天花板”,使她们处于困境。许多女记者都要兼顾工作和家庭,长期高负荷运转使她们出现职业倦怠、身体“亚健康”等问题,自我要求降低。在职场竞争加剧、工作压力增加等情况的压迫下,许多女记者在过了“跑新闻”的年纪后都选择转入较为轻松、稳定的行业,也是出于现实的考虑。

三、女记者的“性别角色”社会化

(一)“性别角色”社会化

时蓉华在《现代社会心理学》一书中将性别角色表述为“属于特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和群体中,占有的适当位置及其被该社会和群体规定了的行为模式”。一直以来,传统文化的评判标准普遍认为,男性趋于理性,男记者能够轻松驾驭体育、政治、经济等重大的、具有深远社会意义的新闻报道;而在细腻、感性等特点的驱使下,女记者则更倾向于报道休闲性强、人情味浓的教育、文化、娱乐、时尚等偏“软”性的新闻。这种性别观念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由传统社会文化赋予男女记者的。这些后天的影响和塑造不是先天认知的结果,是“被规定了的”,是可以变化的,这种变化赋予了“性别角色”社会化的趋势。

(二)女记者的“性别角色”

《媒介与性别》一书提到,“女性无论作为传播者、媒介中的形象还是受众,都受制于中国特有的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推行了20余年,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两性之间越来越平等,但传统观念中“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依然符合大多数人的心理认知。当女性勇敢地走出家庭、走向社会,她们的每一次公开“亮相”,似乎都备受瞩目。女记者便是这样一个群体。

媒介职场中的女记者一般情况下会被视为“弱者”,在与男记者的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而这种“建构”出来的“男强女弱”,本身就是对女记者的“性别刻板印象”,也很容易使她们成为被利用和猎奇的对象。从“战地玫瑰”闾丘露薇到“天价转会”的足球记者李响,从“著名田径记者”冬日娜到“非典女战士”柴静,似乎每一位知名女记者的成功,都离不开媒介对她们性别的“炒作”。

在以男性为主导的军事新闻中,像张郁廉、袁文逸等知名战地女记者,她们的出色表现虽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赞美,但也正因为她们是女性,在战火纷飞的前沿阵地,她们的出现才会受到更多的关注。大众窥探女记者的性别远比关注她们的本职工作更多,这也使得她们成了媒介的消费品和牺牲品,被世俗的眼光和偏见“包裹”,无法摆脱“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子。

因为工作强度和工作性质的关系,在新闻现场,女记者往往颠覆了传统观念中女性温婉、柔弱的印象,去掉矜持、餐风饮露。为了“抢占先机”,女记者并不会顾及自己的女性形象,爬到梯子上拍照、跪在地上写稿、与男性被采访者同吃同宿……就像闾丘露薇说的,“我首先是名记者,其次是名女记者”。由于客观需要,女记者在职场中首先恪守的是记者的职责,忽略性别角色也是常有的事情。访谈对象丙就表示:

“女记者有时会冲破传统观念对女性的束缚。由于工作压力比较大,有的女记者经常熬夜赶稿子,会用吸烟来调解,表现得特别‘汉子’。在很多女记者身上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是一般传统女性身上不具备的,这也是她们的职业属性所致。”

网络技术和移动终端的发展使新闻的时效性竞争日益激烈,分秒必争的行业竞争中,为了构建公平的职业认同,女记者经常表现出“强势”的一面,这与传统观念中女性的柔弱、依附形象不同,却与传统观念中用来描述男性角色的词汇吻合。然而将女记者视作是“女强人”或“女汉子”,本身就含有歧视的意味,平添了社会文化赋予女记者的性别偏见,映射出了性别角色的尴尬。社会上从来没有“男强人”的提法,因为大众普遍认为男性本应是强的、而女性则不一定强。由于职业行为的驱使和行业生存的法则,女记者的性别角色特点和表现中往往融入了社会化的因素,凸显出“男性化”或“中性化”的一面。

结语

想要在媒介职场中实现更大程度的男女平等,就要明确女记者的社会性别角色,积极完善她们的平等性别认知,使她们对性别意识具备较强的敏感度,能够及时辨别出社会中对性别歧视的盲点和误区,并在工作中避免传播隐蔽的甚至不易察觉的性别刻板印象。加强女记者自身的社会性别观念培养,对她们传播平等的性别观念、削弱社会对女性的性别刻板印象都非常有益。

猜你喜欢
性别角色职场媒介
职场Z世代为何这么跩
农村大班幼儿教师实施性别角色教育的现状研究——以成都市五所农村幼儿园为例
性别角色认同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
——以湖南科技大学为例
职场剧需要去除虚伪与虚荣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职场充电,停还是行?
书,最优雅的媒介
运动员性别角色研究综述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人际困扰程度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