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课程建设唤醒学校图书馆

2018-02-23 01:03侯京钰中关村三小
新校长 2018年5期
关键词:图书图书馆空间

文/侯京钰(中关村三小)

“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让学生阅读、阅读、再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

近些年,我国中小学图书馆的馆舍面积、藏书量都有较大发展,但与此同时,仍然有些学校图书馆只是“摆设”,借阅量小、使用率低,其教育功能仍然“沉睡着”。

耗资不菲的数万册图书,本应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习惯,继承民族和世界优秀文化传统的“营养品”,但绝大多数并没有发挥作用。然而,在中关村三小,我们却看到了截然不同的情况……

怎么唤醒沉睡中的图书馆?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的图书馆课程建设三年过去了,图书借阅量由原来每月200~300册上升到每月5000多册;图书馆每周排课24节以上,连午休都挤满了来阅读的班级。图书馆课程的设置,带来了学校生活的诸多改变。

在图书馆课程初步探索阶段,老师们首先提出疑问:图书馆课程与语文的阅读课程是不是一回事,小学图书馆应该是什么样的?这两个问题梳理清楚了,图书馆课程建设的方向就明确了。

没有可以借鉴的小学图书馆课程先例,我们就到大学图书馆实地考察。通过招募,我牵头建立了由7个人组成的图书馆课程项目组。

我们制定了详细的考察计划,每个人根据兴趣选择考察内容:有人观察记录学生阅读行为、习惯,了解阅读分享活动;有人考察图书馆硬件、软件配备;有人研究规章制度;有人关注人员配置,书籍更替、购买情况;有人记录分区设置和捕捉文化氛围。

每个人都及时分享考察成果和思考,在智慧碰撞中,我们形成了一致的看法,明确了图书馆课程发展的方向:与语文阅读课程侧重“读什么”不同,图书馆课程的重点在于“怎么读”,即重在培养学生查找文献资料的技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校图书馆的功能要多元发展,不仅仅是阅读场所,还可以成为师生、生生交流的场所。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开始实施图书馆课程。

一至三年级开展快乐阅读课程

根据内容侧重,分为“阅读指导课”和“阅读分享课”。“阅读指导课”带领学生学习怎样选书,如何根据编码在图书馆找书;学习如何为阅读创造条件,比如什么时间适合读什么样的书,如何调整情绪进入阅读状态;体验阅读的步骤:先读懂题目,再了解作者,接着设置疑问,预期进度,读后回答自己的疑问,简单评估效果;体会什么是真正的“阅读”,尝试在老师帮助下阅读及独立阅读。

在“阅读分享课”上,学生通过读故事、讲故事与他人简单分享阅读体验,并尝试呈现阅读成果,比如画一棵“阅读树”,或者画一画阅读过的故事情节和人物。

四至六年级开展深入阅读课程

“阅读指导课”为学生介绍国内外不同时期的著名作家及作品,带领他们品读语言文字的优美,感悟思想情怀;除了书籍外,教学生学会阅读报纸、杂志等形式的阅读载体。

在“阅读展示课”上,学生将尝试用不同方式展现阅读成果,学会生动地复述故事或者能与他人合作表演故事。同时,我们在不同年级分级开展英文绘本阅读课,增加学生阅读量,促进英语学习,让学生感受多元文化。

除了阅读,还有研究性学习

在图书馆课程的形成发展阶段,我们产生新的思考:学校图书馆如何进一步满足教育教学需要和学生需求?比如:如何使馆藏更加适合学生需要,传统的借阅方式能不能改变,除了上阅读课,图书馆还能做什么?

在不断的尝试和实践中,我们发现,学校图书馆不仅是阅读的最佳场所,还可以成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理想场所。

比如,我们每个月在图书馆开展一次电影日活动。每月一个主题,有一天时间学生可以在图书馆欣赏电影,自主阅读与电影相关的书籍,交流观影、阅读感受。有时我们欣赏由名著改编的电影,生动易懂的影像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感悟图书作者传递的精神和思想,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入阅读的兴趣;有时我们欣赏那些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表现感恩、母爱、热爱大自然等美好人文情怀的电影,这些电影往往成为阅读必须的人文积淀和引导阅读的线索。

我们开展“我伴好书去旅行”活动。学生通过阅读到各个国家去“旅行”,了解当地的地理知识、文化风俗、名家名篇,开拓视野。

我们开展以节日为主题的阅读活动,学生通过阅读自主研究了解中外节日,进而养成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和交际能力。

