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很重要,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辩证法的观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调研组选取湖北省应城市部分乡镇,通过座谈交流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如何培育新时代农民精神新风貌进行了专题调研。
第一,思想主流积极健康。一是思想觉悟普遍较高。在调查中,80%以上的群众信党爱国,对党中央的执政理念、政策举措、成效成果表示认同,评价很高,对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全党的核心高度认同。二是求好向上成为趋势。广大群众都保持勤劳淳朴、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的传统本色,学习科技、技术成为潮流,农民对于改善自身境遇的方式更加认同个人的能力和努力,等、靠、要等依赖性思想逐步淡化。三是传统观念革新进步。随着时代的进步,农民呈现理性、务实的处世观,过去小农社会中的宿命观念在当代农民身上已有很大改变,遇事烧香、求佛的已不占多数(占17.6%)。对于男女恋爱的看法,38.5%的人表示完全由当事人自己决定,父母看女婿更多的是注重人品、素质、潜力等内在因素。
第二,文化需求层次丰富。一是参与种类明显增多。传统的棋牌娱乐是农村传统的重要娱乐形式,随着农村文化广场、健身器材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广场舞、健身锻炼成为农村群众参与度最高的娱乐形式。现代农民休闲娱乐的方式日益丰富,读书、快走、吹拉弹唱、舞文弄墨的日益增多。调查中,70岁以下群体的智能手机中基本都安装了微信,玩微信成为重要的消遣方式。二是团体活动形式多样。农民文化活动集体性比较突出,队伍一经形成后,形成比较强的团体性和凝聚力。长江埠办事处大普村组建有文艺舞蹈队、军乐腰鼓队、篮球队、乒乓球队、老年门球队、龙灯队、秧歌队等十余支文化活动和体育运动团队。三是特色活动传承发扬。通过大力推进一镇一品建设、以赛促练等方式,应城各乡镇形成有一定特色的品牌活动,如城北魏河舞狮、东马坊龙灯、郎君石硪号子、杨河高跷、三合唢呐、黄滩赛龙舟、义和采莲船等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艺形式,一些还入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得这些特色文化活动得以更好保护和传承。
第三,利益维护日益强烈。一是政策学习跟进及时。尽管当前留在农村的群体年龄偏大,但由于涉猎资讯的渠道多,加之部门宣讲宣传、群众互相讨论交流,大家对当前农村政策比较熟悉,特别是对养老医疗、惠农资金、农村项目等涉及自身利益的政策都清楚了解。二是法治观念有所强化。随着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推进,农民依法按政策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不断增强,中老年农民普遍爱看法律类节目。63%的群众认为“村干部要定期听取群众意见”,55%的群众在与邻里发生纠纷时,选择“找干部协商解决”。三是参与意识逐步提高。调查中,绝大多数群众能够积极参加民主选举,对村里修路、广场建设、产业布局等都想表达意见,有44%的群众认为,如果有人带头,自己也会参与。
第一,农民个人修为上存在短板。思想观念往往通过行为表现出来。一是个体性局限。部分乡村不良风俗仍然顽固,如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盲目攀比炫富、低俗文化流行、封建迷信等现象在一些农村不同程度地存在。调查发现,有基督教徒为了吸引更多人入教,向文化水平不高的村民宣扬迷信思想,比如:“信基督者生病不用打针吃药,有主保佑病就能好”“信基督者有主保佑一定可以发财”,这些观念还是影响到少部分农民的正常生活。二是非理性局限。往往重个体而忽视他人,把自己的个人利益放在首位。看待问题有时容易钻牛角尖,不懂得变通。对村里改造塘堰、清理渠道、维修机泵站等村级公益性事业,部分农民“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但不出力,甚至暗地放阴风制造阻力。三是阶段性局限。当前,我们仍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村镇的农民整体上还不富裕,物质上仅解决了温饱,对精神文化生活投资还不大,58%的群众反映收入仅能保证家用,大部分都用在子女的教育和人情方面,没有多余的资金投入到满足精神生活需要上来。
第二,基层组织带动上存在缺陷。目前,村级组织发挥带动作用还存在“三重三轻”的问题。一是重经济轻精神。村级组织普遍重视发展经济,没有把满足农民精神生活作为重要事项;有的认为只要物质生活提高了,精神生活自然而然也会提高;有的认为农村还谈不上精神生活,或者认为精神生活是少数“有毛病”的农民才追求的事。二是重硬件轻软件。一些村级组织对上级领导看得见的事情用力较大,对村里修了多少路、挖了多少塘、引了多少资等如数家珍,但对农民需要什么文化生活、村里适宜开展什么文化活动、村里有哪些文化能人等却知之甚少,对农民的精神生活基本上放任自流。三是重一般轻特殊。开展活动往往是你有我有,随大流跟风排浪式的活动多,凸显地方特色的活动比较少。特别是一些有着悠久传统文化活动的村,由于经费困难、后继乏人等问题,传统文化活动逐步式微,甚至有消失的危险。
第三,部门社会推动上力量薄弱。一是部门推动不够。广电、文化等职能部门所提供给农民的精神产品没有适销对路。许多农民反映,“现在影视节目离农民越来越远,充斥荧屏的不是砍砍杀杀,就是各种没有逻辑的“神剧”,很少见到真正反映农村生活的好作品”。二是民间组织发育不良。部分农民由于对村干部不信任,因而对村干部倡导的公益活动、筹资筹劳等参与的积极性不高。部分村名义上建有理事会,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真正发挥作用。三是社会合力汇聚不力。调查中,仍有不少群众存在“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现象,而这些群众或多或少都享受了国家的惠农政策,如粮食直补、田亩补贴、养老金、低保金等,但相关部门只是把钱直接打到农户的卡上,农户看到的只是冰冷的数字,没有部门借发放卡折钱物等时机上门宣传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怀,造成部分农民得了实惠并不感恩的怪象。
