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名梁 徐甜
摘 要:社会各界特别是职教学界对增强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问题的探讨由来已久,但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与社会需求反差较大,人们对职业院校和技能人才的社会认同度仍然较低。关于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涵界定、现实表征以及职業教育社会认同度较低的现状、成因和提升对策等方面,文章通过文献综述提出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思路,即加大职业教育基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研究、强化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的农村和民族地区研究、重视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的国际研究、加强基于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的职业教育智库研究,以期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从而切实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度。
关键词: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研究述评;展望
作者简介:李名梁(1976-),男,湖北黄石人,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人力资源管理;徐甜(1997-),女,安徽安庆人,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读生。
基金项目:2017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课题“利益相关者协同整合下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的提升机制及实现路径研究”(编号:17YJA880042),主持人:李名梁。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8)11-0018-06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培养大量技术技能型人才推动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在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提高人民群众收入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与社会需求反差较大,当前人们对职业院校和技能人才的社会认同度偏低,全社会尚未形成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且在政策上存在若干制约因素。本文尝试对我国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进行初步梳理,以期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一、视角及方法: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的研究现状
关于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问题的探讨由来已久,从当前各类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来看,关于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研究的视角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基于发展视角的探究
从职业教育发展与社会认同的历程与趋势分析,已有研究成果显示[1],当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后,新式机器的广泛应用要求从事一线生产活动的工人必须接受一定的职业教育,大量接受职业教育的劳动者在经济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日益明显,相应地,他们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也在日益提高,并获得了社会的一致认可。但是,我国的职业教育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建立并发展起来的,国家起初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相对优越的环境条件,在此基础上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地位与价值有所认知。因此,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和职业教育社会认同的形成之间并未建立起一种经过自然发展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内在必然联系。职业教育要赢得社会的尊重与广泛认同,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比如,2014年国家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升到国家战略,国家在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中为职校学生继续攻读更高学历学位提供了畅通通道,学生将可以根据个体需要决定是否接受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从而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度。
由此不难看出,东西方工业化发展历程的不同以及职业教育在工业化进程中扮演角色的差异化,决定了国民对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的差异性。
(二)基于比较视角的探究
从国际职业教育比较研究视角,通过分析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较高的形成原因有助于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2015)提出,可以适度学习借鉴国外一些国家,特别是欧洲的德国、瑞士、奥地利等国,这些国家基本上60%、70%的学生都是读职业院校,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也有很好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得到社会较高的认同度[2]。政协委员刘春平(2014)认为,就世界经验看来,德国的“双元制”和加拿大、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模式,其社会认同度较高的核心都是行业主导、产教融合、校企合作[3]。
通过不同类型教育的发展模式比较,分析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类型的特殊性是如何影响其社会认同度的。有学者(2017)将中职、高职分别与传统普通高等教育进行比较,认为职业教育在发展规模、办学经验和办学成果等各方面比不上普教[4];另有研究者(2015)提出,社会将两种类型教育的生源和毕业生地位进行比较,普遍观念认为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特征在智力水平、能力因素、努力程度等方面都存在差异[5]。
(三)基于多学科视角的探究
当前关于职业教育社会认同研究的视角呈现多元化,主要包括教育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系统论和经济学等多学科视角。有学者从心理学视域分析,指出职业教育社会认同的发展重点是注重职业能力的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内涵研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有学者从系统论视角出发,基于现代职业学校的教育理念视角分析教育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的限制,包括与其它主体的影响和关系问题,总结致使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偏低的成因。庄西真(2009)从经济学角度出发,把职业教育视为人力资本生产部门,认为职业教育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率,但是仅仅表现为社会效益而未具体体现在个人回报上,这种仅考虑社会本位而无视个人本位的职业教育发展理念会影响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度[6]。
