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西真
以前,我觉得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是政策缺乏,所以很多人会说“要政策”,就是希望国家能够出台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越多越好。最近这些年,我已经不再担忧没有政策,而是担心政策接二连三地出台,能不能来得及落实了。如果说颁布的红头文件就是政策的话,现在,政策的确多的有点令人目不暇接了,从去年底到現在一年左右的时间,我们就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大大小小的职业教育文件出台,其中,重磅政策就有4项,分别是2017年12月19日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文件包括7个方面30项政策,这是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部门共同深化产教融合的具体举措,文件提到职业教育的地方虽不多,但是我认为处处都与职业教育有关);2018年2月5日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人社部、国税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包括总则、合作形式、促进措施、监督检查和附则等5章,共34条,这是直接与职业教育有关为落实产教融合政策出台的政策);2018年1月20日印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里面多处内容涉及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11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这就是业界期待的所谓职业教育《20条》,正式文件尚未发布,估计很快就会出台)。如此算下来,政策真不可谓不多,几乎涉及职业教育的方方面面。我看可以了,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把这些好政策落实好,某种意义上说,落实政策比制定政策更难。
制定政策就是要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或者解决困扰职业教育发展的老大难问题(比如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问题)。如果制定的政策在贯彻执行的过程中扭曲走调,或者“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总是悬在半空中落不下来,则政策就如同墙上画饼一样让人“看得见、吃不着”,初衷再好的政策都没用。现实当中这样的事情我们遇到的也不少。所以2018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各地区各部门要从实际出发,提高工作艺术和管理水平,加强政策协调性,细化、量化政策措施,制定相关配套举措,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落细、落实。那么,怎样做政策才能落地、落细、落实呢?
首先,要增强政策的“知晓度”。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都是各级政府制定并出台的,虽然事先也经过调研、论证阶段,少数专家、政府从业人员和基层民众也都参与其事。某种意义上说,政策制定是少数人的事情,可是,政策出台以后的落实那就不是少数人的事情,而是变成所有人的(职业教育相关)的事情了,这就需要所有相关人员知道并把政策相关内容结合到自己的日常工作中,比如校企合作的利好政策需要所有企业知晓,否则企业就没有积极性参与校企合作;又比如职教教师队伍建设的利好政策需要每一个在职教师和有可能走上职业学校教师岗位的人知晓,否则怎么吸引精英人士当教师。所以,我们要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所有媒介,办专刊、建专栏、设专题,构建全天候、多层次、立体化宣传网络,让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人人知晓。
其次,要提高政策的“细化度”。越到上层,政策越宏观、越抽象,等到下面的时候,政策必须细化、具体,要善于从小处切口、点上发力,确保政策文本的每一句话都有具体的操作指标和操作程序。如果政策只是停留在大而化之的文本层面,那下边的人就不知道怎么办,基层从业人员不知道怎么办的政策不是好政策。比如给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减税,减多少、怎么减、大中小企业要不要区别对待,又比如推进实习实训规范化,保障学生享有获得合理报酬等合法权益,这里面合理报酬是什么意思?多少是合理的?等等这些都要有具体的规定。因此,政策要逐级细化,使之便于操作,要从细处入手,一点点推进。
再次,要强化政策“执行力”。执行力是指每一单个的人(或者团队)把上级的命令和想法变成行动,把行动变成结果,把结果变成好结果,从而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既谋划战略性改革,也推动战役性改革”,推动战役性改革其实就是执行力。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核心,就是提高政策执行的能力,中央政府的政策出台了,省、地、县各级政府要提高各部门和各个官员的政策执行能力,既要不折不扣地把上级出台的政策落到实处,也要结合自己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执行。
总之,我认为,未来一个时期我们工作的重点不是再出台更多的职业教育政策,而是把既有的职业教育政策落实好。
责任编辑 殷新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