第一,坚持教育为先,用科学理论占领群众头脑。思想引领行动,农民更需要用先进的思想武装头脑。当前,要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切实推进思想理论武装。一是贴近群众的视角。要善于从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弄清楚群众需要什么、怎样才能被群众接受的基本问题,积极推进“百姓宣讲”,坚持贴近农民精神文化需求、贴近农民思想实际抓好宣传宣讲,特别是要注重用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用群众的语言、讲故事的方式,到田间地头、农户身边,把普通话转换成方言,让群众听得懂、听得进、记得住,从而进一步提高思想觉悟,增强认同感,增强跟党走的自觉性。二是立足群众的关切。基层群众最实际、最聪明,思想理论武装要围绕群众关切的热点开展。要深入到群众中,真正掌握群众的需求,有效把理论宣讲与政策宣讲相结合,把武装群众与服务群众相结合,把普遍教育与解决个性问题相结合,让群众能解渴,能释惑,能受益。三是树立群众的典型。典型具有最直观的说服力,好懂好学。应该顺应群众追捧和羡慕身边“能人”的心理需求,树立群众身边不同类型的“能人”典型,让“能人”现身说法,引导广大群众追求“能人”、崇尚“能人”、学习“能人”,让群众见贤思齐,心有所悟,行有所动。
第二,坚持文化熏陶,不断丰富群众精神生活。着眼改变群众思想上的陈腐陋习,通过常态化举办健康有益的精神文化活动,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一是市场运作“办”文化。以政府为主导,采取群众文化社会办的方式,通过与企业、部门联合,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支持文化建设,把主题文化活动“办”出声势和水平。当前,要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立足文化+旅游协同推进的思路,依托农村经济资源、旅游资源等,在乡村举办一定规模的节会活动,既丰富农民精神生活,也让农民在参与中创收赢利。二是整合力量“送”文化。发挥文化部门的优势,坚持做好文化“三下乡”,要注重文化产品的选择,针对基层受众的特点,精准选择群众喜闻乐见的剧目、电影,把积极健康新鲜的文化食粮送到农村;要加大创作力度,把农村生活作为创作素材,每年生产一批接地气的优秀文艺作品,为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优质服务;文明办、综治办、卫生、科技、农业等部门要常下乡,以移风易俗为抓手,建章立制,加强管理,超越法律底线的坚决打击,切实解决红白喜事大操大办、封建迷信、赌博吸毒等陈规陋俗和丑恶现象,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积极培育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的新型农民。三是挖掘潜力“种”文化。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农村文化建设需要依靠本土的建设,需要农民群众的参与,既要“送文化”,也要“种文化”,让文化的“种子”扎根农村更为关键。要通过培植文化中心户、文艺专业人才教授、挖掘农村文艺人才等,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把文化“种”在基层。对乡土文化人才,要在智力、资金、硬件条件上予以扶持,可以采取购买服务、捐资扶持、建立工作室等途径,方便他们在农村开展文化活动,进而发展壮大,培育形成乡土文化标志性领军人物。
第三,坚持思想疏导,有效化解群众思想问题。思想问题往往由具体事情引发,化解思想问题必须解决好具体问题,疏通群众情绪,促进群众展现新风貌。一是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由乡镇驻村干部、村干部、人民调解员等人员组建村思想政治工作专班,每月固定1至2天作为“民情恳谈日”,由专班人员定时接待,处理村民思想问题或具体问题,尽量把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每个自然湾设立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员,定时收集村民相关信息,工作专班平时上门化解思想问题。二是强化民主管理。切实加强村级班子建设,积极推行村务公开,建立重大事项议事、决策机制,村里重大事项及时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协商决定,相关信息及时通报。三是强化社会组织建设。村级普遍设立乡风文明理事会,根据村情下设若干分会,分会着重处理某个方面的具体问题,如民主理财分会、红白喜事分会、环境治理分会、项目管理分会等,使村民积极参与到村级事务的管理之中,提高村级事务决策管理的透明度。
第四,坚持制度建设,搭建繁荣农村文化机制。一是探索典型引领机制。农村环境氛围是影响农民思想观念的重要因素,要充分发挥村干部、新乡贤、农村能人、道德模范的引领作用,在农村洋溢积极向上的主流思想氛围。加大农村五好党支部创建力度,发挥村级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探索新乡贤选树机制,发挥乡贤在道德评价、矛盾处理、事务协调等方面的评判作用;大力宣传村级各类“能人”,引导农民在发家致富、关心集体、热心公益上展现新作为;探索农村道德模范的示范引领机制,通过评比致富家庭、守法家庭、卫生家庭、孝亲家庭等道德楷模,树立群众身边可敬可学的典范,营造敬老爱幼、邻里互助、崇学向善、创新创业的文明乡风。二是落实资金投入机制。通过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夯实村级文化建设的基础条件;积极落实文化经济政策,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完善农村文化基础条件,对礼堂、书屋、戏台、休闲活动室及其他群众文化场所提档升级、定期维护、添置更新设施设备。特别是要根据群众需求,围绕群众关心的通讯信号覆盖、文化广场建设、文体器材配套等加大投入力度;宣传文化部门要发挥主体作用,整合方方面面的资金,联合相关部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体活动,有效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三是实施管理考评机制。把农民思想素质提高作为农村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列入乡镇党委、村级组织重要工作职责,增强工作责任;对镇村文化主管部门认真开展绩效评价,重点活动无人组织、设施无人维护、设备无人利用的问题;明确涉农职能部门宣传教育群众的责任,构建群众宣教的大格局,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动新时代农民精神风貌大提升,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