(四)基于案例视角的探究
有研究者(2015)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学生和家长进行调查分析,通过掌握一线数据分析现代职业教育社会认同的现状。关注数据信息不仅能增强研究结果的说服力,更有利于提升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措施的制定,但不少研究仅采用某一具体专业的独立数据进行论证,缺乏系统而全面实证信息的比较与有效使用[7]。整体而言,当前案例研究的对象主要集中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改革项目、国家示范性职业院校的改革、各级各类重点专业的改革等[8],案例研究的对象与领域亟待进一步扩大。
二、内涵及反思: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的研究内容
(一)关于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的内涵界定
一是从利益相关者角度研究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的内涵。李名梁(2013)认为,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度主要表现在社会公众包括职业教育的利益相关者对职业教育的社会存在与价值创造的认同,同时在舆论评价、行为导向和教育选择等方面保持心里认可和理性接受[9]。刘清秀(2002)指出,社会认同是指主体对客体在评价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接纳并认可的心态”,而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是社会整体对职业教育认同的整体态度;这里的社会整体是指个人、集体和政府三个方面,相应地,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也就分为个体对职业教育的认同、集体对职业教育的认同以及政府对职业教育的认同三个方面[1]。
二是从评判功能性指标为切入点剖析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的内涵。卢文涛(2010)提出,高等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的高低可以从三个指标进行考察:一是毕业生首次就业率的高低;二是新生报到率的高低;三是人民群众满意度的高低[10]。庄西真(2009)认为,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是职业教育认同的一部分,是指社会大众对职业教育在社会中地位和功能的理解;而与职业教育直接相关的人员(教师、学生、校长等)对职业教育的认可程度,是职业教育的内部认同,也就是职业教育给自身带来的物质和心理的满足程度。对于个体来说,良好的职业教育认同会带来高度的心理满足,如自尊、荣耀、充实、希望等美好的情感;对于社会来说,成员良好的职业教育认同是保持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6]。
(二)关于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的现实表征
通过解析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的内涵,学者们试图从多个角度与领域去反思并理清当前关乎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的系列问题,如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较低的现实表征、成因分析以及对策建议等。
1.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偏低的表征分析。我国职业教育在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已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绩。但不可否认的是,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较低的状态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大量研究成果鲜活呈现了较多令人堪忧的现实状况。
赵传珍(2015)通过大量数据分析后发现,中职教育社会地位偏低、公众认同度不高主要表现为多元化利益主体的情感和心理:学生选择中职学校时的无奈、家长对于孩子接受中职教育后投资效益的担忧、公众在评价中职教育时表现出的双面性、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存在的矛盾心理[8]。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2015)也强调,现在社会上重学历轻能力,普遍存在重知识轻技能的现象,上技工院校实际上是学生和家长无奈的选择[2]。
华东师大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石伟平(2009)认为,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尚不完善,职业教育无形中被降格为“低层次教育”和“断头教育”[11]。政协委员刘敬民(2014)表示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上升通道比较狭窄,大学本科文凭在许多场合是不可缺少的资格合格证和社会生活的通行证,职业教育毕业生缺乏可期待的上升前途[3]。刘兰明(2015)将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视为职业教育获得尊严的重要途径之一,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从业者的职业声望不高、职业教育受教育者发展空间小[12]。
谢庆富(2015)提出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一种观念,认为就读职业院校是下下之策,一些用人单位尽管对高技能人才求贤若渴,却也将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与成绩差、素质低等画等号,担心不好管理;包括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在内的很多用人单位,也存在盲目追求高学历的现象[13]。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课题组(2017)指出,受用人机制和“学而优则仕”等根深蒂固观念的影响,社会“人才观”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一些地方热衷兴师动众宣传“高考状元”“娱乐明星”“亿万富翁”,却很少宣传“劳动致富”“技能大赛”优胜者和“能工巧匠”典型,领导重视程度和群众认同度亟待提高[4]。
龚冷西(2014)从社会舆论、学生和家长主体、企业和政府组织等方面指出,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专业应用型技术人才,但是社会舆论对其依旧存有偏见,将其看作“次等”教育,是高考“落榜生”的聚集地,学生和家长将其看作一种无奈的选择,而用人单位将其看作“夹生饭”。从地方政府角度来讲,部分政府没有为高职院校扮演好管理者、协调者和监督者的角色,在推动院校和社会各行业的互动联系方面也不尽如人意[14]。
各学者的论述各有侧重,但综合可以发现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较低的表现主要围绕学生与家长的心理、地方用人单位的重视、政府部门的政策、职业院校以及职业教育文凭的声望,而这些基本都是职业教育多元化利益主体,也是职业教育的生存发展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系统特征。
2.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偏低的成因分析。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问题已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教育体系的发展与完善,迫切要求必须提高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以招收优质生源并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各级应用型技能人才。提升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必须首先挖掘根源,研究造成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较低的一系列成因。为此,各专家学者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剖析,提出各自观点,涉及观念歧视、社会分层、体制缺陷、办学模式不当和学生素质低下等纷繁芜杂的问题。
