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西真
“发展中的大国”这个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坚定不移地大力发展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制造业的发展需要掌握核心技术、提高产品质量、打造叫得响的品牌,这些归根结底在于人的能力和素质。没有顶尖的科技人才、潜心创业的企业家和精益求精的产业工人,就不可能有世界一流的企业和制造品牌,也就不可能助推中国成为制造强国。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需要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来培养,低质量的职业教育很难培养出满足经济高质量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工人,这一点已经被过去的职业教育实践所证明,改革开放40年,我们的职业院校累计毕业了数亿毕业生,可我们的技术工人却一年比一年更缺乏,岂不怪哉!这说明,我国的职业教育还没做到高质量发展,那究竟是什么影响着我国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呢?我认为主要有三点:
第一是生源质量。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是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前者主要有教育部门管理的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级中学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管理的技工学校;后者主要有教育部门管理的职业技术学院和非教育部门管理的职业技术院校。中等职业学校为高中阶段教育,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部分学校也招收往届毕业生),最终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当地中考成绩排在后面的学生,这些学生都是被普通高中淘汰的生源,也可以说是初中阶段就被老师“抛弃”的学生,没有掌握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学习),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入职业学校学习,没有一定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基础,是学不好与未来从事的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指望在短短的三年(职业学校学制三年)时间里既要给学生补上义务教育阶段落下的应知应会(有些知识、技能和方法一旦错过了学习的关键期,以后再学就难上加难了),又要使他們成为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在我看来就是痴人说梦。职业技术学院情况类似。没有高质量的生源哪里会有高质量的职业院校毕业生?没有高质量的职业院校毕业生又怎么会有规模庞大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
第二是经费投入。办任何教育都是要花钱的,而且钱越多越好。从成本核算的角度看,不同类型的教育成本是不一样的,有的教育(比如职业教育)多一点,有的教育(比如普通教育)少一点。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显示,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和技术学校的生均成本,通常比普通中学生均成本高153%,实际比这个数字还要高,因为职业教育要训练学生的技能,需要很多设备和耗材,要求学生掌握的技能越熟练,成本就越高。但我国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却远低于普通教育,根据相关数据,2017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总投入为2319亿元,占高中阶段教育经费总投入(高中阶段教育经费总投入为6637亿元)的35%;普通高职高专教育经费总投入为2023亿元,占全国高等教育经费总投入(全国高等教育经费总投入为11109亿元)的18%。2017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教育经费为18364元,比普通高中生均教育经费18575元少211元。据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全国高中阶段在校生2374.55万人,其中职校在校生占比40.1%;普通本专科在校生2753.59万人,其中高职高专在校生占比40%。用1/3的经费支撑着“半壁江山”的在校生规模,又想马儿跑,还不想给马儿吃草,不投入足够的经费,还喊着要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天下哪有这等好事。12月19-21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明年要增加对学前教育、农村贫困地区儿童早期发展、职业教育等的投入,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增加上述教育的投入,就是因为过去对它们的投入太少了,欠账太多。
第三是薪酬收入。据说每年有70%的新增劳动力来自于职业院校,在我看来,这些新增劳动力薪酬收入的多少,往前决定着适龄学生是否愿意选择职业学校就读,往后决定着他们是否愿意全身心地投入到技能水平的提高上。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7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的主要数据中,可以看到我国产业工人队伍总体收入水平较低,2017年,制造业、建筑业(目前占产业工人总数的76%以上)这两个行业职工的年均收入水平在整个国民经济19个行业中分别排在第14位和第15位,其收入分别为平均水平的86.7%和74.8%,拉低了产业工人队伍的总体收入水平。国家统计局提供的对一套表联网直报平台16个行业门类的约98.3万家规模以上企业法人单位调查数据显示,企业内部从事生产制造工作和生产服务工作岗位的一线职工的年平均工资分别为50703元和49502元,仅为社会平均水平的68.2%和66.6%,岗位平均工资最高与最低之比为2.67。
职是之故,我们必须提高职业院校生源质量(职业教育不是“兜底”教育),必须大幅度增加经费投入,必须提高一线产业工人的薪酬收入,不如此就不能壮大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责任编辑 肖称萍