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邦 余 美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 2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处于亡国的危难之中,为了民族复兴,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直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至此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讲:“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立国之魂。
《礼记》曾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表达了古人大同社会的理想,但这“公天下”的愿景一直到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前都没能实现,该如何去实现亦是混沌的。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建立在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关键就是要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初心的精髓要义,只有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我们才能一往无前,无往而不胜。
自信是开拓奋进的强大动力,是通往光明的精神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这四个自信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来越宽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日益深入人心,日益受到世界的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不断焕发生机和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仅几千年连绵不断而且化茧成蝶。这四个自信折射的是文明自信,中华文明成功地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让马克思主义这颗科学的种子在中国长成参天大树,这就是中华文明的包容特色和包容能力,体现了中国特色的民族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源于中国属于世界,是全球化时代对“张载命题”的系统回答:“为天地立心”,就是去挖掘中华文明与中国价值的世界意义,探寻人类共同价值体系;“为生民立命”,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充分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往圣继绝学”,就是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人类永续发展,各种文明、各种发展模式共生共赢,相得益彰;“为万世开太平”,就是推动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实现全球化时代的天下大同。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二十一世纪的中国马克思主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自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充分表明我们早已告别鸦片战争以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二元思维和中西接轨、转型的迷思,自觉开辟全球化时代的科学社会主义,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让中华民族的精神自觉焕发出更强大的生机活力。同时我们在国内外倡导亲诚惠容、公平正义,并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公天下”的思想,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的精神自觉,奋力开辟中华民族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精神立国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中国力量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这是我们党克服各种困难、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的力量源泉。马克思说:“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要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就要深化中华民族的精神立国建设,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必须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要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必须使之面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为群众所了解和掌握。当前,特别是要组织广大干部群众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党员干部的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从而更好地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