戴林东(2001)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分析,职业教育长期未被全社会认同的原因在于在职教发展出现“輝煌”之时,未有很好地总结经验,继续保持发展的势头,以至丧失机遇;教育行政部门“宏观调控”不力,起初我国还提出中等教育普职学生的比例问题,后期这一理念逐渐淡薄;多年来的招生制度也对职教的生源造成了极大的制约;中职与高职接轨起步过迟,国家为中等职教开辟的“对口高考”的渠道为时太晚[15]。
蔡克勤(2008)指出,一方面社会传统观念中“以上大学为荣”的意识仍在起作用,另一方面中职教育的培养成本远远高于普通高中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中的实验、实训课程需要巨大的投入[16]。顾玉萍(2015)以学生家长为研究对象调查职业教育认同度低的原因包括:传统文化的影响、社会分层以及职业教育就业环境等因素[7]。
徐辉(2014)认为,职业教育认同度低,根本在于我国学校教育制度安排的问题:普通学校为升学做准备,基本上不学职业技能;职业学校为就业做准备,学理论知识非常少。职业教育被看作是一个层次,而不是一种类型。中考、高考招生都分先后,且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和收费标准都明显低于普通本科[3]。邵敏(2012)从职业教育处于弱势地位切入提出高等职业教育缺乏特色、没有高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地位相对比较低等方面致使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空间小、认同度低[17]。
胡昌龙(2013)等人认为,社会对高职教育认同度不高具有诸多深层次原因:一是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和现行体制的制约,二是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用人单位的制约,三是当前职业教育体系不能完全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和学生自身能力和素质问题[18]。
3.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偏低的对策分析。社会认同度不高将导致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逐渐下降,影响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和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专家学者们基于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较低的成因从不同视角提出对策与建议。
李名梁(2013)指出,提高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应进行宏观战略层面的调整和改革,创设科学合理的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与政策环境,表现为: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力度,不断拓宽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渠道;加大职业教育内部不同层次及不同形式教育之間的沟通;完善校企合作制度,加强服务和监管力度[9]。
夏静(2010)等人认为,相对于普通教育而言,职业教育的“底气”明显不足。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度要求职校的专业设置需要紧跟社会需要,教学过程应融入实习和实训,培养目标要符合企业期待,包括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交适应能力[19]。李永云(2010)也指出,职业院校应坚持以人为本,只有优化课程体系,培育骨干专业,提升教师素质,实施科学管理,在不断解放思想中实现职业院校的创新,才会得到全社会的认同[20]。
项炳池(2016)认为,泰佛尔的社会认同理论中自我激励策略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度,因而提高社会认同需要在社会流动、社会竞争、社会贡献三个领域的建设中进行研究。社会流动需要尽快为高等职业教育设立学历提升的渠道,要通过提高职业教育的就业机会、职业薪酬与职业声望促进社会流动,进而促进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度;社会竞争包括保证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学历层次竞争的公平和鼓励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的差异化竞争;社会贡献体现在形成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并且努力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21]。
特别值得强调的是,胡昌龙(2013)等人指出政府、社会、企业以及高职院校等各方都需加快行动,积极努力,不断提升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同度。首先要进一步完善、创新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其次要宣传和营造“尊重劳动、崇尚职业、重视职业教育”的社会氛围,破除因循守旧的落后观念,并着力促进企业自身的创新以及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同时加强职业院校内涵建设,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18]。
综合以上论述不难发现,提升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既包括国家职业教育的宏观政策,也需要职业院校自身不断发力。只有政府、企业、职业院校、学生与家长多方结合,构建教育结构、办学成效、人才培养、社会声望等职业教育生态圈,使其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并共同作用于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度,才能从根源上促使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的提升。
三、整合与拓展: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的研究展望
以上研究综述只是近年来我国关于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研究的缩影,也是当今学者以开展学术研究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在深入把握“工业4.0”“中国制造2025”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时代背景下,为促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助力中国走向制造强国,不断深化与拓展提升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的研究已是迫在眉睫。
(一)加大职业教育基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研究
从研究现状来看,当前关于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的基础研究比较薄弱,不少研究仅仅限于对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较低现象的简单描述,研究思路缺乏创新,研究逻辑的系统性不够。另外,部分学者在分析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偏低的成因及其对策时忽略了职业院校师资力量培养。在对于提升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的实践措施进行反思过程中,缺乏从职校学生的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要求的“个人本位”思想。
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本身就是一个实践性和现实性很强的问题,未来应当对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的内涵、外延、本质、要素、结构等方面进行规范化和系统化的构建,进一步明晰职业教育系统的层次与边界,形成可比较和对话的话语体系。但与此同时,必须认识到理论思辨不能代替实践操作,实证研究有利于把握职业教育社会认同的现状和影响因素,也便于人们将理念与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因此,有必要加强基础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特别应该紧密结合若干学校的实践改革予以案例分析。
