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周益民(南京市琅琊路小学)
“整本书”是相较于文选式教科书而言,单篇选文是民国时期,叶圣陶老先生那个时代提出的。绘本属于“整本书”,但平时的阅读教学一般会将绘本单列,此处的“整本书”指的是文字书。那么,一个作家的作品合集属于“整本书”吗?这样的作品集,文与文之间没有太大关联性,似乎和课本中的单篇文选更接近。现在,问题清晰了:“整本书”指的是,有一定的故事连续性的长篇、中长篇或中篇小说。这么一细分,问题简化多了。
孩子们的阅读,存在着教学的整本书阅读、自由的整本书阅读两种方式。这两种不同的阅读方式,功能不同,承载的目标也不同。两种方式,缺一不可。孩子们的自由阅读,随时随处,皆可进行。教师,当重点探讨教学中的整本书阅读。
不同于单篇选文,阅读整本书更需要有计划性,因为具有一定长度的文章,更需要好习惯才能持续读完。
我们的阅读教学中有两个比较极端的做法,一个是过于个性化,私人化;另一个是过于泛化,无论什么题材的阅读,全用一样的阅读方法。小说、散文、童话如何阅读?方法应该各自不同。比如童话,我们可以运用朱自强教授提出的“天真的阅读法”,就不会在阅读中发出:小鸟怎么会说话这样的疑问。小说,比如幻想小说、侦探小说、动物小说等,又该如何阅读?
阅读有一定长度的整本书,是需要有一定的耐心才能看完的,这里需要意志力。低段的阅读问题不大,因为文本相对浅短,并且故事更具趣味性。随着年级的增加,趣味性没有那么强了,需要靠着意志力才能读完。
孩子个性化的阅读趣味,是需要在一定的阅读基础下形成的。孩子在小学低段,如果仅仅喜欢阅读童话等某一类题材,需要警惕,需要成人的指引。孩子的阅读不能偏于一类,各类图书都需要阅读,阅读量丰富之后,才能形成个性化的阅读趣味。
作为有效推进儿童阅读的一种新兴组织形态,班级读书会正日益走入课堂,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并得到广大教师与学生的认可。较之日常阅读课,班级读书会在具体操作上有什么策略?
读书会的讨论话题很多时候不止一个,即便是唯一的话题,也需要带领者心中具备明确的讨论方向。一般情况下,带领人应该组织各个成员围绕着商定的话题,在参与成员的无意识中逼近乃至达成预设目标。这个预设目标就是本处所指的“主题”。它不同于一般所讲的思想主题,更多的是作品传递的一种精神追求、感情高地。
“主题”首先应该来自作品。每一部作品均在传情达意,其最主要、最基本或最适合目前实际的旨意是什么?
“主题”还应该来自阅读者的情况分析。面对特定的“此文本”,作为读者与读书会主体的孩子,他们的兴趣指向、困惑所在、当下需求等,也是讨论交流的可能“主题”。因此,“主题”建立在文本与儿童纵横坐标的交叉处,其最佳位置应该是儿童的最近阅读发展区,经过思索与体验的爬坡,取得豁然之感,收获阅读愉悦。
“主题”需要通过话题才能抵达。话题是“主题”的分解。围绕“主题”,话题群应该呈现严谨的阶梯式的逻辑关系,每一个话题的完成都应该成为抵达“主题”的一次逼近与积累。话题群之间的关系,应该表现为从具体到抽象、从已知到未知、从浅显到深入,后一个话题成为前一个话题延伸、深化的自然,形成链状或梯状结构。
我以《一百条裙子》话题群的构成动机为例:
(1)你们觉得这个“裙子”的故事更适合谁阅读,是男孩还是女孩?(不少读者将本书列为女生读物)——故意设置悬念,为逼近“主题”蓄势。
(2)在十三班的同学中,你认为最贫困的是谁?最孤独的是谁?最被忽视的是谁?(无疑都是旺达)——强化旺达的贫穷与冷遇,也就是强化旺达“现实生活”的不幸,与下面“别处的生活”遥相呼应。
但是,就是这么一个女孩却给了我们很多的意外,旺达的哪些表现是你没有想到的?逆前半个话题而行之,检索整理旺达别于一般现实的变现,实现勾勒铺陈其“别处的生活”。
(3)你们现在了解旺达了吗?我想问:旺达,你快乐吗?(旺达曾经不快乐,不是因为贫穷,而是因为没有朋友,大家都“看不见”她——这就是她的“现实生活”。但是她还有另一种生活:她有美丽的梦想,更有用心的追寻,这是一种“别处的生活”。“别处的生活”会改变一个人“现实的生活”)——突现矛盾,激烈冲突,从旺达身上感受“别处的生活”与“现实的生活”之关系。