图书馆课程的多元发展要求我们进一步创新图书馆管理。在图书馆藏书、荐书方面,我们通过图书馆课程的反馈精准选购、推荐适合学生和受学生喜爱的图书。

比如,在“我伴好书去旅行”活动中,我们鼓励学生将好书带到学校分享,给每本书办一张“旅行护照”,读过的人要在“旅行护照”上留下姓名。期末,我们根据图书的“旅行护照”上的名字数量,评选出40本最受欢迎好书,利用广播和宣传栏广而告之,向师生推荐,也作为图书馆馆藏书目备选。

在图书借阅方面,我们立足于满足学生个性化阅读需求。

比如,我们推出50份班级借阅套餐,每份套餐配好各类图书共计45册。班主任可以根据班级特点借走套餐放在班中,供学生随时阅读。这既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阅读需要,套餐数据也可以作为图书馆进一步选购图书、搭配套餐的重要参考。

在图书馆使用方面,我们鼓励各个年级、班级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年龄特点,定制个性化的图书馆课程。图书馆每个月推出一个课程月历,张贴出来,便于班主任老师、各学科老师及所有学生掌握图书馆使用情况,为接受各班预定提供便利。

人文的、温馨的学习环境

在图书馆课程的提升和未来发展阶段,项目组老师正在思考:图书馆课程的影响力如何在学校进一步扩大并延伸至家庭和社区,图书馆课程如何促进爱读书的学习氛围和校园文化的生成?我们要继续挖掘图书馆课程的文化底蕴。

以往学生阅读的地点局限于图书馆,有时下课孩子想看一会儿书,却没有足够时间专门跑一趟图书馆;有时学生集中在午休时间看书,几十平方米的阅读区容纳不了这么多人。

学生们需要更多的阅读场所,需要更好的阅读体验。我们捕捉到了学生的需要,改变发生了。

原来教室前空旷的走廊,现在摆上了休闲椅和书架,学生课间10分钟可以在这里下下棋、看看书,有的学生上课铃响了,仍舍不得放下书。有的学生放学后会在学校科技楼的阳光大厅等家长,现在这里也摆上舒服的桌凳,放上儿童杂志,学生等候时间再长都不会无聊。

更神奇的是,原来在这两个时间段、这两个地方,学生最容易聚在一起打打闹闹,现在这种现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宁静的阅读画面。

连接着学校两栋楼的大走廊,变成了“阅读分享空间”。这里不仅有花花草草,一排排书柜,舒服的沙发、地垫,还有全校师生带来分享的1200多册图书。

我们鼓励各班运用阅读分享空间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尤其是阅读分享活动以及有家长参与的亲子阅读活动。

现在,这里有时是课本剧的排练场,有时是未来艺术家的展览馆,有时是达人秀的比赛场,更多的时候是低年级亲子阅读的温馨书屋。我们不断地对阅读分享空间进行改造,完成iPad互动区及视频分享区、名画分享区,让学生可以在分享空间有更多愉悦的体验和互动。

除了这个综合性的阅读分享空间,我们还计划建成科普阅读分享空间、“妈妈和老师读过的书”分享空间(将图书馆早期的馆藏名著和童话利用起来)、报刊杂志分享空间(将图书馆过期的报刊、杂志利用起来)以及更多个性化的分享空间,让“阅读,分享,发现,成长”的理念在校园生长。

最受学生欢迎的是“小书洞”。小书洞真是像洞一样小,只有两三平方米,是原来堆放杂物的仓库,现在我们把它变成了课间和午休阅读的场所。这里有学校馆藏的小人书,特别适合在附近上课的低年级的孩子。

图书馆没有设置专职教师,最初,图书馆和这些阅读空间的管理是个很大的难题,尤其是小书洞这样主要面向低年级学生的阅读空间。

小书洞里会有学生大声喧哗,有的学生会将一楼小书洞的书挪到二楼阅读分享空间。这些现象既是问题,也是教育机会。我们在一、二年级招募“小书虫”,看护小书洞;在三至六年级建立志愿者团队,管理各个阅读空间。

“小书虫”和小志愿者们通过排演情景短剧、创编“书洞咒语”等形式,明确积极正确的阅读行为和各个阅读空间的使用规则;他们还自制了“书虫菜单”,向同学们推荐好书,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能力也在阅读空间得到了发展。

正像校长刘可钦说的那样:“三小的课程体系是慢慢生长出来的。”最初,我们希望学生能够学会查找资料,可以在图书馆里搞各种阅读活动,有分享的意识,可以自助借还书,看书不局限于图书馆,老师之间有阅读传递,学校图书馆向家长开放,等等。这些愿景,就是图书馆课程的雏形。现在,在三小校园里,学生能处处体会阅读、分享的快乐,读书已经成为三小师生和家长的生活方式,成为校园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图书馆课程建设还在继续……

猜你喜欢
图书图书馆空间
空间是什么?
图书推荐
创享空间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图书馆
班里有个图书角
去图书馆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