(二)强化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的农村和民族地区研究
农村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面临十分窘迫的境地,农村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质量不高、农村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不佳、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保障机制也不完善,这些都会极大影响社会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对农村职业教育的研究,不能仅局限于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与课程设置、中等职业教育的免费政策以及发达地区的农村职业教育研究,更应该强化研究农村职业教育中面向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农村职业教育如何服务县域经济的建设与发展、贫困地区的农村职业教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以及如何通过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助推乡村振兴等重大问题。
近年来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也越发引起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对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以及文化的保护存在不可或缺的作用。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和联系的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成员走出家门进城务工,职业教育对于他们掌握一门生存技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在社会认同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应进一步予以探讨。
(三)重视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的国际研究
除了少数欧洲国家外,大多数国家的职业教育都面临社会认同度较低的问题。因此,提高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是国内外共同关注的话题。借助“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为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国际比较研究将成为职业教育提高社会认同度的有效路径和必然趋势。
我们应该积极研究国际职业教育发展动态,在有效借鉴欧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土职业教育的发展特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增强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的政策与措施。如民办职业教育在我国已经从“高等教育事业的有益补充”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有益组成部分”,但对民办职业教育的研究主要是从历史的角度对其发展情况进行解读,拘泥于本土的复制。而日本企业界的一元培训实践、新加坡企业徒工培训模式、美国开放多元培训实践以及英国企业学徒培训等都具有民办职业教育发展的丰富经验。因此,需要研究者根据国际形势对国内职业教育理论进行创新,在研究范式和方法上,针对国际具体问题的分析和个别案例的解读,把握时代背景,丰富理论支持。
(四)加强基于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的职业教育智库研究
职业教育作为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肩负着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不可替代的功能与作用,在经济社会建设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价值。因此,职教研究者理应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拥有不可或缺的话语权。但是,从学科建设、期刊发展、智库建设、教育决策等多方面来看,职业教育的诸多领域都表现比较脆弱。为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度,应切实强化职业教育领域高端智库的建设,不断提升职业教育智库的成果质量、决策水平和社会影响力,以进一步引起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和支持。
参考文献:
[1]刘清秀.论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和职业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J].河南职技师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2(5):8-10
[2]专题询问:政府如何看待及解决职业院校和技能人才社会认同度低的问题[EB/OL].http://www.npc.gov.cn/npc/zfjc/zfjcelys/2015-07/01/content_
1940194.htm.
[3]政协委员建言职业教育:本科应增设专业学士学位[EB/OL]. http://www.rmzxb.com.cn/c/2014-06-04/334315.shtml.
[4]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课题组.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亟须推进系统性改革——基于湖南的实践[J].经济研究参考,2017(16):42-51.
[5]李慧.高职生社会认同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5.
[6]庄西真.论“生存型”职业教育和“发展型”职业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9(1):12-17.
[7]顾玉萍.职业教育低认同度的原因探析——以学生家長对职业教育认同度调查为例[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5(2):14-15.
[8]赵传珍.基于文化视角的中职教育地位认同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6.
[9]李名梁.发展职业教育亟需提高社会认同度[N].光明日报,2013-07-13.
[10]卢文涛.论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J].当代教育论坛,2010(8):36-38
[11]职业教育“路线图”亟待重新调整[N].光明日报,2009-07-29.
[12]刘兰明.论职业教育的尊严[J].中国高教研究,2015(2):91-94.
[13]谢庆富.职业教育“叫座不叫好”,在于社会认同度不高[N].经济日报,2015-07-01.
[14]龚冷西.高等职业教育困境和转型发展建议[N].光明日报,2014-12-28.
[15]戴林东.职业教育应当尽快让全社会认同[J].职教通讯,2001(6):57.
[16]蔡克勤.政协委员:注重提高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N].工人日报,2008-03-06.
[17]邵敏.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瓶颈的学制反思[J].教育学术月刊,2012(7):95-96+109.
[18]胡昌龙,周荣.提升高职教育社会认同度刍议[J].汉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33(5).
[19]夏静.职业教育如何获得真正的“社会认同”[N].光明日报,2010-01-18(7).
[20]李永云.试论职业院校提升核心竞争力之主要因素[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0(4):106-108.
[21]项炳池.高等职业教育如何突破社会认同危机[J].职业技术教育,2016,37(12):51-55.
责任编辑 韩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