(4)你们还认为这只是一个适合女孩阅读的故事吗?(每个人都应该追寻“别处的生活”,真正优秀的作品都是“中性”的)——回应起始,抵达“主题”,同时从一个角度揭示出作品的意义。
这组话题群始终围绕主题“别处的生活”设计展开,或为着引出疑问,或为着提取表象,或为着强化对比,或为着达成认识,彼此间存在着必然的内部关联,逐渐由表及里,拾级而上,终至“主题”,成就高峰体验,在“情趣阅读”与“互动阅读”的拥伴下实现“深度阅读”。
班级读书会的话题除了应该具备明确的指向性外,其表达形式也对交流效果具有相当大的作用。
话题的语言表述除了要求简洁、明白外,还要讲究趣味与艺术。譬如避碎就整的“大话题”,绕道迂回、问在此而意在彼的“曲话题”,寓庄于谐、寓问于趣的“谐话题”,欲擒故纵的“逆话题”等,有利于调动参与者的兴致,使讨论容易引起回应,引发深度思考,活跃读书会气氛,形成良好的读书环境。
比如,有个班级的《哈利·波特》讨论会,就设计了这么一个有趣的话题:哈利·波特在魔法学校的生活,和咱们的学校生活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同学们纷纷从课程、活动、考试、校舍、师生等各个方面思考讨论,非常热烈。
上面的话题设计,似乎更多着眼于带领人的角度,一本书阅读讨论的主题是学生,因此,我们需要努力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了解他们阅读时的兴趣点、疑惑点、动情点,到他们中征集话题,这样将更有针对性,也更能激起他们参与的热情。
这样的话题选择,既可以是讨论前的话题征集、筛选,也可以是讨论过程现场的生成。譬如,我们在讨论交流安徒生的《海的女儿》时,原本设想是体会作品传递的悲剧美,但现场交流时,学生就“小美人鱼的牺牲是否值得”表现出认识上的分歧。我即因势利导,放弃原先的设想,以“如果你是小美人鱼的好朋友,对于她的决定,你是劝阻还是鼓励”为话题,组织了一场辩论。
需要说明的是,读书会过程中的话题群并非一个话题接一个话题的单纯讨论交流,与话题推进穿插进行的还应有诵读、默看、表演、想象、描述等多样的活动,有时甚或就是话题展开的重要策略手段。
包容的品性在读书会中同样重要。除却很少数的人生价值观问题,在儿童文学阅读过程中,且慢就“对”与“错”的认识下结论,要让每个成员都有发表属于“我”的认识的机会。“我虽然不同意你的观点,但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不要制造组织内的权威,不盲目附和、重复,更多的应该是“头脑风暴”。
在宽松、民主、自由的空间,个体的才情得以迸发彰显,新思奇想得以生长,成员间也才会真正实现具备力度的思想碰撞。这种在丰富多彩中达成和谐的“和而不同”的宽容和共享应该成为班级读书会的固有文化。
围绕一本书的热烈讨论终于结束了,不过,你肯定忍不住回味那一个个令人心动的场景。是呵,孩子们的七嘴八舌甚至唇枪舌剑,让你享受到了别样的快乐与满足。你幸福地笑了,在心里轻轻地对自己说,好了,一段阅读之旅可以画个圆满的句号了。
且慢!在班级读书会的组织运作中,一部作品讨论交流的结束并不是活动的休止符,相反,我们认为,这个时候学生由于观点的碰撞、心得的交流、情感的波动而获得了新认识的生长可能。教师应该把握这一时机,顺势将阅读活动进一步引向更为广阔的时空,让阅读呈现推波助澜、后浪赶前浪的理想态势——这便是班级读书会的“延伸活动”。
既然叫“延伸活动”,自然同重在激趣的“荐读”、旨在分享提升的“讨论”不同,行为方式带有更多阅读个体的私人化、个性化特质。延伸活动的设计看起来随意,其实需要很用心。不过不同于话题讨论的是,延伸活动并不需要完全扣住作品的主旨,它的触发点有时可能仅是作品的一个细节、一个局部,甚而一处闲笔。
读《水浒》应该摇着蒲扇,读《红楼梦》应焚清香,而读《繁星》应在月明如水的静夜,坐在海边的石上,对着自然景色细细地读,与涛声相和。
戏曲史家、教育家赵景深先生曾这样形象地描述冰心小诗给人的审美感受,说的就是阅读环境的作用。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唤发并保持儿童阅读的兴趣,也能促进阅读的顺利与高质。其实阅读活动本身就是“读者—读物—环境”三者相互作用的过程,阅读环境营造很重要,不是吗?
