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冰洁 利建 李玉梅 罗向卫 谢宗明 曹瑞娟
[摘要]目的 探讨运动康复训练在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HFPEF)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100例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射血分数均保留,按照计算机随机化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50)和实验组(n=50)。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以及护理,实验组患者则同时接受运动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血压(舒张压、收缩压)、静息心率、血浆脑肽钠(NT-proBNP)、6 min步行试验距离(6MWD)、左房容积/体表面积(LAVI)、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速度(E)/舒张晚期二尖瓣血流速度(A)水平及再住院率。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静息心率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其中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静息心率水平低于對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NT-proBNP、LAVI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其6MWD、E/A水平均高于治疗前,其中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NT-proBNP、LAVI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其6MWD、E/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再住院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其接受运动康复训练,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力,降低其再住院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运动康复训练;射血分数;心力衰竭
[中图分类号] R5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8)12(a)-0060-03
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HFPEF),也可称之为舒张性心力衰竭。心室舒张和收缩是心动周期中的重要过程,若患者的舒张功能或其收缩功能出现异常,则可导致其出现心力衰竭的情况[1-2]。以往为HFNEF患者实施治疗,主要是通过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收缩性心力衰竭相关药物为患者实施治疗,虽然可将患者的运动耐量增加,对其疾病症状改善,但是难以降低其疾病死亡率[3-4]。经临床大量研究显示,为HFPEF患者实施药物治疗的过程中,加强其运动康复训练干预,则可更好改善患者的预后。本研究选取我院心内科收治的100例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运动康复训练在HFPEF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100例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射血分数均保留,纳入标准:①患者经超声心动图、胸片、体格检查、疾病史等确诊存在HFPEF;②患者的疾病稳定时间在2个月以上;③患者心功能为2~3级。排除标准:①患者存在严重心动过缓、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病窦综合征、心肌病、瓣膜性心脏病者;②患者同时合并慢性组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者;③肝肾功能异常者;④患者存在其他疾病所致呼吸困难,对运动康复训练造成影响者;⑤难以积极配合本研究者。
按照计算机随机化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50)和实验组(n=50)。实验组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46~67岁,平均(56.63±6.01)岁;病程1~8年,平均(4.23±1.06)年;29例心功能3级患者,21例心功能2级患者。对照组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45~68岁,平均(56.59±6.15)岁;病程1~7年,平均(4.30±1.09)年;30例心功能3级患者,2例心功能2级患者。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心功能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及同意,患者均知晓本研究情况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治疗和护理,即加强患者心理、活动、饮食、疾病诱因等的健康教育,为其实施利尿剂、螺内酯、β受体阻滞剂、ARB、ACEI等药物治疗,控制患者的血压水平在130/80 mmHg以下,使其平静状态下的心率为60~80次/min。
实验组患者则同时接受运动康复训练干预,具体包括:①早期运动。此时给予患者低度或中度间断运动,在患者不存在疾病体征和症状的状态下,指导其以正常的节奏进行行走,或进行1~2层的上下楼梯运动,每天进行3~4次运动,每次运动的时间为15~20 min,共计实施4周的早期运动。②中期运动。此时逐渐指导患者将运动的强度提高,则心衰症状控制的情况下,进行踏车、上下楼梯、稍快节奏行走等活动,其心率较未运动时增加10~15次/min为宜,每周进行3~5次运动,运动时间由20 min逐渐增加至40 min,共计实施4周的中期运动。③家庭运动干预。根据HFPEF患者的具体情况,为其指导制定合理强度的运动方案,以打太极拳、踏车、稍快节奏行走等方式进行运动,每周进行3~5次运动,运动时间控制为30~40 min,共计实施12周的家庭运动。在为HFPEF患者实施运动康复训练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心脏情况以及其耐受性,对运动康复训练的方案进行针对性的调整,由低强度逐渐向中强度运动过度,在确定患者可耐受后,方可实施下一个阶段的康复训练[5]。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血压(舒张压、收缩压)、静息心率、血浆脑肽钠(NT-proBNP)、6 min步行试验距离(6MWD)、左房容积/体表面积(LAVI)、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速度(E)/舒张晚期二尖瓣血流速度(A)水平及再住院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静息心率水平的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静息心率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其中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静息心率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两组患者NT-proBNP、6MWD、LAVI、E/A水平的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NT-proBNP、LAVI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其6MWD、E/A水平均高于治疗前,其中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NT-proBNP、LAVI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其6MWD、E/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3两组患者再住院率的比较
实验组1年内的再住院率为12.00%(6/50),对照组1年内的再住院率为38.00%(19/50)。实验组患者的再住院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133,P=0.003)。
3讨论
HFPEF在老年人群中有着较高的发生率,多数患者同时合并肥胖、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心房颤动等基础疾病,为患者实施常规抗心衰药物治疗,疗效并不理想[6-7]。经大量研究显示,运动康复训练的应用,可有效改善HFPEF患者的运动耐力,促進其心功能的改善[8]。NT-proBNP是对心力衰竭进行诊断、效果评价以及预后评估的指标之一,其与患者的心功能分级之间有着较强的相关性[9]。LAVI可对HFPEF患者的舒张功能异常情况以及左心室充盈压进行反映,LAVI与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的具体持续时间以及严重程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在HFPEF患者疾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高于左心房内径指标以及面积指标[10-11]。
运动康复训练可对HFPEF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进行改善,将其交感神经的张力降低,且可将心率变异性提高,减少血浆中相关神经激素的水平,并可对RAAS系统的激活进行抑制,从而延缓心肌重构,使得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压力以及NT-proBNP、E/A水平降低,并对患者的心脏的舒张功能以及收缩功能进行改善[12-13]。同时,运动康复训练可降低交感神经张力以及房颤心室率,从而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运动康复训练在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中应用,具有较高的价值,但是目前临床对于其康复训练的重视程度并不高,因此,卫生部门应加大康复训练在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中普及的力度,定时组织医生学习康复训练的最新知识,指导其如何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疾病严重程度等为患者制定更加针对性的运动康复训练,从而将运动康复训练的效果提高[14]。同时,医疗人员在为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实施运动康复训练时,应积极为其实施健康教育,包括疾病的知识、治疗知识以及接受运动康复训练的意义,使其能够充分意识到接受运动康复训练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的依从性,从而更好地对其病情进行控制[15-20]。
本研究结果提示,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静息心率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其中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静息心率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NT-proBNP、LAVI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其6MWD、E/A水平均高于治疗前,其中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NT-proBNP、LAVI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其6MWD、E/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再住院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运动康复训练应用于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中,能够有效改善其运动的耐力以及心功能,且不会对患者的血压水平造成影响,对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改善具着积极意义,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董兆强,郭静,蒋卫东,等.6分钟步行运动训练对射血分数正常的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耐力及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3,35(1):17-20.
[2]戴玫,付珞,赵新,等.步行运动对左心室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耐力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6,45(12):1627-1628,1631.
[3]薛菊娥.康复运动对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脑钠肽水平的影响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29):104.
[4]张进,丁立群,范洁,等.运动康复治疗对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耐力、心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循环杂志,2017,32(11):1099-1103.
[5]黄南清.运动训练对老年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预后的影响[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5,24(5):501-504.
[6]王利冉,程广清.益气活血方与运动康复训练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研究[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8,40(2):111-115.
[7]叶常英,杨丽娟,马力,等.运动康复训练对老年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预后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1(7):8-10.
[8]周晓英,沈松林,张润峰,等.心脏康复的运动训练对心力衰竭治疗的研究进展[J].西南军医,2016,18(4):373-376.
[9]陈航,刘童,王浩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标准有氧训练与组合式训练的效果比较[J].重庆医学,2015,44(24):3370-3373.
[10]张进,丁立群,范洁,等.运动康复治疗对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耐力、心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循环杂志,2017,32(11):1099-1103.
[11]刘正文.老年慢性心衰患者进行有氧运动的康复疗效[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5,24(4):356-359.
[12]甄洁,李晓霞.有氧运动抑制心梗后心力衰竭大鼠左室重塑及交感神经重塑[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5,31(6):973-979.
[13]张静,侯丽萍,耿慧,等.有氧运动强度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耐力的影响[J].医学与哲学,2018,39(2):30-33.
[14]高玉.中西医结合康复综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观察[D].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2015.
[15]闫学安.运动康复对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血管紧张素Ⅱ及内皮素-1水平的影响[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5,24(1):5-9.
[16]朱小刚,韩凌,陈欣,等.左室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评价的相关因素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7,16(19):1918-1922.
[17]杨永健.心力衰竭治疗进展述评[J].西部医学,2016,28(3):297-299.
[18]文晓芹,吕洁,李运明,等.酚妥拉明治疗小儿肺炎心衰及改善肺部啰音的临床研究[J].西部医学,2016,28(5):670-673.
[19]张侃,孙颖,黄樱硕,等.老年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及其意义[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7,16(15):1480-1483.
[20]黄樱硕,黄蔚,孙颖,等.肾功能与老年急性失代偿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预后的关系[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8,17(8):806-810.
(收稿日期:2018-07-09 文编辑:孟庆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