在我看来,阅读环境可以分为内外两个方面,即外在的物理环境和内在的心理环境,内外两个方面的协同配合,能更有效地对阅读者和阅读活动产生良性作用。那么,在平时教学中我们该如何营造阅读环境呢?
儿童阅读,首先需要适合而健康的读物,让书籍成为生活中的一个伴侣。因此,学校、班级、家庭都需要努力为孩子辟出藏书和阅读的专门空间。
在其中进行适当的布置和装饰,做好“书馆—书架—书角—书房”的阅读环境立体式建设。
鼓励学生间互相交换藏书阅读,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藏书,布置自己的小书房,在学生中传扬爱书、藏书的风尚。
很多班级都建有小小书架,陈列班级同学从家中带来的藏书,供全班同学借阅分享。但是,班级教室空间有限,能陈列的书籍有限,为此,我们建立了班级虚拟书架,从而解决了这个问题。
首先指导学生制作书目单。在纸上列出自己最想借阅给同学的5本书的信息,大小为半张A4纸。书籍信息包括书名、体裁、作者、出版社、一句话推荐语。这些书目单张贴在教室的专门位置,供大家选择。学生选定后可向书籍主人借阅。一定时间后,统计班级书籍“人气王”,进行表彰。
“真人图书馆”最早源于丹麦哥本哈根5个年轻人创立的“停止暴力组织”。不同于普通的图书馆,这是一种将人“借”给读者的活动。
图书馆中并不藏书,而是准备了走动的真人来供读者“借阅”。阅读的主要方式是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书名则是“真人图书”最想与你分享的某段经历或想法。
我们借鉴这一形式,作为班级的一个阅读平台。即鼓励学生潜心阅读,从而成为某本书、某个作家、某个专题的专家,获得为同学讲解、介绍的机会和资质。
“真人图书”资质的获得,需要本人提出申请,说明自己擅长的阅读内容。随后,由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的资格审定委员会组织考核,合格后授予“真人图书”称号,根据已有“真人图书”编制“图书目录”,再创造机会,组织“真人借阅”活动。
“借阅”的过程,首先是“真人图书馆”做微型讲座,然后与“阅读者”现场互动,最后,“真人图书馆”和“阅读者”填写反馈表,对该次“阅读”情况进行小结。“真人图书”的借阅,是自由、灵动、平等交流的互动过程,让读者在聆听中获得对书的立体感受,也会使“真人图书”得到分享的满足和心智的不断历练。
这样的活动,不仅具有趣味性,更具有榜样示范性,燃起了大家的阅读热情。同时,由于“真人借阅”具有互动性的特点,也加深了大家对作品的体验和认识。
以书为媒介,我们组织建立了书友小队、亲子读书会等组织,并且讨论制定了相关规则,这就保证了活动的有序和正常。
我们班在三年级时,组织成立了亲子读书会,由我执笔起草了读书会的策划书,在征求所有成员意见后正式实施。医生、大学经济学教授、雷达工程师等各种职业的人都成了小学生的书友和义务讲解员。
阅读需要留下痕迹,同学们应该有一份阅读小档案,因此,我们设计了阅读记录表。为了避免阅读成为负担,表格设计得很简单,中年级只需填写书籍的基本信息和阅读后的一句话感想。当然,这“一句话”要求认真思考、提炼,准确表达自己感受最深刻的一点。如果是低年级,还可以设计得更富于趣味,比如将表格设计成摘星星、“开火车”等形式。
教师尤其语文教师,要将阅读作为自己的日常话语,将谈论书作为与学生交流的重要内容;要以自己对书的热爱带动孩子对书的热情;同时,要想方设法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鼓励、表扬热爱阅读、善于阅读的孩子,努力使得作为自己日常话语的阅读也成为班级群体的一个日常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